恐龙灭绝的N种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难解之谜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奇谈怪事 > 猎奇 >
 
恐龙灭绝的N种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难解之谜
2016-05-26 17:00:15 /故事大全

导读:文章来源:科技日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还原出了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英里(约合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恐龙灭绝的情景。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霸主却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还原出了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英里(约合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恐龙灭绝的情景。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霸主却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主流说法外,科学家对此还提出了各种假说。

灭绝假说一:小行星撞击说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恐龙可能是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灭绝的设想。在当时这个设想非常大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1991年,地质学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180公里的撞击坑遗迹,他们认为这就是小行星撞击发生的地点。

科学家根据坑的大小计算出此次撞击释放的能量。根据这些信息,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丹尼尔·杜达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大卫·科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了细节过程模拟。

这项研究显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英里(约合10公里)的小行星以超过40倍音速的极高速度划过天空,随后狠狠地撞向地面。撞击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是二战期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70亿倍。强烈的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将周围的一切扫荡。

在撞击点附近,动植物要么死于高温炙烤,强烈的冲击波,或是在史无前例的海啸和地震中死亡,最后的一批幸存者则被从天而降的大量岩屑生生掩埋。而在远离撞击点的地区,甚至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那里的生命仍然遭受了生态系统崩溃,遮天蔽日的尘埃基本上阻隔了所有阳光,整个地球陷入漫长而彻底的黑暗,几乎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深处,植物的光合作用终止了,食物链彻底崩溃。

科林指出:“随着所有植物的死亡,植食动物们将无以为继。而当植食动物大量死亡,食肉动物也将很快步它们的后尘。生命的生存开始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在陆地上,体型较大的生物,包括恐龙在内都被饿死。化石记录显示,经过这无数的磨难,没有任何体型超过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来。

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证明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科学证据比较多,也是相对来说解释的最好的一个假说。”

灭绝假说二:温度骤降说

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并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而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惨遭冻死的命运。

但是,这种假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

此外,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另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他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灭绝假说三:大气变化说

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中生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他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末期,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使恐龙的身体产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恐龙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并且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灭绝假说四:被子植物中毒说

曾经有研究人员对四川地区出土的一批恐龙骨骼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骨骼化石内的砷、钡、铬、铀等含量超高,与现代陆生动物相比,其体内的有毒元素要高出几百甚至上千倍,所以科学家推测恐龙有可能是灭绝于慢性中毒。

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很多科学家猜测,也许是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植食性恐龙由于毒素过多导致死亡,肉食性恐龙食入有毒的动物,也渐渐消亡。

但是植物真的会一下子毒死满地球的所有恐龙,并且无一幸免吗?

徐星说,生物灭绝大致分为3种原因:内在原因即生物演化到一定的阶段,身体内部出现了某些病症导致灭绝,但这种原因科学家们无法验证;外在原因即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灭绝;但其实生物灭绝大部分都是由内外因结合所导致的。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每一种假说和猜想,在科学界都有支持者,但每一种猜想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相关链接

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

物种斗争说

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导致恐龙灭绝。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科学家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性别失调说

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