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怎么诞生的(2)

 
上海是怎么诞生的(2)
2015-04-11 17:01:21 /故事大全

唐代的时候在北起宝山的盛桥、月浦、江湾,中经川沙的北蔡,南至南汇的周浦、下沙、航头一线,形成了一条与冈身平行的沙带,在北蔡西南、沙带内侧的严桥发现了唐代遗址,这说明到公元10世纪的唐代,今天上海市区的大部分都已经成为陆地了。

宋代海岸继续向东推进,北宋时从吴凇江口到海盐一线筑了长达七十五公里的捍海塘。到南宋,这条海塘历经百年已经损坏,于是又修筑了里护塘,其走向大约北起高桥,南经川沙、祝桥、南汇、大团、奉城直至柘林。近年来在里护塘内侧的高桥和惠南镇都发现了南宋的墓葬,大团镇西也发现了大量宋元瓷片,这说明里护塘实际上是宋代的海岸线。从东晋到南宋才八九百年,海岸线从冈身到里护塘就向东推进了三十多公里,而东晋前的两三千年问冈身只向东移动了几公里,可见江南地区的开发对长江的影响之大。

宋代以后,长江主流改由崇明岛以北的北支人海,南岸沙嘴因泥沙不足而伸展缓慢,所以推进幅度不大。明代万历年间,在里护塘外侧修筑了外捍海塘,向外伸展最远的述不到五公里。清雍正年间,南汇知县钦连重新整修了外捍海塘,所以它又被称作钦公塘。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弄堂”古时写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后来作为“大路”的这层意义渐渐被历史冲淡。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学的联系毕竟比“唐”更紧密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筑都由自家投资建造,所以一坊之内的建筑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合一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几乎无一例外。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