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
2017-04-26 15:41:02 /故事大全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倾心奉献最好的励志故事资料,励志故事大全从这里开始

“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丰碑;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这是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所描绘的陈景润的内心世界,这段话真实地展现了陈景润兢兢业业的一生,他的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灯塔,加快了曾经缓慢的中国数学的进程,也照亮了后辈数学家们前仆后继的路。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曾有人说陈景润的每一步都行走在山巅之上,正是这样一位在山巅之上的跋涉者,用他全部的心力和热血攻克了长达两个世纪没有被人攻克的数学难关,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摘取了这颗举世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高度的评价,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

对于数学的绝佳天天赋是陈景润成功的基础,而从小即产生的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也同样在陈景润的数学之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福建省福州市郊妒笛村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里,陈景润度过了贫穷而艰辛的年少时光。陈景润的父亲是一位小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中共有六个子女,尽管一家人勤劳朴实,然而依旧难以维持生计。陈景润年少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山河破碎,民众颠沛流离,陈景润一家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陈景润的父亲带着全家逃到了一处交通闭塞、山高林密的山区,一家人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扶持着生活。

家庭的环境使陈景润自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从小就瘦弱、内向,只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景润年少时已十分懂事,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分担一点家事。每到深秋时节,陈景润就会主动跟随大人上山挖地瓜,因为年少体弱,他并不能像母亲一样挖刨,只能跟随在大人身后捡地上的地瓜和残片,或许数学家一丝不苟的严谨特性在年少时就有所体现,陈景润每次都将地瓜捡得十分干净。就这样,他通过自己或许微不足道的劳动为母亲分担了繁重的工作,也体会到了通过努力取得成果的小小喜悦。

而另一件令陈景润感到喜悦和满足的事情就是学数学。年少时的陈景润生活里并没有太多的乐趣,因为家中子女众多,父母有限的关爱也很少能沐浴到瘦小沉默的陈景润身上。而长大入学以后,体弱多病的陈景润也很少融入到同学之中,因此,孤独的感觉从小便伴随着陈景润,而数学成为了他唯一的伙伴。家境的贫寒和读书环境的艰苦都没有削弱陈景润对学习的热情,当他在纸上演算数学公式解答数学难题的时候,便仿佛找到了最为亲密的朋友,可以对它倾诉全部的欢喜与忧愁,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如年少时独自在角落里玩耍,那一线午后阳光可以给予他其他人无法理解的温暖和幸福,而数学正是这一线阳光,它照进了陈景润孤独的生命,也照亮了他未来的人生。

在陈景润的数学之路上,多位恩师的教诲都曾给了他重要的启迪。老师们对于这个勤奋刻苦而又颇有天资的学生十分喜爱,他们传授他丰富的知识,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也给他讲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一位老师曾告诉陈景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于是,陈景润对数学的热爱更深了。一直到初中毕业,他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纪录。陈景润后来回忆道:“这几位老师培养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帮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后来之所以能在数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追根溯源,应当说是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读高中后的陈景润更加刻苦钻研,勤学不怠,而这时他又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数学老师沈元先生。沈老师在学业上给了陈景润很多启迪,为他开辟出f一片全新的广阔天地,也使陈景润从此树立了更为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所就读的英华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置很大,而陈景润总会在出色地完成作业之余,再自己选做题目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他还反复背诵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陈景润也十分注重独立思考,不断培养自己自学的能力,每天都去图书馆阅读大量的学术书籍,如《微积分》、《达夫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而这些都为他攀登数学高峰,乃至最终摘取数学王冠上最摧燦的明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元老师是陈景润前进道路上的明亮灯塔,他给陈景润讲解的数学习题以及教会他的知识,对陈景润而言是一生都受益匪浅的珍贵礼物。他告诉陈景润,中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中国的数学家在世界的数学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陈景润从他的讲述中第一次知道了那些衣袂飘飘的古人不止会吟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们还可以演算最复杂的数学公式,站在整个世界的最前端揭示宇宙的奥秘、天地的循环之理。比如《周髀算经》就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而《孙子算经》中的数条定理都为中国古人所创,后来成为了西方的“孙子定理”,而中国的大数学家祖冲之更是早于欧洲1000年即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这些都是祖国的骄傲,也是国人的自豪,少年时的陈景润便牢牢记住了这些,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

沈老师也为陈景润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数学理念,在沈老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传授中,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数学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大部分,而纯粹数学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论。这些理念都是陈景润从未曾接触过的,沈老师为他打开了一扇门,门内珠光璀璨,满目琳琅,都是他未曾见过的风景,而这些风景,只有等待他自己去一一解读。在这些风景中,有一处最为耀眼的所在,深深地吸引了陈景润的目光,也让他用全部的生命去靠近它、欣赏它、摘取它。这处风景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璀瑰明珠。

在一次上课时,沈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关数论的故事。许多年前,俄国的彼得大帝为使国家更为富强,首先想到在科学上强大自身,于是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并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来任职。这些科学家中有一位德国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做哥德巴赫。正是哥德巴赫提出了一道举世公认的数论难题,他提出,每一个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通过对许多随机验证,都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然而却并没有办法用数学的定理公式来论证它。他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引起了数学界的广泛重视,人们纷纷采用各自的方法来攻克这一难题,然而一无所获,甚至连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穷尽毕生心血也未曾完成这一课题。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高山上的雪莲,虽然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勇敢者,然而却并没有人可以最终采摘到它。200多年来,数学界的大师们皓首穷经、殚精竭虑,却依然无一人可以攻克这一旷世难题,于是,哥德巴赫猜想也成为了所有人公认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只有征服了它,才算是征服了数学王国。

多年以后,沈老师当时的话语仍在陈景润耳中清晰地回响:“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些话语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陈景润的斗志。作为厦门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不善言辞的他却得到了校长的赏识,在校方的关怀和鼓励下,他完成的多部学术论文引起了数学界的高度重视,正是凭借这些学术论文,陈景润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条件最为优越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这个科学家的摇篮里,经过多年准备的陈景润终于开始了一场厚积薄发的战斗,他要攀登到数学界最高的山峰之上,摘.下那颗无人可以染指的明珠。

在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钻研中,陈景润终于实现了多年的理想——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定理,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著名论文。他的成果很快轰动了全世界,“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光辉的顶点”。这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最近的一次。

而陈景润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依旧在自己那间窄小的房屋中不眠不休地运算、推导。数学是他的世界,也是他全部的理想和光芒。那一年沈老师的话语所带来的震撼一直鼓舞着他,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前行,无论前方是否荆棘密布,他从不曾放弃过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直到生命的最后。这就是陈景润一个数学家的人生。

优越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这个科学家的摇篮里,经过多年准备的陈景润终于开始了一场厚积薄发的战斗,他要攀登到数学界最高的山峰之上,摘下那颗无人可以染指的明珠。

以上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看更多励志故事,请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一代诗仙李白
下一篇:在逆境中崛起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