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世界著名外企的管理绝活

 
九大世界著名外企的管理绝活
2017-04-26 15:41:44 /故事大全

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你现在就需要九大世界著名外企的管理绝活这样一篇励志故事

微软

人脑与电脑,看上去是很简单的资产,但却需要最复杂管理。微软张亚勤总结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管理方程式”可谓其他软件企业值得研究的“微软后门秘笈”。

定律一:IT=IQ(talents)+IP(intellectualproperties),即智慧资源

IT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智慧资源”而非“物质资源”上,一个天才所创造出的价值,很可能超越同一时代千名、万名工程师所贡献出的价值。IT企业通往成功的另一道“天梯”是构成企业技术核心的知识产权。就软件企业而言,其发展模式往往先寻求投资,之后调动力量展开研发,接着把产品推向市场,由此获得利润并为最终上市做好必要准备———只有在整条产业链条呈闭合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智慧成果的无损拷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对知识产权的忽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必将使那些守法的软件企业难以积累核心技术、存储智慧能源。由此可见,以技术为本的IT企业既要有IQ战略,也要有IP战略。企业想要不断逾过更高的发展峰峦,就必须采取措施吸引留住一流的人才,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空间,保护和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创造,使智慧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定律二:E=mC2(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即智慧聚变

如果用以探讨IT企业的管理和文化,E=mC2;便可以理解为:IT企业固然需要有一大批卓越潜质的人才(m),更重要的是寻找或创造一种快速发展的机制(C2;),使这些人才的潜质得以完全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管理方式、富于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将在人才个体、人才与人才之间产生一系列正面的连锁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为公司创造能量(E)。IT企业可否突破“企业发展的常规速度”,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和创造一个这样的可产生连锁反应的机制。

定律三:△V×△P≥2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应用到IT企业中把“测不准原理”的两个变量代换为企业目标的准确度和风险度,就会了解到企业在准确度和风险度之间不可能完全精确,这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一种是极其谨慎,把风险控制在最小,却也往往固步自封。另一种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即便风险再大,也不能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微软属于后者,微软不欢迎“不做事、少犯错”的人,更希望大家去开掘难度大、风险莫测但可能给公司、给用户带来巨大利益的项目,投入大、风险大,成功后的影响也大。当然,鼓励冒险不等于鼓励失败,允许犯错不等于允许愚蠢。

定律四:Ec→α,即开放原则

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无限推移,封闭系统中的状态是逐渐倾向于无秩序,“熵”趋于无限大,有规律而可用的能量趋于无限小,最终归于熵寂死的混沌。IT企业也是这样。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环境,有利于研究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研发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开拓眼界、增强学术修养,人才成长的速度自然就更快。IT产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极其迅疾,对企业来说,开放意味着更多的生机、更多的可能。

定律五:1+1≥3,即合作原则

在考量合作必要性时,注意到一个良性的合作应该实现非线性的价值。比如内部合作的机制,微软研究院在工作中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严格的评价标准,为达到预订目标,亚洲研究院不排斥任何工作方式,研究人员能够激发出最大的热情、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合作的成果也因此而超出预期。“善于合作”决不能等同于“无原则合作”,微软非常重视对合作的评估,在选择合作伙伴、确立合作机制、监控合作过程、审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都会极为慎重。

诺基亚

诺基亚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从1998年起它就位居全球手机销售龙头,目前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诺基亚在中国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

面对这样一家拥有如此庞大员工和机构的企业,诺基亚的竞争优势除来自对高科技的大量投入外,还在于其大胆实践领导力变革。诺基亚究竟是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来保证其实现并保持全球手机销售领先者的目标呢?

开放沟通,由下而上开发领导力

NoelM.Tichy和EliCohen在1997年的著作《领导引擎》一书中指出,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惟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企业,才能够适应改变和生存竞争。诺基亚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之一。

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团队建设被视为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的最关

键因素之一。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一起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明确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总是激励人们获取他们自己认为能力之外的目标,取得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成绩。

在诺基亚并非只有顶着经理头衔的领导才需要具备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的培养积累而得。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是他自己的领导。

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诺基亚每年花在培训方面的费用超过25.8亿欧元——约为它全球净销售额的5.8%。根据员工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有机会学习和成长,那么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就会加强,它的热情就会产生。

诺基亚的领导特色首先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公司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企业的平等文化。比如诺基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Ollila)每次到中国访问,从不要前呼后拥,这远远胜过说教,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平等文化。

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公司强调平等的管理文化也深有体会。据诺基亚的政府关系经理王颖介绍,诺基亚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诺基亚的具体做法有3种:

一、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作改进。

二、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途径。

三、公司在全球设有一个网站,员工可以匿名发送任何意见,员工甚至可以直接发给大老板,下属的建议只要合理就会被接受。

除了建立正式的开放沟通渠道之外,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利用适当的时机与员工沟通。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康宇博对员工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牵涉到某个经理人,除非是另有考虑,否则马上把人找来,双方当面讲清楚,这样做让下属看到,上级领导的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沟通是透明的。既保证沟通的透明度,又保证沟通的有序管理。掌握两者的平衡,是领导的艺术。

诺基亚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利用员工俱乐部,组织和管理员工的活动。俱乐部在管理上体现诺基亚的文化,尊重个人,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员工俱乐部体现了诺基亚尊重个人,自我做主的文化传统,以人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把员工的兴趣融化在团队建设的活动当中,并以此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鼓励尝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研究发展重点、顾客的要求以及人才流动的速度等,都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假如还用老的领导思维应对新的市场变化,难免会失败。所以现代领导力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建设优秀团队进行领导变革和管理创新。

就诺基亚的实践方式,它具有3个特点,可供借鉴:

第一,关心下属的成长。公司关心的是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而员工关心的是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经理人应当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对下属硬性压指标,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授权下属负责某一个项目,定下大方向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求下属事无巨细地汇报,而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发现了问题由大家共同来解决,如果做出成绩是大家的。

第三,鼓励尝试创新。给下属成长空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否则,下属畏首畏尾,什么都请示领导,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没了。

虽然诺基亚是一家大公司,很注重团队精神,但也非常强调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希望它的员工都能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就是创新想法,不要墨守成规。这样可以更快地面对市场挑战,加强竞争力。

借企业文化塑造团队精神

诺基亚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4个要点:客户第一、尊重个人、成就感,不断学习。公司的团队建设完全围绕企业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诺基亚强调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公司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诺基亚的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惟有这样,工作伙伴们才会看重自己,一起帮助公司积极发展业务。

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一直是持续进行的,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公司会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

这方面,诺基亚学院在团队建设和个人能力培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员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

>

诺基亚在招聘之初,除了专业技能的考核外,也非常注重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将团队精神作为考核指标中的主要项目之一。通常会用一整天时间来测试一个人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领导能力。并考虑候选人是否能在有序的团队中,发挥协作精神、应有的潜能和资源配置。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使诺基亚所招聘的人一开始就能接近公司要求团队合作的精神文化。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速,手机历史大概只有10年,手机产品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为反映这一行业特性,诺基亚在中国的5,000多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诺基亚希望他们能跟上快节奏的变化,增加公司竞争力。为体现这个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让公司获得成功的同时,个人也可以得到成长的机会。

诺基亚中国公司注重将全球战略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其次在关心员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考虑到文化差异,提倡本地化的管理能力。

在诺基亚,一个经理就是一个教练,他要知道怎样培训员工来帮助他们做得更好,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而是“教”他们做事情。诺基亚同时鼓励一些内部的调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体现诺基亚的价值观。

当经理人在教他的工作伙伴做事情、建立团队时可以设计合理的团队结构,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Google

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专访人物:周红,2000年加入Google,资深软件工程师,是Google公司的第一位中国人。2005年,周红被派住中国,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被Google公司称为“文化大使”

今年夏天,李开复放弃微软公司副总裁的职位跳槽到Google,这不仅引得两大公司大打官司,更引起了人们对Google公司的好奇。协助李开复开拓中国市场、招聘员工的周红,对Google感受最深的就是“Google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做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目前,Google在全球有4000多名员工,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计划在明年夏天前招收50名员工,将全部招收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生。

5年前,周红也经历了与Google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回想当初的情景,周红说:“我感觉这个公司和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像Oracle、SUN、思科都是大公司,建筑都很漂亮,但Google连门牌号都没有,只是在路边电线杆上贴了张小纸条,用圆珠笔写着‘Google’,再打了个箭头。我开车过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她几乎同时拿到了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面临选择的有数家全球著名的大公司,但她最终选择了刚创业不久的Google。

“我觉得他们员工的工作都特别用功。负责招聘的主管是第二天晚上9点打电话给我的,我当时很感动,负责招聘的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钟,工程师那就更不用讲了。”周红认为,选择Google,是因为面试者给了她最难的题目;而面试她的3个同事都非常聪明,“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一定有很多乐趣,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记得刚加入Google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些培训,包括怎么去招聘,怎么去面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非常聪明,但你还要是一个好人。就是说,我们需要非常聪明的人进来,但我们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你必须能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如果你只是一个人工作,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那你在公司里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周红说。

谈到具体的招聘标准,周红认为,作为求职者,不仅要有很好的创意,而且还要把这个创意很好地实现,这对任何追求创新的公司都很重要。

Google是以技术起家的,对应聘的人才要求有很扎实的基础,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应聘工程师,就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要对计算机这个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求职者要认同Google创新的企业文化。

进入Google一般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在交谈的过程中,看他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交流也可以感受他是不是很有创意”。

周红刚来公司的时候,尽管只有几十名同事,但令她惊讶的是,公司不但有厨房,还有洗衣机、按摩室等设施和服务。

在Google,半夜还经常人声鼎沸,甚至还能听到员工们在大厅弹奏钢琴,停车场也总是有车。周红说:“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有激情,因为他们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在乎工作很长的时间。”

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周红从来不担心上班会迟到,因为她一般都是中午才上班。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我们公司的员工睡得比较晚,起来得也很晚,我想这种弹性工作制对一个人的创造力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把工作时间限制在‘朝九晚五’,那怎么能创新?灵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来的”。

&n

bsp;周红说,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为了鼓励创新,Google规定一星期员工有20%的上班时间做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公司有很多产品就是20%时间内做出来的,比如说Gmail就是一个人的创意,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Google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管理层不能限制员工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周红对此深有感触,她自己就因为兴趣的原因,曾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很有创意。如果有所限制的话,就难以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力”。

作为Google的“文化大使”,周红表示:“我想把Google的企业文化或人力资源机制移植到中国来,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样感受到他们的自由发展。”

IBM

IBM的人力资源管理招数

IBM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业跨国“蓝色巨人”,在管理方面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IBM的招聘机制

IBM一年四季都在招聘,但能够有机会进入IBM的却凤毛麟角,因为IBM招募的是真正的精英。

在招聘条件上,IBM公司有三方面的要求。其一是一般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二是品德,而且把这一点作为雇用的先决条件。其三,岗位方面的实际技术能力与心理特征,包括沟通技巧、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水平及发展潜力等。IBM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非常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员工未来是否能够有所发展。

IBM公司的招聘途径多种多样,通常有人才招聘会、报纸广告、网络和校园招聘等。IBM一项特别又有效的途径,是实行内部推荐招聘。公司方面充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奉行″内举不避亲″,鼓励员工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IBM公司,如果推荐的人很适合IBM的要求,IBM还会奖励介绍人。

二、IBM的培训

1.全面塑造新员工的培训

新员工进入IBM以后,首先要进行4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BM的发展历史、规章制度、技术和产品工艺、工作规范和工作技巧。培训采用课堂授课和实地练习两种形式。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获得结业证明,不合格者则被淘汰。4个月后,受训者有了一个IBM员工的基本概念。但是,要成为IBM的正式员工,还要经过一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公司给每个新员工派一位“师傅”,一对一地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要定期向人力资源部和新员工所在部门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员工要做工作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提出继续做现在岗位工作的深入计划或变换岗位的计划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2.制度化的老员工培训

IBM注重在职员工的培训,公司制定了非常完备的员工培训制度和实施计划。培训形式除传统的教师培训外,广泛采用网上培训。IBM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大学,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随时安排学习,这解决了他们的学习培训与现实工作的矛盾冲突。课程形式既有教材学习,也有真实或虚拟项目的训练,均有较强的实用性。

IBM提倡员工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课程学习,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潜力。员工可以提出自己需要去参加哪些内容培训,只要与工作有关、合理,公司一般都会同意并给予经费。这就有效地兼顾了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的培训需要。

3.选拔和培养管理层的培训

IBM公司非常重视“接班人”的培养,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方式来锻炼和选拔管理者的候选人。确认了合格的人员后,IBM公司会加以任命,使其有机会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上一级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则负责对任职者的资格水平进行检验和有效的工作评估,优胜劣汰,整个过程则是公司与未来管理层双方之间互相审视适应性的过程。

三、员工的个人发展

IBM视员工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以“尊重员工,协助自重;适才适职,发挥潜能;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为原则。IBM公司第一项的主张是尊重个人,这成为该公司的最高原则。IBM非常强调机会均等,而且公司还给每一个员工提供尝试的机会。这对进行商业运作的公司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其管理的信条中,向员工提供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培训以及成功的机会,强调员工工作中的价值与满足感,使其与公司一起成长。

IBM的“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为每个员工都准备了自己所需要、甚至是完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公司对员工提供管理和专业两种职业生涯发展渠道,使员工有多种机会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如果一个员工想当经理层,在管理的道路方向发展,公司就考察他是否有管理才能和培养潜力。如果有发展潜力,就把该员工存入管理人才库,列入经理培训计划中去,安排3个月时间的经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会给其一个具体的项目做,体会作为团队领导的责任、义务。课程完成并合格者,在公

司有经理职位空缺时,即可以安排上岗。

如果一个员工愿意并适合当技术专家,IBM也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以便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级别并且带过新员工和在公司培训中教过课时,就可以去参加公司组织的考试,并进行答辩。答辩合格者,获得高级技术专家的职级。

松下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一、70%原则聘用人才

松下对70分左右的中上等人才较为偏好。这与松下公司的发展有关。松下电器创业之初,公司的名气还不大,它只能吸收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业所不要的人成为职员。松下认为,他的事业迅速成长,是这些被视为次级人才的人一手建造出来的成果。

其实,“70分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他们一般很容易融入团队。

那种“顶尖”人才才高八斗,高高在上,做事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下面的人,听不进下面人的意见,于是常常不能很好地融于团队。而“70分人才”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常低头思考自己的不足,希望借助团队的力量使自己成长,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主管安排的任务。所以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

第二,他们有追逐“顶尖”者的动力。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当“顶尖”人才正在独孤求败,全靠自我约束寻找前进的动力的时候,“70分人才”正在以““顶尖”者为目标,苦苦地追赶。他们往往有一种与顶尖者较一较劲的心理,这种明确的目标和心理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动力,去达到顶峰。就象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第一位的选手前面漫漫长路,空无一人,于是他常常回头,看看后面的人在哪里。而第二位的选手就不一样了,他们眼睛死死地盯着第一名,而且还可以在第一名后面避一避风,看到时机成熟,一下超越之。

第三,他们心存感激,更加忠诚于公司

主管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顶尖”人才常常埋怨工作这也不适合,那也不适合,把他培养成一个高层主管,他似乎也并不特别感激你和公司,因为他会认为那是他应该得到的。而70分的中上等人才就不同,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主管和公司对他们的培养和器重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们心存感激,更加忠诚于公司。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中型民营企业老板,他在招聘的时候,放弃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选择了一个自考生。他说,我想要把他培养成公司的销售经理,这两个人都很不错,但我认为把这个自考生培养出来,他会更加忠诚于我们公司。

二、70%原则使用人才

主管在用人的时候,常常有所顾虑,因为不清楚这个人是不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松下认为,对员工是否能够胜任一项工作的判断,最多只能把握到70%,剩下的30%就只能在他做的时候才能发现。正如谈恋爱与结婚一样,谈恋爱最多也只能了解对方的70%,剩下的30%只能在结婚之后才会慢慢发现。既然如此,主管为什么要为不清楚这位员工是否能够100%胜任这项工作而发愁呢,如果知道这位员工有70%的可能性胜任这项工作,那已经很不错了,就应该让他去做这件事,在做的过程中再去考查剩下的30%。

戴尔

戴尔:送你一句口头禅

戴尔培训员工时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你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双主管制度

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发展上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为此,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

比如说,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常有人说,“一军不容二帅”,但事实上,双主管制度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是属于他人的职责。

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工作态度,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度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创造公司成长。

◆寻找接班人

是日常工作

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做此事,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公司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戴尔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思考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真的了解现实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戴尔公司的策略知道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故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原因是戴尔想知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看法辩护。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并且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一味保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的员工。

◆失败了没关系

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的现象,可以鼓励公司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公司的业务、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如此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学到新的东西。对公司的营运提出疑问,可以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到公司文化中。要怎样教导员工,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吗?”与此同时,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然后,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状,总是试着训练员工去寻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挑战时,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迅速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戴尔经常训练员工提问的能力,要他们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游戏的规则?哪些做法可以达到新的目标?

戴尔的成功经验说明,如果公司的发展史是以非传统智慧为基础的成功历程,更能激励员工全力以赴。而营造出能敦促员工以老板角度来思考的环境,就能不断想出新的另类创意,也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要鼓励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许多公司说自己乐于见到创新的做法,也期待见到创新,但同时也告诉员工:“只要别搞砸就行了。”这种提示,就不如戴尔那样轻松。

◆不要粉饰太平

“自我批判”的态度已深植戴尔公司的文化中,戴尔随时质疑自己,随时寻找改进事物的方法。戴尔试着由上至下建立起这样的行为模式,聘用具有开放观念的人员,并把他们培育为领导者。公司要求,这些人在犯错的时候必须能够接受他人公开的反对或纠正,以促进公开的辩论,鼓励理性的“能人治理制度”。

戴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为此,公司出现问题后,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存在,从不找借口搪塞。戴尔试着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公司遇到问题了,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这样做了,成功就会属于别人。戴尔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

沃尔玛

沃尔玛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她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她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叉培训。

利势一:有利员工掌握新职业技能。

所谓交叉培训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它部门学习,培训上岗,实现达到这位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从而使这位员工在整个商场的其他系统,其他角落都能够提供同事或者顾客希望你给予的帮助,促使你能够完美、快速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你的同事或者顾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缓解顾客的购物心理压力,让其轻松愉快地度过购物时间。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才多用。

利势二:有利于员工提高积极性,祛除以往只从事一种完全没有创新和变革的单调的职务的一种不利心理因素。

零售业是人员流动最大的一种职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员工对本身的职务的厌烦;还有一种人是认为他所从事的职务没有发展前途,不利自身以后的发展,就会选择离开。

利势三:这种交叉培训,可以祛除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听到有的人会抱怨自己和同事一样的学历和一样的劳动,就因为自己的工作职务低,拿的工资就少,低人一等。从而就会造就了等级分化,消减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阻碍了公司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员工追求新

技术和探索创新,让其满脑子就是在“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沃尔玛,不仅做到了这一点优势互补,同时处理上下之间关系也变得随意亲切。沃尔玛的“直呼其名”就是很好的证明。她不再有上下之间的隔阂,让员工有一种思想认识,我和总经理是同事,所以我也就是总经理,同时我也就是老板,这家店我也就有了股份,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经营,处理事件正当,为沃尔玛更加茁壮成长打下基础。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的投资付诸东流。

利势四:可以让员工在全国的任何一家店相互支援。

这种利势也就是沃尔玛的骄傲所在,因为她是世界零售巨鳄,开的店多,开新店也如家常便饭。比如要到新的城市取开店,假如是重新去招聘新的员工,来完成开店前的准备,常常会由于新员工处理事件上老练,让顾客对公司的品牌贬值,同时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而让老员工去支援,就避免了这样的不利发展的事。

利势五:有利于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从不同角度全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很好的证明的一点的是,假如你是采购部门的同事,而你没有从事过销售,就不知道哪种商品的销售好,和顾客的需求,假如你也进入销售部门,现在你从采购部门转到销售,为以后在采购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盘考虑,减少公司的损耗,达到信息分享。

利势六:可以快速地完成公司的“飞鹰行动”

在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圣诞节到春节期间是沃尔玛购物最疯狂的时间,顾客的热情采购使卖场挤的水泄不通,也造成了顾客排队结算时间,所以公司就制点“飞鹰行动“让不是前台的员工,也能够从事收银,让顾客快速地离开超市。减少顾客的购物时间。

星巴克

星巴克: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

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它必须以每一天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星巴克(starbucks),一家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近二十年时间里,以其“童话”般的奇迹让全球瞩目: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7500余家(截至2004年2月)的“绿巨人”。据说,星巴克每8个小时就会新开一家咖啡店。

2003年2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价值大跌的同时(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38%,在100个品牌中位居第一!

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的国际市场拓展的成功历史也正是星巴克传奇演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星巴克品牌的解析来领略其传奇背后的秘诀。

人格谱: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品牌定位:“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品牌识别: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品牌诉求: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

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品牌传播: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品牌联盟: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丰田

日本经济10年低迷已成为众所周知不争的事实,但鲜为人知的却是日本汽车业经营状况被普遍看好,特别是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项目利润将突破1万亿日元大关,这不但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也是日本所有企业的最高记录。

当年投产当年销售2500辆柯斯达的还不大为人所知的四川丰田公司也是其中一员。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四川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矶贝匡志先生并参观了他们的工厂,严格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人才管理等许多细微之处,使笔者对人们称谓的“东方不败”有了不少感性认识。

细微之处见管理

中国人可能习惯了“自由”,不大“循规蹈矩”,马路沿子上下均可自由行走,然而在四川丰田,记者却遭遇了委婉的批评。按照日本丰田的安全管理规则,车行道和人行道是严格分开的。尤其这是汽车制造厂,随时都会有汽车来往,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行人禁止走车行线,这在四川丰田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便是休息日没有汽车往来时,他们也自觉走在步行道上,与记者毫无顾忌地走上走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在日本丰田的工厂里,听说许多老职工由于几十年“循规蹈矩”,在偌大一个工厂里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地方,当然更不会出事故。进了车间,这回记者也学聪明了,先问车间里有何安全行走的规定,果不其然,“绿色通道可以步行”。车间地面上画出了供员工行走的绿色线路,为了安全,大家在车间里都自觉走这条安全线,没有“越雷池”的人。也就是说丰田公司的安全管理“润物细无声”,已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在四川丰田每个车间都有一个区域,专门用黑板甚至用绳子挂起一些纸张,多是流程的每一步质量管理,但更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一张张工人们来自生产中的保质增效又降低成本的建议图。一张图纸上,清晰地画着一个工件,该工件大概是属于易损工件需经常更换。而工人在实践中发现,该工件易损部位只是头部,是可以单独更换工件头部的,完全不用整个工件更换,这样无疑将降低成本。据介绍,由于鼓励工人们在生产中不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工人们热情很高,对于切实可行并已批准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发明人都按其效益给予档次不同的物质奖励。

仅从这区区小事记者明白了矶贝总经理介绍的丰田公司的三个精髓之所在。首先是众所周知的“以人为本”,这个“人”中包括了顾客、员工甚至整个人类;第二个就是“质量第一”,汽车的价位可以有高低之分,只可以是装备上的不同,但质量绝无优劣之分。最后一个是“节约”,以各种方法“截流”,降低成本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有专家认为,去年日本人对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精确生产方式”。这种精确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技术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贮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

不拘一格用人才

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选人才、用人才、培养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面对的严峻问题。有些企业实行高学历用人,认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招聘学历已从大专升至大本,如今连大本也不行了,要研究生以上学历。四川丰田则不然,矶贝总经理对记者说,他认为在人才培训方面,在教室里上课这种形式实际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明确地告诉大家,需要做什么。人才方面他们需要的是有能力且又能体现在成果上的人,这种人无论他何种学历;有能力但没有成果或没有能力的人都是不需要的,即使他有很高的学历。四川丰田销售部负责人就对记者讲了一个例子,她亲自带过一个人,他只有高中毕业,在现在要算是相当低的学历,而他努力向老同志学,自己又努力去实践,现在已经成为销售部的一名骨干。企业应付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人不可能在课堂上学会应付市场的万千方法,所以四川丰田鼓励的是“干中学”。销售部的领导介绍说,她对下属是言传身带。比如为代理商写一份促销报告,她要让他去

想如何做到言简意赅,关键地方要帮他们改,练几次逐渐练出来,如果你练出来了做得很好,公司给你高的评价也就意味着高的报酬。而这一切是教室里培训不出来的。

除了白领以外,四川丰田还非常重视蓝领工人。矶贝总经理一直在强调: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工匠是制造业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而只有善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制造业才能有发展。在四川丰田,人才的概念是广义的,手艺精湛的工匠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许正是如此,四川丰田才能达到2005年生产1万辆柯斯达,冲击市场占有率10%的目标。如果我们的企业都是这样用人才的话,大概上技校的人就会多起来,我国的制造业也就不会衰败下去。

看来九大世界著名外企的管理绝活让你意犹未尽,欢迎进入励志故事栏目阅读更多励志故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