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国内人类学者投身美国研究,尽管大家关注的主题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通过对他者的理解,绕道来理解自我”。
18世纪下半叶“激进的”美国革命率先在世界上冲破了垂直关系的藩篱,开始了建设“第一个新国家”的历程。此后,欧洲人、日本人纷纷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前往美国寻找开启各自未来的钥匙。在美国建国将近百年之后,清政府也派出了由“聪颖幼童”组成的公派留学生扬帆远航赴美求学,虽然幼童留美计划终因清政府改变主意而夭折,但天朝必须融入世界潮流的趋势已不可改变。
如今,美国依然是我们想象世界时的一个重要对象。美国的军事力量、经济指标、海外霸权、总统大选、校园枪击等等都是媒体讨论美国时的常见话题,但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心灵、习惯、态度、思想等内容,或者说美国的民情我们关心得不够。我们或通过文学、影视作品来了解海外社会,或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或解释二手经验材料来研究海外社会,但中国学术界及大众媒体对海外社会的表述缺少人类学的经验研究。
在北大求学期间,我幸运地加入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团队,与若干同学共同开始了海外研究之旅,我的田野点恰好是美国。
民族志既是一种文本类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简单讲就是花上至少一年的时间生活在当地,在参与观察以及采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对当地“地方性知识”的认识。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我在加州中海岸的一个小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最终以“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如何可能”为线索,完成了关于城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志。
我既希望以这样的讨论来反思我们对于美国文化的本质主义想象,也希望以此回应清末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已开始关注的关于“个人”与“个人主义”的话题。当然,一年的田野调查远远不够认识复杂而多元的美国社会,我在民族志里写的内容仅是“部分的真实”而已。“不陌生”的美国
抵美的头几天我住在洛杉矶。洛杉矶是美国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据说也是海外移民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加州也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州,早期华人到美国基本上都以旧金山为根据地。抵美当天,我落脚的旅店名叫Ambassador Inn,中文名是国宾大酒店,其实规模与设施都名不副实。旅店位于Alhambra市,属于洛杉矶县所辖市之一,很多华人聚集于此,街道两旁的商店都有中文名字,我甚至还看到了“沸腾渔乡”的招牌,让我想起北京的一家同名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