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查干湖冬捕

 
体验查干湖冬捕
2016-09-26 14:46:49 /故事大全

“辽代帝王头鱼宴”“成吉思汗祭湖词”“吉林八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当这一串既饱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又富有自然气息的注脚,与一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相连结之时,是否令你感到新奇与向往?当民俗文化深深地植根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并释放着浓郁又别具一格的传统生产生活气息之时,是否令你感到激动与赞叹?今天,我们将探寻美丽的查干湖,巡礼作为东北渔猎民俗文化代表的查干湖冬捕习俗。

白山黑水间的人文画卷

查干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位于中国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它的名字出自蒙古语“查干淖尔”,“查干”为白,“淖尔”为湖,查干淖尔就是白色圣洁之湖的意思。

查干湖以其水域广阔、湖水清澈而闻名。在广阔的松嫩平原上,查干湖碧波浩渺的湖面如同一颗清透的水晶镶嵌在前郭尔罗斯大草原间。查干湖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水草丰美,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驻牧渔猎的理想家园。辽代时,这里被称为“鸭子泺”,是契丹贵族渔猎生活的理想之所。出身草原民族的契丹人在建立辽王朝后,保留了草原民族四时迁徙的习俗,在辽皇帝的四时捺钵活动中就有所体现。从辽圣宗皇帝至天祚帝的7代帝王间,其“春捺钵”的场所就在查干湖区。元代成吉思汗在此祭祀湖泊神灵,成为“放生泡”,一度严禁捕鱼,并逐渐衍生出一套祭湖祭天的仪式。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对祖先发祥地实行保护的封禁政策,从1661年起,东北地区被限制开发,这也为位于东北大地腹心的查干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因蒙古王公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的卓越贡献,清朝统治者将查干湖区域赐给蒙古王公,查干湖也因此成为蒙古王公的私人驻牧地。从成吉思汗到清王朝,查干湖成为东北地区蒙古民众重要的生息繁衍之所,这也是蒙古民族与查干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原因。东北的封禁局面直到清王朝后期才被打破,关内人口的巨大压力使得大量的人口出关谋生存,查干湖的神秘与美丽才再一次为人们所了解。

如今,查干湖的民俗传统和渔猎文化相结合,在查干湖美丽的冬季,形成了独特的冬捕习俗。每当数九严冬、百色归一,人们都可以欣赏到渔民们呼喊着高亢的渔家号子,在冰封雪飘的查干湖上撒网捕鱼的场景。当渔获丰收盛景和民俗文化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人文画卷之时,就是查干湖、也是东北最热闹也最迷人的时节。那响亮的渔家号子响彻苍穹,唤起每一位亲历者对东北渔猎生活情景的追忆。

查干湖冬捕的草原人文情结

查干湖冬捕习俗以其悠久、完整的历史积淀,神秘、神奇、神圣的特质,成为东北渔猎文化的代表。追根溯源,现今查干湖冬捕习俗来源于两大草原民族长期文化积淀和传统人文情结的影响。

首先是头鱼情结,它源于中国古老的草原民族–契丹人和其冬捕活动中著名的“头鱼宴”。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疆域东达海滨、南越燕山、北控朔漠、西及西域,幅员万里。契丹人是草原民族,因而辽代帝王家保留了草原民族“居处无常,四时转徙”的传统,其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体制也是辽王朝皇帝和臣僚共商国是、打猎习武,接见属国、部族首领朝拜的国事活动,形式严谨而隆重。《大金国志》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宋、金史料记载了辽王朝时期契丹人四时捺钵的情形,其中春捺钵的地址为辽代的长春州,就位于今查干湖地区。辽代帝王春捺钵之时仍是春寒料峭,辽廷组织大规模的凿冰取鱼、逐鹰猎雁,并将收获的第一尾鱼称为头鱼,即刻入帐烹调成“头鱼宴”,献给皇帝、臣僚以及各地首领,共同品尝头鱼之鲜美。辽代头鱼宴既是政治活动,也是契丹民族渔猎习惯的展现。在捕捉头鱼活动中,度过严冬补充食物,运动冬季中疲困的身体和在冬捕中收获的喜悦由此传到民间,衍生为每年严冬时节,各部落的人们都要进行冰上捕鱼活动,延绵千年并流传至今。

其次是古老的祭湖仪式,它源于中国北方另一个草原民族–蒙古族。蒙古族有自然崇拜的传统,这源于蒙古族古老的萨满教信仰,因对天地山川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祭天祭山祭水等习俗。查干湖冬捕中的祭湖仪式就源于这一传统民族习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进攻金王朝的东北区域,行至泰州之时,为烟波浩淼的查干湖所震撼,感叹自然神灵的赐予,站在查干湖边的青山头上,行九九礼,对日九拜,对湖九拜,高颂祭词,祭祀湖泊神灵。成吉思汗此次祭湖影响深远,日后逐渐形成了祭湖仪式,这也是现在查干湖冬捕过程中进行祭湖仪式的根源,并进一步衍生出“祭湖醒网”的寓意:祭湖祭天,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祭网以唤醒沉睡的渔网,保佑渔民张网下湖,顺畅平安。

东北传统渔猎文化的代言人

查干湖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丰沛的水资源,使得本地区形成了以渔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渔猎文化。从查干湖青头山的史前文明渔猎遗迹看,以渔猎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东北先民间传递,为在此生息、繁衍的东北先民提供生活生产资料。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很多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查干湖冬捕习俗却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的典例,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保存东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展示、交流平台。

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将查干湖冬捕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2008年,查干湖冬捕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参与这一活动。曹保明先生在《最后的渔猎部落》一书中这样说:“这种古人类生存的文化形态至今仍能让人直接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原色的地方如今已为数不多了,走近查干湖冬捕,有一种走进远逝的楼兰古地之感,又好似来到秘鲁印第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你会感受到大自然在平凡地接纳你,又在生动地拥抱你。是的,这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处被自然和人类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在现代文明中保存着传统文化生活的内涵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延伸,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走向,还记载了人类精神的历程。”

相关链接

带有传统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场面壮观而神秘。由身穿蒙古袍,络腮虬髯的渔把头宣布仪式开始,震天的锣鼓、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众喇嘛手持法铃吹奏着海螺、牛角号,围绕摆放着9种供品和点燃9炷檀香的供桌,挂满哈达、插满松柏枝的敖包和熊熊燃烧的炭火转3圈后,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诵经。查玛舞随之舞起。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宽板皮带的渔工和身系彩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鱼具的爬犁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场地。渔把头左手端起盛满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对苍天圣湖高声诵“祭湖词”,随后双膝跪在冰面上,用右手中指沾酒分别弹向天空、地面,然后将碗中的酒倒入湖面凿出的冰洞,众喇嘛也边诵经文边将供桌上的供品抛入冰洞。渔把头从蒙古族少女手中接过哈达,系绕在插满松柏枝的敖包上,蒙古族青年欢跳着将手中的糖果抛向人群,将桶里的牛奶洒向天空、地面。祭湖醒网是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求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的仪式。这一仪式表达了湖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也是查干湖人精心打造的一张民族旅游的特色牌。

【责任编辑】王凯

赵鉴鸿

赞一个 (1)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