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战争

 
手腕上的战争
2016-12-05 16:16:21 /故事大全

美国总统奥巴马左手腕上戴着什么?不是瑞士名表,也不是Apple Watch。这位会编程的“科技控”总统,戴着一款Fitbit Surge智能手环。

这款手环出自美国智能手环制造商Fitbit。6月18日,Fitbit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智能穿戴设备上市第一股,开盘价30.4美元,较20美元的发行价上涨52%。

一些投资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是一款利基产品或只是流行一时。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曾表示,“我们的报告表明,它在美国的普及率接近笔记本电脑,预计明年还将增长。”

在中国,智能穿戴设备中的“手环”已成为很多硬件生产商的必争之地,其功能也早已突破运动和健康追踪。一大波具备中国特色的手环正在争相亮相。

智能手环治疗打鼾最靠谱?

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一直以来上演着冰火两重天。与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相比,智能手环显然更受欢迎。

据分析公司Statista统计,去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为330万,相比之下,在智能手环市场,仅Fitbit一家就出货1900万。今年第一季度,Fitbit的出货量更是飙升到390万,一个季度的销量就已经超过去年一年全球智能手表的销量。以低价著称的小米手环也表现不俗。IDC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小米手环的出货量也达到280万件。

除了将低价进行到底,智能手环还可以“剑走偏锋”。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在智能手环市场近乎“泛滥”的格局下,打开了缺口——监测打?鼾。

“我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也试过很多血糖、血压、心电图等慢性病相关的探索,但是一直都没有一个好的突破口。”张丹告诉本刊记者,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饱受打鼾困扰的朋友。“他自己爱打鼾,身边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有时候一帮男人出去住一个酒店,大家都不想和对方一个房间,因为会把彼此吵醒。到后来,打鼾导致他血压不断升高,不得不去找医生。”

要知道,在医院治疗打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除去排队挂号的烦恼,最终的检查还需要在医院睡上一晚上监测睡眠,比较麻烦。

“当我听到这件事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个实时监测设备,可以将数据远程上传给专家,这样就能免去复杂的就医过程。”张丹的产品很快受到了各大医院的认可,仅两个月的时间,张丹签下了20家公立医院。

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郭兮恒从事睡眠领域研究30多年,“最初没有专业设备时,我们只能用小棉球试探患者在睡眠时有没有呼吸暂停;后来有了设备,我们能够拿到一些复杂数据,得出准确指标,但我们还是没有解放人力。”更重要的是医院床位有限,打鼾的检查时间长,有些患者排队排到了七个多月后。

橙意家人手环适配的APP有两个部分:专家端和客户端。患者在家里睡眠时可以戴着它,早上起来打开APP就能把数据上传给医院专家。专家通过监测到的数据给出治疗方案。

这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郭兮恒觉得这是可穿戴里面最靠谱的一个产品。

新入者被逼“变异”

智能手环治疗打鼾只不过是其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异”功能。此外,一些有关高血压、血脂、体温、血氧,甚至高原反应检测的智能手环层出不穷,在医学智能手环领域打得不可开交。

事实上,智能手环最基础、最为广大用户所熟知的功能是监测健康——测量运动距离,记录卡路里、脂肪情况,同时还具有睡眠监测、数据传输、疲劳提醒等特殊功能。Fitbit就是靠做计步器起家。

然而,在国内过于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基本功能根本不够“玩”。ZDC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参与竞争的厂商数量不超过10家,4月上升到12家,6月达到21家。第四季度,智能手环厂商一举突破30家,实现三连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阵营:高端、低端以及附加功能市场。在高端市场,形成了Fitbit、Jawbone及Bong等厂商的争夺战;在低端市场,众多小品牌难敌小米的价格战和品牌优势,小米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新进厂商就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具备“意外”功能的智能手环。一款名为MyExposome的手环,主打环保概念,它能够吸用户身边的化学物质,然后通过数据研究雾霾对用户造成的危害。

7月28日,杭州推出具有杭州通卡功能的智能支付刷刷手环,用户佩戴该手环即可直接在杭州刷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还能在一些特约商户小额消费。此外,它仍然具备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这一基本功能。

虽然是迫于竞争做出的改变,却打开了人们对智能手环的想象:“走在商场,轻轻擦一下手环刷了银行卡;躺在家里的床上,手环与空调连接,当手环的温控器查询到你皮肤的温度与室温的差异,则会智能提升或降低空调温度;手环与音乐相连接,当发现你进入深度睡眠,音乐自动关闭,当发现你清醒了,则开始播放你喜欢的音乐。”Jawbone中国区总经理李大鹏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美好憧憬。

混而不乱

虽然Fitbit率先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第一股,但美国的Jawbone Up才是真正的鼻祖。两者成为第一梯队的“死对头”。

公开资料显示:2011 年,Jawbone Up 发布智能手环,随后,三星、Google、苹果、耐克等大厂商,以及随后跟进的各类小品牌,使得可穿戴市场在拓荒阶段就迎来爆发式增长。研究机构Canalys预计2017年智能手环出货量将达4500万。

2013年,京东将Jawbone引入智能产品平台,上线以后瞬间抢空。由于产品供货极度匮乏,每月大概能卖掉1000只。“原以为智能手环是时尚的东西,没想到加入一些注重功能化的科技元素后,就能变得很神奇,让消费者甘愿掏钱包。”京东IT数码事业部智能品类负责人陈圣杰告诉记者。如今,打开京东在搜索栏输入智能手环,会出现1.7万个商品,上千个品牌。

“你有个三五十万,就可以启动一个品牌项目了!现在真的是品牌鱼龙混杂阶段。”陈圣杰说。由于产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国内小厂商风起云涌,今年6月智能手环在京东的销量比去年6月同比增长约700%。

虽然行业混战,但是在行业人士看来,智能手环是一个混而不乱的竞争格局。“各个层次的手环厂商间不存在混战,国外的中高端厂商明确表示感谢小米,用超低的价格完成了中国消费者的市场教育。他们对智能手环有了初步了解后,会一步一步增加对产品的需求,进而产生对中高端产品的购买力。”一位行业专家告诉本刊记者,现阶段各家厂商的首要任务是把盘子做大,不然在一个池塘里面几条龙干得不可开交,把水搅浑,还没等走到大海,就都奄奄一息了。

今年5月,Jawbone拿到一笔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是著名的黑石集团。这笔融资使其市值达到30亿美元。在资本的竞相追逐下,Jawbone也正式开启IPO征程。

资本偏爱,怎奈黏性不大

在国内关于智能手环获得融资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弘晖资本500万美金投资橙意家人,高榕资本、红杉资本3500万美元投资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几乎每家制造商都不乏资本的光顾。资本也明确表示看好这一市场。

不过,眼下的用户体验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心跳每分钟63次。”红杉资本副总裁李剑威在朋友圈深夜秀出Fitbit Surge智能手环,作为专门从事智能硬件领域研究的投资大咖,他给Fitbit的评价是:比苹果手表更实用,滑动体验不错,就是太大太厚,还有太贵。李剑威的手上同时戴着两个手环,另一个是小米。他坚信,这个市场将会是一个百亿级市场。

健身达人邹丽也有很多不同档次的手环,开始时是为了记录运动量,后来然后开始追求时尚的外观,“陆续购买六个手环,可是你让我说出哪个最实用,其实都差不多,在我眼里,只有哪个更好看。但是即便好看,我也没有必要像手机一样,时刻带在身上。”

记者随机采访很多智能手环用户,发现他们对待手环的态度大致相同:“无论高端手环还是低价手环,似乎只是价格上的差异,功能上大同小异,反馈的数据也只是让我知道‘哦,我的睡眠好像有点问题,我摄入的热量好像有点多。’但是,没有我需要的解决方?案。”

黏性差——的确是智能手环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一大掣肘。“国内的市场只是完成了初期教育阶段,让大家知道智能手环是什么,但是国内的环境决定了智能手环不是刚需。大多数目标用户,每天上班累成狗,手环告诉我身体不健康了,我明天就可以不去上班吗?!”上述专家认为,智能手环是中国的可穿戴市场第一个突破的产品,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刊记者 李叶/文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