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

 
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
2016-12-05 16:53:36 /故事大全

中国的消费增长仍有一条较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不仅是数量的增长之路,也是消费品质的升级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很多咨询机构发布的购物者报告以及消费指数表明,中国快消品市场销售增速放缓。像贝恩发布《中国购物者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快消品的销售增速只有3.5%,是5年以来的最低点,方便面、啤酒等包装食品销量持续下跌,百盛、麦当劳等“洋快餐”的业绩也在下滑。与此同时,化妆品、护肤品以及健康食品的销量上扬,电商快餐和中餐连锁也发展迅速。这种消费现象应该怎么理解?是否表明中国目前正在经历消费升级的过程?

方福前:《中国购物者报告》我也看了,但是报告中提出的数据不能完全作为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快消食品市场增速下滑可能有很多原因,一个是报告中所提到的,很多制造业工厂开始转向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低收入劳动群体数量减少,而啤酒、方便面等快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低收入者和年轻人,工人数量减少当然会影响到这些食品的销售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的健康观念越来越提升,在食品消费上更多地注重健康营养,像方便面、洋快餐这些“垃圾食品”就会消费得越来越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而这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之一。

判断消费升级最简单最直观的指标是恩格尔系数,也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家庭收入越少,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这几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2013年恩格尔系数平均为31.2%,2014年降至31%,201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30.6%。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恩格尔系数是在55%左右。从恩格尔系数看,中国这几年一直处于消费升级的过程中。

三联生活周刊:此前中国经历了几轮消费升级?这一轮的消费升级又是如何催生的?跟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资本炒作是否相关?

方福前:前面说到恩格尔系数是最简单的指标,除此之外,消费结构升级还有一个直观标志,即代表性商品的消费,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商品。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的判断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轮消费升级。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结婚或者中等收入家庭很看重“三转一响”,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到了90年代,冰箱、洗衣机和彩电“三大件”成了代表性商品;2000年以后就更不一样了,大家追求的东西变成了车子和房子。经过十几年发展,我认为,中国现在经历的是第四轮消费结构升级,中等收入家庭对于车子和房子的需求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开始追求能满足健康、享乐和发展需求的消费,在医疗保健上花费越来越多,旅游休闲消费在增长,也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子女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职学习充电,希望拿到更高的学位或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出国留学逐渐低龄化,这与当初的消费追求完全不一样,也是本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

消费升级也成为当前的投资热点,深创投的行业数据显示,过去半年的投资中,消费升级占比30%,资本是逐利的,他们看到了消费升级背后蕴含的巨大空间,互联网的发达、电商的普及对消费升级会起到一定的促进或者刺激作用,但消费升级本身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从规律上讲,消费结构升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而产生的,低层次满足后就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类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温饱问题没解决的时候,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需求。

这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均收入增加带来的必然结果。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标准后,将会出现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者将不再一味追求低价,而是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品质生活成为必需品,而消费升级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中国经济的大环境并不好,GDP增速也在放缓,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消费升级能够完成吗?是否存在泡沫?

方福前: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全球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恢复期,这个恢复过程很缓慢,这是全球性的问题。而国内供给方的问题比较多,产能过剩、库存过多,企业没有投资空间,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全要素生产增长幅度下滑,科技创新的增速也在下滑,导致个人企业没有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市场化法制化程度也不够,这都是阻碍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

不过,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增长,经济结构也处于调整变化阶段,我们并不是处在经济危机中。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是比较平稳的。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改善,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在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86万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稍快于人均GDP增速,这是推动消费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力量,足以支撑目前的消费升级。不是说一定要继续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才能实现消费升级,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境外购物成为潮流,国人跨境消费每年超过百亿,消费外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这是否说明国内相关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本轮消费升级的潮流和趋势?消费外流是否会影响到本轮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方福前:跨境购物的潮流之所以会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比国内更好,消费者追求更高的品质;二是价格因素,很多同类商品,如服装、化妆品、保健品等,国内外价差达40%甚至更多,所以消费者也愿意出国购物,花更少的钱买品质更好的商品。究其背后,这的确说明国内高端制造业和相关行业在居民升级的消费需求中确实已经滞后,我们的消费结构在变化,但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没有与时俱进,供应不了中高端制成品和服务类产品,消费者需要的高档产品不能提供,即便提供了,价格也很高,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导致消费外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目前的消费升级是存在短板的。

消费外流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我们大量的内需外流成为其他国家的内需,肯定对本国的经济增长不利。但我们不能禁止消费者在境外购物,只能通过改革来慢慢扭转,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的需要。短期来看,可以通过税费改革、产品推介,引导消费者把更多的消费需求留在国内。长远来看,正在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怎样才能把短板补上,使相关产业跟上本轮消费升级的步伐?

方福前:我先讲个自己的故事。前段时间我家里的电饭煲坏了,想托朋友从日本带一个,后来发现日本电饭煲是110V的电压,跟国内不一样,就打消了念头。我自己上网浏览,比较挑选之后买了一个国产品牌的电饭煲,购买使用之后发现品质很好,不逊于国际大牌。我是在购买之后才知道国产品牌已经跟日本产品没有太大差别,而很多人在抢购日本产品时,对国内一些相关的商品信息是不了解的,所以品牌宣传很重要。另外,我们之前提到过同类产品中外价格差异很大导致消费外流,中国的税费过高是很大原因,这就涉及税费改革,要适当降低关税,同时努力制造一些高质量的替代品,发展自己的品牌,像国产的华为手机已经可以在国际上打出品牌,自主开发、技术含量高,占据市场份额越来越高,同时还有价格优势,这是中国制造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当然,中国的自主品牌替代国际名牌不是短期能实现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一个去突破,总体来说还是要走自主科技创新之路,否则这个替代是很难完成的。

消费升级是个长期的过程,国内相关行业要跟上本轮消费升级,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层次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要有一些制度性的创新措施来释放消费来补足短板,比如说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供给,所以现在中央、国务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本轮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另外,我想说的还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国内经济增速下滑,股市形势也不好,但房地产市场却欣欣向荣,涨幅非常快,这是不太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泡沫。很多投资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却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既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也不利于消费升级。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理性,对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联生活周刊: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但长久以来,消费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现在这种状况似乎已经改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6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投资增速回落、出口低迷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目前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是否还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方福前:毫无疑问,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还有很大潜力。从2011年起,中国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中国的净出口增速在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在下滑,消费却一枝独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去年,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占比突破50%,并且还在继续增加。而发达国家中,消费在“三驾马车”中占比一般在70%上下。

另外,《大西洋月刊》联合高盛全球投资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中国消费者新消费阶层崛起》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的人数约有1.46亿,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在1.1733万美元。这1亿多中产消费者连同另外2.36亿的城市大众消费者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是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动力。国内的城镇化也在加速,进一步为消费升级拓展了空间,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消费升级创造了技术条件。所以说,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联生活周刊:消费升级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方福前:消费升级与经济转型能够互相带动,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再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之前的中国经历每一次消费升级都会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比如,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分别是温饱和小康时期的标志性消费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当时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不仅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现在中国正在经历的消费结构升级,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在不断增长,以后我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会有很多发展机遇,比如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服务的“白发产业”、教育文化产业、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等,发展空间很大,这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也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把握住这次消费升级的机会,中高端制造业借此成长起来,同时进一步促进和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联生活周刊:本轮消费升级是否存在一个标准的、合理的消费结构比例?中国目前经历的消费结构升级,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是否有可借鉴的经验?

方福前:消费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不存在固定的结构和比例。不同层次的消费比重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动态调整的,不同家庭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

至于可借鉴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主要是发展消费信贷。这几年中国的消费信贷发展也很快。人们的消费受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信贷出现后,未来的收入可以拿到现在消费,打破了当下收入对消费的限制,对消费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关键是怎么保持适度,如果消费信贷超出了合理的区间,导致债务不断增加,生产制造业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实体经济缺乏支撑,那情况就很危险了。从未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来看,中国的消费增长仍有一条较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不仅是数量的增长之路,也是消费品质的升级之路。而经济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思路、制度的效率以及企业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促进生产能力和创新的重要因素。

记者 付晓英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