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删改”的童年

 
被“删改”的童年
2016-12-27 19:21:38 /故事大全

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学年。女儿拿出她的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一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童的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的胳膊了吗?”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女儿还问了个问题:“爸爸你看看这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她为什么惧怕呢?难道有人要赶她走吗?”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就在网上找教学课件,没找到答案,看到有个老师还对学生说“快乐,也很惧怕”是这篇课文的要点,但他同样没解释为什么要“惧怕”。

另外,我对女儿讲题目中的“窃”字,也许是林海音从鲁迅的《孔乙己》里借来的,孔乙己由于“窃书”被打折了腿。但是,这课文通篇与“窃”无关,并没有人干涉作者读书,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读书的必要,为什么叫“窃读”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林海音的资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窃读记》。经过比较发现,这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但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女儿问的“踮脚尖”的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挤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我很疑惑,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编写课文的人为什么要乱删改呢?关键还把对的给改错,难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吗?女儿表示,“改得可真傻”。

还有“惧怕”的问题,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的怕是有缘由的。她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我用几乎耍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决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才有“窃读记”这个妥帖巧妙的题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写也才能够成立。编写者把这个场景给完全删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结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课文最后,作者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看过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场景被删掉卜书店的一位店员,特意把畅销书的最后一本收起来,留给作者看。作者在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服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先生们,一个“爱”字是洪水猛兽吗?

读完之后,怒发冲冠,原文和改编后的课文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仅写读书,还写了世间百态以及孩童心事,但课文只剩下“读书乐”了。

拙劣的篡改已经让我生气,但让我感到震惊并“惧怕”的,是他们把原文第二段删了一句话。

课文的第二段这样写:“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但实际上原文是:“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

读了又读,百思不解,这句没任何语病的话到底犯了什么错,竟惨遭课文编写者的剪刀手?因为这句话描写了爱情,怕小孩子读了会学坏?担心读课文的女孩子心发慌?怕她们读了这句去早恋?

如果什么都不为,你们为什么连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来?

前面的那些删改已然很严重,我反对但会试着去理解,也许需要把文章改得更短一点、更简单一点,只不过改得比原文差罢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删掉,这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有关思想,是有人想“净化”孩子们的思想。

林海音2001年去世,她多年担任《自由中国》杂志的编辑,一向对作家文字敬惜若命,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这个样子,不知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

再联想到作家叶开质疑《鸟的天堂》等文章被恶劣删改,我不能不担心,在语文课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这就是学校给孩子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食粮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管中窥豹,我不能不心怀疑虑: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国民教育?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童年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义气松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