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好故事毛戈平最初职业唱越剧等喜欢看世间百态故事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啊
1978年,毛戈平入浙江省艺术学校。和学校墙外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10多岁的毛戈平的个头一节一节往上蹿,比他个头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小伙子竟然疯狂地爱上了美术。除了调嗓子、练形体外,毛戈平唯一的课余活动就是拿着画笔四处涂涂画画。6年的学校生活,未免单调乏味,有时间的时候,毛戈平凑着看老师化妆。看得多了,也就琢磨出道道来了。有一段时间,毛戈平逮着机会给学生化妆,那时的他可没想到,一项业余爱好竟成为了终生的职业。
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如果不出任何意外,毛戈平将是一个出色的越剧演员。1984年,从浙江艺术团毕业后,毛戈平分配到浙江越剧团做了一名普通的演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戈平意外与化妆结缘。在一次演出中,化妆师的因病休息,使酷爱美术的毛戈平被“救场”似的临时抽调入了化妆组。正是这第一次机会,改变了毛戈平的观念——“将爱好变成一种职业是快乐的!”那以后,领导就将毛戈平调入化妆组,从前台走向了幕后。在越剧团,他是化妆的一哥,大的演出全是他一手包办,随着越剧团演出的成功,毛戈平也声名鹊起。那个年代,“对镜理红妆,贴花黄”几乎是女人的专利,然而在戏剧界,谁都知道浙江越剧团有一个非常不错的男化妆师。
接下来的几年,毛戈平每年都要会参加省戏剧节的化妆比赛,每年都是金奖,“拿奖拿到手软”。作为越剧团的首席化妆师,毛戈平和往常一样,一面为越剧团的演员化妆,一面参加各类化妆比赛。凭“手艺”吃饭的行当中,化妆造型是一个特别的行当;而在这行当中,毛戈平则是特别的一个。从越剧演员到中国化妆界的名角,毛戈平用狂热诠释了他的人生规则。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甜蜜而幸福的爱情也不期而遇。
1987年,浙江越剧团来了位文静而漂亮的姑娘汪立群。当时毛戈平已是越剧团的首席化妆师,早已是响当当“腕级”人物,而汪立群则是刚刚走出校园。然而,缘分总是在不经意间和两个陌生人撞个满怀。1992年团里正准备拍一部古装的电视剧《大义夫人》,讲述岳母刺字的故事。当时梁王郡主一角尚未定下,汪立群的专业非常优秀,团领导也希望她能够出任这一角色,但汪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形象是否适合?见此情形,已是化妆大师的毛戈平向领导举荐说,让她化一个妆试试吧。从化妆间走出来之后,领导眼睛一亮。好,就是小汪。后来,汪立群果然不负众望,出色的表演惟妙惟肖,备受好评。
从相识到知遇,汪立群对这个年长自己10岁的大哥更加倾慕。1998年,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毛戈平和汪立群走向结婚的殿堂。随后,汪立群也结束了她的演艺生涯,专心打点丈夫蒸蒸日上的事业。
尽管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陈晓旭见到陌生人仍显拘谨,但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我跟林黛玉一模一样——太自我了,别人都不欢迎我,记者对我的印象也不好。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理你,或者说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生活中的陈晓旭颇为低调,极少接受采访,更不愿意谈及私生活。如今她跟父母和妹妹一家三口住在一套大房子里,还有就是,她的丈夫与她一起经营着司。
陈晓旭一共只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但当年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红楼梦》后来成了中国电视史上最风行的电视剧,前后重播了700多次。她和那部戏里的十多位以前默默无闻的男孩女孩一起一夜成名。那时,她只有21岁。
此后,陈晓旭独自漂泊北京——十多年前还没有“漂一族”的说法,她成了最早漂在北京的一拨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流行出国热,她也盲目地心动过,想去美国,被拒签了。为了出国,她雇了保姆,并把自己关在家里苦攻英语,她的孤僻性格竟然把保姆给吓跑了。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先去德国,想转签去美国。然而,她在德国呆了三个月就回来了。
回国之后的陈晓旭,仍不确定自己该做什么,直到1991年转入商界。1996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担任董事长。那年,她29岁。陈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她的第一个客户出现在一个月后。那是慕名而来的一家药厂,客户对她说:“我知道林黛玉不会骗我的。”
“白天的工作很繁忙,我会在午休时静坐30分钟恢复体力,效果很好。失败和成功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什么,智慧是不是增长了,灵魂是不是长高了,道德是不是提升了。学习在我的生活中占着很大的部分。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有关智慧、道德、教育的公益事业。”
“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陈晓旭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语言、思想上有意无意中的过失。
1998年3月,舒老冒舒湮(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代)来电话说,他想邀张玉凤女士吃饭,问我(指作者章立凡,下同——编注)是否有意前往。他知道我对历史的兴趣,或许是有心安排?
3月12日下午,如约接上舒老,驾车至西黄城根国管局属院内停车。老人打了一个电话,张玉凤的夫君刘爱民先生便下楼来迎接。刘先生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看便是位厚重的北方汉子。我们登上一座普通的砖砌单位楼房,张女士及小女儿已在家门口等候。
张玉凤当时已55岁,但保养得很好,肤色白皙,看不出有任何化妆,短发修齐,鬓角略有白丝;身着藕色圆领羊绒衫、米驼色裤子,与肤色、发色颇为和谐,整体感觉干净明快。
舒老向主人介绍说:“这位是章先生,他父亲是毛主席的老朋友。”父亲章乃器有与毛泽东共事的经历,1957年受到毛的点名批判,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不清楚舒老事先是怎样通报的,便没有解释两人是怎样一种朋友关系,张女士也没问。
我们参观了一下房间,这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住房,室内简朴洁净,一如其主人。张玉凤说,这是她与老刘结婚那年,分配给他们住的;室内有两只从中南海搬来的老式书柜,是当时毛泽东送给他们的礼物。她说自己跟随主席多年,这是老人家留给她的惟一纪念。书柜里和茶几上,有几套线装本的诗词、楹联集,还有一些宣纸的字卷,看来张女士受老人家熏陶,对诗文书画亦有爱好。
我注意看了看墙上的全家福照片,当时大女儿四五岁的样子,小女儿才两三岁,被爸爸抱在怀里;两个女孩的面庞眉眼儿,与老刘像一个模子里活脱出来的。还有一幅张玉凤在东北拍摄的近照;山野白雪皑皑,她身着军大衣,红贝蕾帽配红围巾,玉树琼枝下红装素裹,看上去依然青春美丽。
张女士待人谦和而又大气,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从语言到声调,都显得毫无做作。书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 女主人见舒老有兴趣,便大方地打开让我们浏览,里面似乎是她抄录的一些诗词。女友认为她的字像“毛体”,我倒觉得有点像江青的字体,但比“江体”娟秀,仍属于“秘书体”一类。
刘先生当时在铁路部门担任处长工作,而张女士则刚刚退休。她退下来后一点不寂寞,很多怀念毛泽东的人,将对老人家的感情移至他身边的人,因此经常有各种邀请。我们谈到写回忆录的话题,她说现在还不能写(与组织上有约定)。我说: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淡漠,现在不妨自己先慢慢写,写完了也不必忙着发表,只要记录下来就好。她不置可否,我也没再多说。
闲谈了一阵,便邀他们一家三口(大女儿当时已在国外留学)齐至光华长安大厦的“夜上海”餐厅共进晚餐。那晚烫了一壶绍兴老酒,其乐融融地叙些家常,谁也没有涉及敏感的话题,一如我所预料。我再次注意到,老人用餐时,张玉凤照料得十分周到。
宾主尽欢而散,我送舒老回家,归途中老人略显得意地发感慨:“怎么样?不简单吧?到底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舒老一生阅人多矣,我看得出他欣赏张玉凤,遂戏曰:“您今日也享受了主席待遇。”
说起庞学勤的成名作,还要数1958年那部《战火中的青春》。为了在银幕上塑造好男主角雷振林排长,他认真回忆战争年代自己身边那些农民出身的基层指战员的言行举止,剃掉了头发,使雷振林这个形象更真实。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激励起一大批热血沸腾的青年参军入伍的决心,庞学勤也因此红遍了大江南北。然而,就在庞学勤事业最辉煌的时候,身后那风平浪静的家却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与打击。庞学勤和妻子杨光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毕业结婚后,杨光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里担任主要角色。那时她的眼睛已经坏了,住了5年院。当时眼科协会主席给看的,很可怕的,要往眼球里打针,效果也不是很好,没能阻止住杨光的失明。这一段时间正遇三年困难时期,这个病非常折磨人,庞学勤就每两三天给杨光写一封信来鼓励她,每封都是十几页。那个时候经济很困难,就是你花钱都买不来东西。庞学勤也不知道从哪儿搞来的,整包的大米、土豆、炸鱼、牛肉啊,每个月他自己就留很少的生活费,其它的全都买营养品给杨光吃。他还特别体谅妻子,说你的眼睛平常不能出力,就连洗脸水都替她打好。杨光因此特别感激我庞学勤,说你对我这么好,我怎么也得给你生两个儿子。
杨光的病凶吉未卜,庞学勤的事业却如日中天,身边仰慕者无数。但庞学勤说,“离婚”这两个字自己从来都没想过。听说中医有个理论,最好生一个儿子,母亲的病就能在坐月子的时候带走。1965年,庞学勤的大儿子庞好降生。1970年,庞学勤又有了小儿子庞越,“好”、“越”有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之意。对妻子,他无悔无愧。但往往事与愿违。“文革”过后,庞学勤走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岗位。杨光却因为“文革”期间长期精神压抑,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平时善良单纯的杨光一犯病就像变了一个人,狂躁、发火,实在闹得不行了,庞学勤只好把妻子送医院。为了不破坏两个儿子幼小心灵里母亲的美好形象,庞学勤每次都悄悄地安排一切。而每送走妻子一次,这个在儿子面前一向坚强的父亲自己却会忍不住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此刻的庞学勤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都知道,庞厂长每个星期天两盆衣服,洗完了,带着两个孩子去洗澡,洗完澡再买点糖三角、豆沙包,回来做点土豆白菜,再来一勺肉,就是这么生活。”
不久后,杨光又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直到2004年去世。杨光去世后,庞学勤受不了打击,住院两个月,高血压一直到190。52多年的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