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人脉“结构洞”里吗

 
你在人脉“结构洞”里吗
2015-08-03 09:35:37 /故事大全

社会学家罗纳德·波特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他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

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聪明人,会在位于空隙两端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人之间,担当联系人的角色,从而占据一个“结构洞”。一个人所占据的结构洞越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调动人际关系为自己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

有关结构洞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例子:Steven刚刚买了一套房子,他尝试着向银行借贷付款,可是当地的四家银行都拒绝了他的借贷请求。无奈之下,他亲自拜访各家银行行长,对他们说,如果对方愿意借贷1/4的款项,那么另外三家银行将愿意借贷剩余的3/4款项。最终当地的四家银行都答应了Steven的借贷请求。这就是一个利用结构洞达成协议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个结构洞,他创造了与四家银行的口头虚拟协议,以此为信息,要求落实借贷,最终获得了成功。但如果这四家银行之间是强关系,或许这种巧妙的机会就不会存在了。

在现实中我们也往往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或许并不是学习成绩很突出,很帅或者很漂亮,但他/她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一个环境中的“舆论领袖”,他/她好像谁都认识,他们便往往占有了某一环境的人际网络中“结构洞”位置。

再比如《建国大业》作为一部演员零片酬的电影,为何能够创造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拥有172名一线和超一线明星争相加盟甚至甘愿做一个没有一名半姓的路人甲?

诚然,这部电影的题材好,与时局扣得紧,导演韩三平又具有超大的影响力。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副导演黄帝把“结构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电脑中保存了从1983年以来所收集的1万多个演职人员的手机号码和主要信息,她维持了一个约400号经纪人的人际网,她对于很多事情都会“亲自操办”——当你观察到了这些,便不会对《建国大业》在演员中的号召力如此惊奇了。

在观察一个飞黄腾达的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很可能是一个“不断丧失关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念旧的人。

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他的关系网络,去认识新的人,使他自己始终立足于有效的“结构洞”位置。也许五年前,他的同学与他关系紧密,而五年后,这位同学对他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这个关系可能就被抛弃了,数年都不会再用上。这显然与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符合,至少与我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但这样说无疑是有道理的。

让我们来看看两种简化的人际网络。

假使位于中心位置的人都处于“结构洞”位置,并且他们都保持了8条人际关系:一种是8条人际关系存在重复关系,中心人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4个圈子;另一种是中心人的每一条人际关系都带领他进入了一个圈子,即他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8个圈子。

我们知道,根据研究,一个人能够保持的人际关系维持在150的数量级上,所以一个人如果善于“不断丧失关系”,假设他可以只保留下每个圈子中的重要人物,那么他所涉及的圈子,即“人脉”将会相当广泛。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成如此功利化的说法,厌恶这样因为“没有帮助”而抛弃自己原有的人际关系的做法,但是我想说,试着友好地和陌生人说“嗨”吧,去丰富你的人生,也许他会带给你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也许他会在某时某刻,助你一臂之力。

(六月的雨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李晓明 邱泽奇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