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ouch ID总算登录Mac系列产品
应该说指纹识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何况早在很多年前的个人笔记本上就已经具备指纹识别。不过按照苹果的套路来看,一项功能只有得到最好的优化和体验才会加入到新产品中。
小编现场也测试了下,指纹识别的反应速度确实很快,在待机状态下通过指纹解锁进入主屏幕几乎是在手指触摸的瞬间就完成解锁操作。
当然,苹果这次为新的MBP加入Touch ID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了解锁方便,至关重要的一点还是为了更好得推广网页版的Apple Pay服务。配合此前正式推送的macOS Sierra系统,现在有了Touch ID之后,你在购物时直接就可以完成最后的支付操作。
不过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由于国内的很多主流电商平台尚未接入网页版的Apple Pay服务,所以这项功能的实际意义可能不如Apple Watch和iPhone上的实用,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的挖掘。当然,新MBP的Touch ID不止是用于解锁、支付操作,还可以用来对某些私密文档进行加密解密。
3、新产品更轻薄 屏幕边框更窄
新的MBP除了加入刚刚提及的Touch Bar和Touch ID两大核心功能之外,苹果产品出色的工业设计加上这次外观方面的改进升级也是让很多人心动选择Mac系列产品的理由。
整体来说,这次新的MBP虽然同样是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打造,但整机变得更轻薄,13英寸版的厚度仅为14.9mm/重量为1370g,而15英寸版的厚度也仅为15.5mm/1830g,相比上一代产品有了很大的提升。
也正是因为现在主打性能的MBP已经能够很好兼顾了轻薄的特性,所以MacBook Air的位置变得很尴尬,未来也会慢慢地推出Mac家族,一直期待Air也能上Retina显示屏的用户不如趁早放弃选择这款新的MBP,更轻薄的同时还有非常不错的性能何乐何不为呢,如果你追求极致的轻薄那就可以选择此前发布的MacBook。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款MBP在保持屏幕显示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整机变得更小巧,所以屏幕的边框也变窄了,视觉冲击力相比上一代的提升显而易见,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全屏状态下浏览网页或者观看视频时。
苹果历来的Mac系列产品在续航上的口碑那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新的MBP变得更轻更薄,但这并不是以牺牲整机的续航为代价的,无论是13英寸还是15英寸版的新MBP都能提供长达10小时的使用时间,这足以让大家感到欣慰了。
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得跟大家再强调一下,新的MBP在机身A面的logo依然不会发光,所以想借此装逼的用户可以绕道了。不过当你把新MBP合上之后,确实是一眼感觉不到与上一代产品有何显著区别,但如果把上一代产品摆在一起对比着看就很明显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国内发售的新MBP在键盘外观设计上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版本有明显的区别,比如“caps lock”键中不仅有英文名称还有“中/英”的字样,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让那些刚刚接触Mac的国内用户可以更快地上手使用Mac产品,并熟练掌握Mac上的一些组合快捷按键操作。
4、让人又爱又恨的Type-C接口
之所以要把新MBP在机身接口方面的改进单独拎出来跟大家说说,确实是因为这次的MBP在接口方面的改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简直让人又爱又恨。
继最早取消光驱和常规的网线接口之外,出于机身厚度控制的原因,这次新发布的MBP不仅把用于拓展的Thunderbolt 2接口给去掉,就连最常见的USB接口和SD卡卡槽也都被狠心砍掉,除了保留3.5mm耳机孔之外,在机身四周你只能看到USB Type-C接口,其中13英寸最低配版只有两个Type-C接口,带Touch Bar和Touch ID的版本都有四个Type-C接口。
Type-C接口确实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且在传输性能等功能拓展方面也有上佳的表现,但这次苹果新MBP甚至一个USB接口也不保留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给人感觉是有点过于超前了。
这样一来,以后你外出带着新MBP或者用新MBP做演示的时候无疑得准备各种转换线和转接外设。也就是说,你现在连插U盘这样一个最朴实的操作都需要配一个外设,你还想给iPhone充电的话用随机配备的线肯定不行,也必须得单独买一根转接线。
且不说你后续买这些转接线和设备需要花费一些钱,就这些种类繁多的转接线和外设就已经让人有些崩溃。
充电方面,同样也是用Type-C口配合转接线和电源转接头进行,机身任何一个口都可以充电。你甚至可以同时几个都接上电源线充电,但系统会默认选择其中一个口进行充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