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媒体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绝招

 
都市类媒体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绝招
2016-09-24 07:14:54 /故事大全

媒体是一个普遍焦虑的行业,但这两年,媒体人的焦虑指数急速飙升——业界都在唱衰媒体行业,自己也觉得没戏了。这就好比紫禁城内的老宫女,看着一个个新来的姑娘 争红斗艳,对着自己趾高气扬,想想当年的风光劲儿,不由得唉声叹气。

如何转变这一格局,其实目前没人想出什么好的办法。一方面,传统的职业培训导致自己陷入了内容为王的陷阱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体制机制又实在太过坑爹,留不住心也留不住人。我是媒体人,我深刻的理解这个感受。这篇文章,奉献给所有我的同行。

传统媒体之所以衰落,有很多原因。大道理留给砖家去讲,我只说干货:把媒体和新闻生产当做产业的话,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滞销了。那么,产品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改进呢?以下内容都以都市类媒体为例阐述:

第一 信息过剩导致传统媒体新闻内容贬值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有报告说,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即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太恐怖了。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兴起,信息也已经彻底过剩。那么信息的相对价值就降低了,而都市类媒体提供的信息,又都是快餐信息,其价值肯定是跌入谷底。

第二 新闻内容生产方式落后

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生产模式几乎在100多年内都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都市报为例,为了每天能够及时生产出报纸,都市报每天都需要记者去采集原材料——新闻线索;为了提高效率,都市报的负责人把自己所在区域内(通常是一省或一市)的各个领域,分割成部门和条线。记者被安排在相应的条线——公安线的记者,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和公安系统的人员进行情感联络,以便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有价值新闻;相应的,金融线的记者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银行行长的座上宾,以期获得独家新闻。这样的新闻采写模式,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为传统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几乎垄断了所有大众化信息发布渠道(政府公文除外)。当时的公安局长或者银行行长,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没有微博、微信,他想发布信息,要么去街道上大吼大叫(即便没人当他是疯子,也只有少量的人能够听到他发布的信息),要么就将信息告诉记者,通过记者的报道传递给大众。

不过世易时移,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通过技术赋权,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媒体兴起,人人手中都握有了“传播权杖”,人人都是自媒体。以新浪微博为例,今年1月22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突破4亿,高峰时段日微博发布数超过1亿。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来,新浪微博活跃度下降,并且屡屡受到业内的批评,但直到目前,仍有上亿中国人从中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沟通交流,每天也在产生成千上万有价值的内容。去年崛起的微信,更是给媒体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互联网媒体都在充分利用社会化进行内容生产的时候,回头再我们的传统媒体,其内容生产方式仍旧没有大的改变。带来的恶果只有两个,第一UGC生产的内容成本远低于传统媒体PGC生产的内容,而生产的效率却比传统媒体高了好几个几何级;第二,即便是单篇的稿件,互联网通过用户生成的稿件,其价值也未必会比传统媒体低。难道一个吃货因为几十年兴趣写的关于吃的文章,不比一个记者因为编辑布置的选题写出来的美食文章靠谱?

我们都知道,决定商业模式是否大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能否工业化生产。针对传媒行业来说,无非就是能否以最低成本生产海量高附加值内容。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完败。

第三 产品形态和销售落后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且不说日益上涨的发行成本已经是传统媒体最大的负担之一。试想一下,你愿意拿着一份上百个版面的厚重报纸(里面只有几个版面甚至只有几篇文章你喜欢),还是拿个手机,手指滑动,就获取能所需要的内容。你可以看文字、看图片、甚至视频(如果是平板电脑,还可以看高清图片和视频)。如果你不确定,那就去看看北京和上海的地铁车厢吧。我想去了之后,你的疑问会是,到底哪个手机新闻阅读器更受欢迎。

第四 组织架构落后和精英人才的流失

因为政策等限制,很多纸媒的报纸采编和经营分离。这个从保证新闻独立性考虑,很合理,但从经营角度讲,简直是灭绝人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没有很好的现金回报,光靠新闻理想,这年头唬得了谁?你可以问问任何一个企业主,他会不会这么干?

后一点也不必多说,因为收入水平的差异和发展机遇的多寡。传统媒体,尤其是像南方报业这样的优秀传媒集团,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媒体部门的黄埔军校。输送的人才,数都数不过来。

知道上述4点的人其实不止我一个,很多媒体老总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根据上述四点,提出对应的四个解决方案,供参考。

第一 新闻内容服务化

我们可以继续信奉“内容为王”的教条,但“内容为王”的内涵必须有革新。这个内容,不是快餐信息,而是有价值的服务信息,是刚需信息。

以教育新闻为例,我可能会喜欢看类似《考生迟到半小时不能参加高考,跪求保安进门》之类的新闻,但我更喜欢你帮我整理出一个全国高校历年录取分数数据库,当我作为家长输入我孩子今年的分数的时候,你会给我一个参考:“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并综合考虑大小年,你们孩子北京大学录取率是0.3%,浙江大学录取率是1%,……野鸡大学50%,综合考虑,我们建议您孩子报考野鸡大学”。或者你告诉我,未来5年,哪几个专业的就业率、薪酬水平比较高。如果我愿意为一份报纸付一元钱的话,我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付几百元的钱,甚至上千元。

同样,医疗卫生、法律、汽车和房产等刚需领域,都可以有类似的内容转型探索。这一点海峡都市报的968111公众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果电话结合微信,沉淀出庞大的数据库,那就更完美了。

第二 内容生产的社会化

这一点,我已经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了,所以不再赘述。总之一点,要保证传媒的商业模式实现的前提,就是最低成本生产海量高附加值内容。

第三 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平台

从目前看,保持报纸原有版面的同时,很多媒体开发了网站(千万不能是电子版,那根本不叫新媒体)、微博、微信,都是标配(未来,大的传统媒体集团肯定会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包含视频内容提供)。

这几个内容展示平台中,微信是最有价值的。为什么说微信对传统媒体最具有价值呢,因为只有微信能够做到和用户充分互动、分享,以及内容的传播,从而做到传统媒体报纸读者的平稳迁徙(往互联网平台)。这使得未来把这些用户数据导入到自己的媒体平台,进行进一步剩余价值开发的前提。

第四 革命性的机制结构改革

打散原来采编和经营彻底分离的模式,也值得探索。很多做媒体的都知道,不少媒体都有汽车工作室、房产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往往是报纸最有战斗力的部门之一。为什么?利益使然。未来如果要留住人才,最好进行机制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模式,给团队股份。你不想给股份,什么后果?项羽也不想给他不喜欢的人股份,最后他连江山一起都给丢了。而刘邦,第一个封侯的人,据说是他最讨厌的人雍齿,所以最后他成了皇帝。

我理想的都市类媒体转型模式,就是一个都市类媒体(报纸或者电视),变成了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它下属有各个子部门(公司),涵盖生活各个方面,如本地交通、医疗、教育、法律、房产、汽车等各个方面的咨询服务各个子公司,每天的内容生产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原有产品服务的完善和新产品的开发是他们的主业。

当然,这个模型,很多老一辈新闻人肯定会嗤之以鼻,那还叫媒体吗?是的,这就是我所理解转型后的都市类媒体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