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
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要领指津*
新材料作文是一种“开放的非主题性”命题形式。追根溯源,可以看出:是由话题作文形式演变的,也是从先前的材料作文进化的。
在作文命题形式中,最早出现的、历时最长的、至今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是命题作文。由于作文题目即为写作主题,人们称之为“主题性命题”。仅以新中国高考统一命题为例,从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到1965年“谈革命与学习”,主题性命题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十年浩劫”后恢复高考,除先后出现的缩写、改写、读后感、书信、续写外,1982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是“习惯”,还有1994年的“尝试”。当高考制度改革开放地方单独命题后,仍有2004年北京卷的“包容”,上海卷的“忙”。直到2011年,江苏卷是“拒绝平庸”,安徽卷是“时间在流逝”,湖北卷是“旧书”,山东卷是“这世界需要你”等。从全国范围的中考看,命题作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说,陕西省近年一直是命题作文:2008年是“做个有心的人”;2009年是“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2010年是“在这里”;2011年是“想望见你的笑”;2012年是“逗号”;2013年是“热情,让青春灿烂”。可以看出,出于选拔性与减少评分误差性等方面的考虑,主题性命题具有的限制性,导致学生思维定向性,同时也带来一定束缚性,再加上有时主题立意的唯一性,势必酿就程度不同的封闭性。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主张“命题与主题分离”的呼声日渐高涨。于是,以主题的开放性、自我的张扬性为主要特征,话题作文便应运而生。在这里,题目通过撰写一段话语、创设一种情境、引用一则故事、选用名言警语、提供相关资料等形式,要求学生围绕特定话题作文,其基本特征是“一给三自”:给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看得出,如此从立意到内容,从文体到表达,全方位地开放搞活,激发了立意的自主性,催生了选材的广泛性,带来了内容的新异性,演化了文体的多样化,更体现了思想解放与个性释放。曾几何时,全国高考卷自1998年话题作文初露端倪后,从1999年到2004年,一直都是话题作文。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单独命题资格的省市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话题作文园地琳琅满目。各地中考卷中,话题作文于2000年崭露头角,2001年则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与此同时,由于话题作文本身的宽泛性,有人“误把话题视为‘筐’,宿构‘套作’皆可装”,从而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作文命题应努力追求高度开放性与严格限制性的和谐统一。
冷峻审视话题作文的利与弊,其“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是新课程理念在作文命题上的充分体现,无疑具有时代进步性与强大生命力。至于启动自主思维的“引爆点”,亦应圈进题目命制的“笼子”,这就呼唤资源型命题形式,即: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由题干、材料、要求三部分组成。单就题目给出的材料而言,篇幅可长可短;数量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多则;形式可以是文字、是画面、是图表;内容可以是历史故事、客观现实、哲理趣闻、格言诗句等。所有这些,都是多角度延伸思维射线的既定“圆点”。再就题目要求而言,强调“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主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难看出,新材料作文有限制有开放:限制的是“点”,是宿构套作及抄袭;开放的是“面”,是立意与构思及表述。如此将限制性与开放性融为一体,恰当地给学生作文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既无话题又不限制主题,于“需要自主二次命题”中,鼓励发散性地阅读材料与有创意地表达作文,有效避免了盲目随意与失之宽泛的误区。从“套路”看,是材料作文;从形式看,又同话题作文类似。由于集中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各自优势,并且于扬长避短中完成了传承创新,因此,有人又将“新材料作文”称之为“后话题作文”。
其实,材料作文作为独立的命题形式早已有之。仅以高考作文为例:1964年是“读报有感”,1973年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1980年和1981年均为读后感。很明显,这些既有限定文体(一般为议论文),而且写作又不能离开题目材料,一般还要求从材料中心的角度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别开生面,题目引导学生由感性向理性思考,材料本身又是便于多角度立意,重在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识,而且这些只要与材料内容有关,完全不必拘泥于所给材料。至于文体等方面的限制则完全放开,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更强调自主,因之称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雏形的出现,最早是2005年的上海卷推出一组社会文化生活广角镜头,要求学生谈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湖北卷则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段文字,要求以“三自”形式抒写感悟。福建卷出示的是两幅图,鼓励用“三自”展示相关联想与想象。第二年,全国卷也采用了新材料作文形式。后来,新材料作文在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份额逐年增加,且居高不下:2010年是10/18,2011年是10/17,2012年是15/18,2013年是14/18,2014年是17/18。
受高考命题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中考卷中的新材料作文近年来也一直呈上升势头。仅以河南省为例,连续六年的 “二选一”作文命题中,都有新材料作文。这里需要指出,中考和高考不同的是:前者的命题范围多限于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某个方面,后者则侧重于深层次的理性思辨。二者的相同点是: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准确整体把握材料意思;注重全面展示作文综合素养,放飞激情,张扬个性,鼓励“我手写我心”,“妙笔著文章”。
既然新材料作文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推陈出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就要在精心作务这块孕育创新生机、培植自主创新的园地中,奋力抢占制高点,不断奉献新成果。
*范例评析*
范例1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横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2012高考安徽卷)
从根本出发
一考生
人们常常强调,解决问题从根本出发。虽然如此,生活中“治标不治本”的例子却也屡见不鲜。一架梯子会有倒下伤人的危险,与其标着“注意安全”,不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从根本出发,社会才能更安全。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但我们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时才着手解决,那样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如果我们能从根本上彻底解除隐患,安全才能走近我们。这几年,大力整顿“酒驾”问题就能证明这一点。“酒驾”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即使是严厉惩办醉酒司机,造成的损失却也无法挽回。只有 “饮酒禁开车”,交通安全才有保障,我们的生活才能无忧,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安全。
从根本出发,生活才能更幸福。
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时会碰到问题,解决了一次,问题又会再次出现,循环往复,让人头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分析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类问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数学的学习讲究方法和思维过程,许多题目都是由同一类型演变而成的。如果碰到一种问题,经过各种途径表面上弄懂了,但没有真正弄懂它的道理,下一次它再变一下数字,我们可能又不会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总结思路方法,即使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我们创造幸福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从根本出发,幸福与安全才不会遥远。
从根本出发,社会才能更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当我们重新审视问题,不被它复杂的外表所迷惑,只要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根本出发,和谐社会的大门会向我们郑重开启。
因此,我们要培养“从根本出发”的意识,任何问题与困难都会被撩开神秘的面纱,也都会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将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简评:该文开宗明义,干净利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根本”展开逐层论述,既体现了考生思维的清晰缜密,也使文章的直观感受清爽干脆。选用事例从身边写起,贴近生活实际,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范例2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013高考新课标甲卷)
同窗的彼与此
一考生
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人”,同窗的彼此间,又何尝不要这样一种相互支撑的和谐呢?
同窗,同窗,便是拥有共同的一扇窗。窗外是成长旅途中的风景,唯有相互谦让,将心比心,彼此守望相助,才能从“风景”中领悟成长的真谛。倘若一心只顾自己,将“窗”据为己有,相互争斗,最终只会“窗破血流”,错失成长的风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同窗的彼此间,应如徐志摩和林徽因,彼此欣赏,默默相守,知己良朋,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应如毛泽东与周世钊,既是经常作诗填词应对唱和的诗友,又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知己,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奋斗终生;应如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学术上争论,在生活上帮助,敢于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能够看到彼此的坦诚。这才是真正的同窗之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同窗之间的关系亦可以用一个“朋”字来诠释。彼此拥有共同的梦想,一起努力,分享成长的喜悦和艰辛。当看到别人得到一轮“明月”时,学会祝福,懂得赞赏,那么你也将拥有自己的“月亮”。然而,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分歧时,彼此猜忌,把别人拥有的看做月亮,而把自己得到的看做星光,心魔便会潜滋暗长,“朋”便成了“腥”,美好的情感也会变味。
反观当下,一些知名高校相继发生舍友同学之间的血案,打架斗殴,投毒杀人……令人不寒而栗。其实,在校园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同窗之间的友谊也应是纯洁的,即使产生了矛盾分歧也实属常理。而致使惨剧发生的罪魁祸首还是人们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以及对生命敬畏之心的缺失。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走出名利场,透透气,回归自己的内心,同时去关注身边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感悟情感的真谛。
校园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亮丽的一笔,我们更应该珍惜。相信只要同窗之间相互包容,彼此理解,真诚相待,一定会让同窗的美好情谊为青春增色。
同窗的彼与此正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唯有和谐融洽,相互支撑,才能行走于世。
简评:以“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巧妙入题,引入“同窗便是拥有共同的一扇窗”的独特解读。选材既紧扣“彼与此”的主题,又展现了自己的文学视野。结尾联系现实中的“同学关系”,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使文章主旨耐人寻味。
范例3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0高考山东卷)
光与影的协奏曲
一考生
人生仿佛是光与影的协奏曲,其中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求阙斋”,为什么要求阙而不求全?断臂的维纳斯历时千年,依然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辉,只因那失掉的臂。参透凡尘的苏子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此看来,人生的确不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喜爱光明,希冀着自己的生活能永远阳光普照。的确,曼妙的歌舞使我们思绪轻盈,运动健儿们的拼搏让我们热血沸腾,成功的喜悦使我们倍感人生价值的丰富。光明象征着成功与顺利,它滋润着世界,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只有光明的人生并不存在,即使存在,它也将是可悲的不完整。
正因为阴影,我们才更加珍惜光明。阴影下的磨砺孕育着成功。当温哥华冬奥会上小将周洋骄傲地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有多少人了解她风光背后的艰辛。如果没有一路风雨的洗礼,怎会有一位冠军的成熟?阴影下也可能有失败与不幸,而一颗心灵也会因此更加坚强。还记得邰丽华用手语说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时,她是多么自信与美丽。天生残疾的阴影并没有划伤她的心灵,她通过挚爱的舞蹈将自尊、坚强及对美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正是有了阴影,我们才更加期冀、赞美光明。阴霾过去后的灿烂阳光教给我们感恩、坚强、不放弃的希望。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我们微笑着接受,坚持在光与影的协奏曲中蹁跹起舞。
我终于明白,月亮的美就在于其阴晴圆缺的变化,而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光与影协奏的和弦。我的人生不求完美,只求在光与影的协奏曲中舞出自己无悔的灵魂。
简评:开头简洁明快,入题扣题。结尾十分爽快,悠扬蕴藉,清幽淡远。从全文看,有两点很突出:一是点面结合,有力论述了美丽是由追求与阴影组成的;二是突出理性思辨。
*演练天地*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即:黑色)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要求:这个故事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如同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开始吗?”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主完成构思,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位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到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 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年轻人于是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一抢而光。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老泪纵横。原来,年轻人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四、阅读下面材料后,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全面理解上述材料,自主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