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600字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观后感 >
 
《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600字
2016-12-19 00:15:19 /故事大全

《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

新闻调查中发生在农村失学少年的案例,真实,而又普遍存在。然而,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背景下,当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挥舞着历史的进程时,我看到了三种人:父母、老师、孩子。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投下了斑驳的身影,尴尬与现实交错,伤害与成长并存,虽然喜忧参半,但哪怕是一丝阳光也能温暖人心。

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如今仅剩下老人、孩子和狗。孩子的父母几乎都进城打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现实。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缺少安全感,敏感又导致其对压力的反应机制相对强烈,常伴有攻击、封闭、不与人交流,独来独往等行为。因此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就高于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根据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划分,初中的孩子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尤其突出。这种需要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由于这些孩子在幼年时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受到阻碍,当他们来到学校时,内心中与他人建立情感的意愿表现出增益或消减,而片中的叛逆少年就是特别迫切要融入同伴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努力证明自己存在感的前者。他们用攻击、谩骂、搞恶作剧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希望在群体中得到接纳和爱,当这种需要一再被忽视和冷落,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成为叛逆一族。因为他们的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爱和被爱显得那么遥远,存在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道德更无从谈起。

心若死,身宛然……

这里不得不谈起作为教师的尴尬。我们说要升学率,我们要保护大多数同学的利益;我们说要文明班级,那几个是害群之马能转则转;我们说5+2=0,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等等。对啊,说的统统没错。教师在各种评比中身心疲倦,顾此失彼,又有谁能全面考虑,想和做都周全呢?因此,我们离真正的教育者还有落差,学习求进步,反思促行动,不断完善教育理念,这将是我们现在以至未来工作的方向。

当我看到才念四年级的12岁小男孩,一个人在泥塘中捕鱼的画面;去到阳光学校时,幼小的身影趴在宿舍栏杆上的情景时,内心有一个冲动,真想搂过孩子在怀里,帮他,温暖他,卸下他厚重的自我防御盔甲,并在他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告诉他无论何时老师都能陪他一起成长,等他开花结果……

心若在,梦长存!

2015-3-16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