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回乡偶书
2017-04-24 16:40:34 /故事大全

品读回乡偶书-如果您是一个散文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我们的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场寒流过后,京城长安又迎来天清气朗的日子。这天黄昏,一乘官轿迎着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长安街头,穿街过巷的小北风时而掠起轿帘一角,一片落叶顽皮地钻进轿帘,与返家休息的集贤院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秘监的太子宾客贺知章撞了个满怀。

贺知章俯身拾起这片金黄色的落叶,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落叶依然绽放着大自然的清香。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天下硕。贺知章反复观察落叶的经脉,并由落叶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已经离开近五十个年头的故乡越州,是夜,贺知章辗转床第久久不能入睡,老人仿佛听到会稽山的松风,看到鉴湖水的清波,觉得自己应该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故乡。想到这里,老人披衣起床铺纸挥墨,彻夜写成请求辞官还乡的奏折。

贺知章在自己致唐明皇李隆基的奏折中说,自己从证圣元年(695年)赴京应试那年算起,服务朝廷已近五十个年头。如今,太子已经长成栋梁之才,又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臣虽老骥伏枥,尤有千里志向,仍希望能为皇家为百姓出一分力,尽一分责。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自己“近因病恍惚,常梦故乡山水,故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贺知章奏请皇上给其一个“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的机会。

对此,朝廷中很多官员认为,贺知章这本章奏得好没道理。如果梦见家乡的山水,便可作为向皇上提出辞职还乡的理由;要是梦见玉宇琼台,岂不是要奏请皇上送你上天庭成仙了?这样太不像话!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不愧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明君。他认为,树高逾千尺,落叶尚归根,人生虽荣华,归宿是故乡!这位以谱写《霓裳羽衣舞曲》饮誉乐坛的帝王还真够意思,不仅批准了贺知章的奏请,赐“镜湖剡川一曲”作为放生池,而且还亲挥御笔,题写《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并作序。诗曰: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禁。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诗作饱含着怜才之心,洋溢着惜别之情。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玄宗皇帝还在贺知章动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账青门”,为告老还乡的贺知章送行,此等规格,在中国历史上,就文人告老还乡一事说,实属罕见。皇上以御制诗相赠,送行的文武大臣岂敢怠慢,当日赋《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情谊和后会有期的愿望。

李白比贺知章小42岁,李白从四川乡下来到京城长安,本自举目无亲,但他是幸运的,命运之神让他遇上了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长安的紫极宫,李白诚惶诚恐地摸出自己从四川来的路上刚写就的《蜀道难》,请贺知章给予指教。贺知章展开诗卷,从第一行“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就感觉到这位后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这一老一小,一见如故,成了至交。又过了几天,贺知章请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门时忘了带酒钱,贺知章当即解下随身佩戴的象征官品级别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正是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赏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初春,贺知章回到了梦萦魂系的故乡山阴。故乡民众以超乎寻常的礼仪欢迎这位还乡的游子,几位玩童挤上河埠,未等迎接贺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贺知章提出“您是谁家的客人?”“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等问题。共2页,当前第1页12※本文作者:张说※

回乡偶书,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