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乌云顶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再游乌云顶
2017-04-25 16:50:21 /故事大全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那幺一座高一耸入云的山——峰顶矗一立着一座略微倾斜的宝塔,名叫“文峰塔”;宝塔周围,绿草遍野,农田里各种蔬菜翠色一欲流……这便是乌云顶。

说起乌云顶,我便不由自主地忆起当年和同学一起爬山的情景。一行几十青涩少年,穿过菜园坝,渡过长江(记得是乘坐了好几只小木船过去的),便开始了咱们的“南北对抗之旅”。所谓“南北对抗”,即是以长江为界,南边的同学与北边同学比赛,看谁先登上山顶。经过长达3、4个小时的折腾,同学们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甚至好些同学恨不得半途而废,直接打道回府。最终结果,咱南边同学以较为明显的优势取胜。到达山顶后,咱当时那个激动啊,蹦着,跳着,说着,笑着,打闹着,追逐着……途中所有的疲劳都一扫而光。我们坐在文峰塔前的一块大石头上俯瞰山下,县城景色尽收眼底。隐隐约约的楼房,小溪似的长江,绵延的群山,一切都显得那幺的渺小。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大气,心胸也似乎随之变得宽广起来。

转瞬间,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后的乌云顶,还会是当年那番景象吗?曾经坐过的那块大石头,经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还会安然无恙地等着我们回来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再一次上了乌云顶。与二十年前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登山,没有了同学的“南北对抗”,亦没有了二十年前的雄心壮志;更为不同的是,现在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可直达乌云顶,便可免除当年的登山之苦。我们一行五人驾车前往,在一个岔道口,询问一过路的农民。那农民告诉我们,从左边直往上走,路的尽头就是乌云顶;他还告诉我们,这路就是他们修建的,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几十分钟的车程之后,便到达了乌云顶。下得车来,只见前面整齐地排列着一级级石阶,呈“之”字拐向上延伸;那石阶,看样子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上的纯青石,用钻子打制而成。石阶的两边,有着茂密的植被。时值深秋,各种各样的树木尽情地绽放自己的风采:或墨绿葱茏,或黄若纯金,或红叶似火,或色彩纷呈。秋风瑟瑟,五彩的树叶纷纷飘落,恰似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款款飞舞。在这里,你定会领会到“层林尽染”的真正含义。抬头仰望,文峰塔的“上半身”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它依旧傲然屹立,直一插云霄。

拾级而上约300米,就来到了文峰塔下。围着塔转了一圈,寻找当年坐过的那块青石。遗憾的是,在这里,再也没有了它的踪影。但见塔的西南方,有一个由若干青石栏杆围成的水泥平坝。我想,这青石栏杆,定有我常在梦境中见到的那块吧!坐在栏杆上俯视山下,感觉与当年截然不同。二十年前那条“小溪”——长江,现在显然丰满了许多,成了一个人工湖。逶迤绵延的群山,敞开她博大的胸怀,环抱着沉睡的长江。两艘东行的旅游船,好似两片树叶,在水面闲庭信步。驰名中外的白帝城,现已成为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它是那幺的小,从远处看,不过是江里一块并不算大的礁石,只是这“礁石”郁郁葱葱,在这深秋时节,给我们带来了一抹生命的绿;而那“风雨廊桥”,在云雾的遮掩下,宛若一条时隐时现的缎带,飘渺地将白帝孤岛与江岸“一脉相连”。

在文峰塔与水泥平坝之间,矗一立着一块石碑,“文峰塔”三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碑的背面,短短的一段话,却记录着文峰塔修建以来的历史变迁——文峰塔是奉节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塔通高25米,为石砌六面楼阁式攒尖顶石塔,地处海拔高度1200米。建塔以来,经风雨剥蚀,复遭雷击,年久失修,形成危塔。2010年年底,政一府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文峰塔。文峰塔高五层,每层都有交错开着的大门。塔底大门两侧,刻着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千佛题名高赤甲,九天矗秀步丹梯。横联是:青云直上。文峰塔经过修缮,墙面不再如当年那幺粗糙,而是变得光滑细腻;塔身也更为美观,雕梁画栋,蓝白相映,从整体上看更是巍峨雄伟。抚一摸一着文峰塔,想象着人们修建文峰塔的情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再游乌云顶,虽说没能再现当年的沧桑,但依然让我感到欣慰。因为,她变得更加秀丽,更加挺拔,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再游乌云顶,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让我又一次重拾了那个绚烂的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