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人性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现代与人性
2017-04-26 11:27:55 /故事大全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詹福瑞先生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题词中得来的。他的题词只有6个字:“现代而又人性*。”

现代,人性*——很精彩,很到位,很让人艳羡,也很让人心生妒意——香港人,真是好福气啊!

在说到香港中央图书馆之前,先来说说我最近的一点经历。因为研究某个问题,我需要到本市最大的图书馆借阅一本书。先试着从网上一查,鼠标一点就被我逮了个正着:不错,很现代化!但是当我来到图书馆借书的时候,问题就不那幺简单了:办了两次手续,付了两次押金——一次100元,一次300元。而这本书的定价是32元5角:押金是书价的10倍以上。为什幺要两次押金?为什幺要这幺多押金?这我非常知趣地问都没问。因为不用问我也知道答案:这是王八的屁一股——龟腚(规定)。至于是哪个王八的屁一股?对不起,这不需要与你借书人讨论。

可是,比起后来去还书,这还算是顺利的。一个大热天,我冒着酷暑从城东跑到城中去还书,却被告知:还不了。为什幺?那位收押金的女士休假了——或者先还书,下次来拿押金。下一次,又冒着酷暑去还,还是还不了:那一位今天休息。问:什幺时候来上班?对方已经不耐烦:你先打个电话问问不就得了幺?

是,是,我赶紧诺诺而退。都怪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还书比求名医看病还难,要预约的。

这就让我联想起香港中央图书馆来了。还在写作《王宽诚传》的时候,据许多权威资料说,宽老曾率香港代表一团一出席开国大典,而且一毛一|泽|东请他吃饭;开国大典后,又考察了东北老解放区。这可是求之不得的极重要内容,但我再三考查、分析,觉得不太可能。然采纳与否,均需更权威的依据,这不禁让我大伤脑筋。一日,忽读1950年2月6日盛丕华先生写给宽老一信,中有“1月12日来书附北行见闻,大作甚佩卓识”数语,眼前为之一亮,即刻给香港王宽诚基金会的朋友发去电子邮件,请他们速查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12日间的香港旧报。结果第二天就回复了一个电子邮件,说果然从1950年1月8日的香港《大公报》第一张查到了王宽诚先生撰写的《北行见闻》原文。为让我先睹为快,先发来了一个扫描件,3天后又收到了原张大小的复印件。《北行见闻》不但证实了我的疑问,而且提一供了宽老在新旧中国之交的思想转变的直接见证。

之后,我知道了这张旧报就是从香港中央图书馆(港人简称“中馆”)查得的,而且还知道了查阅的流程:当你一走进一楼的“读者服务简介厅”,你就会受到工作人员的注目礼,甚至当你的疑问还只是一个表情的时候,一位彬彬有礼的先生或是笑吟吟的女士已经主动上前来询问“有什幺需要我们帮助?”当你一说出目的,就立即被告知,你想找的资料在“报章及期刊图书馆”——附带说一下,“中馆”馆内有馆,计有:艺术资源中心、中央参考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图书馆、视听资料图书馆、地图图书馆、电脑资讯中心、报章及期刊图书馆、缩微资料阅览区、逾期报刊储存库、成*人借阅图书馆、儿童借阅图书馆、儿童多媒体资料室、玩具图书馆等十几个馆区。其中,地图图书馆与玩具图书馆为天下独步——其实,即使无人告知,你只要凭着馆内无处不在的明明白白的标识,就能很快知道该去的地方。等你找到了你所要的资料,旁边就是复印机和扫描机,不需要手续也不需要付费(以每日2万人的流量,少赚了多少银子?香港人真是傻呀)。如果你自己会操作,悉听尊便;如果你不会,旁边的工作人员很乐意为你代劳。等你拿到扫描件,旁边就是免费使用的电脑,全馆无线免费上网,我的朋友就是用馆里的电脑,在第一时间把《北行散记》发给我的。正如香港朋友所说,在“中馆”,你会感受到人与图书馆、人与知识、人与资讯之间真个是“零距离”!

感佩之余,我不免杞人忧天,担心起那些免费使用的设备来。在我们大一陆,公用电话被砸、被塞一进各种“代用币”直至瘫痪,是常有的事。香港朋友笑笑说,不必担心。香港人有一种从小养成的“公众意识”,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公众的一分子,这些公共设备就是提一供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公众服务的,人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不爱护的道理。所以,一般而言,香港的公众都会爱惜公物。

还有一次,我到香港后给97岁的忻礼轼先生打电话,因为我们有一个约定,我请他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回忆起来。结果他不在,家人告诉我:老先生自己到中央图书馆查资料去了。我听了心下吃惊,我立即想起自己在图书馆的经历,担心这个百岁老人在图书馆上楼下楼跑来跑去吃不消。第二天,我见到忻老,说起昨天的事,忻老说,关于抗战时期有几个数字怕回忆得不准确,所以去查一查。我也说了我的担心,忻老笑笑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既不拒绝抱在怀里的婴儿,也会照顾拄拐杖的老人,便当来稀。

有了这两次间接的经历,我对香港中央图书馆就不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又有一次到香港,入住柏宁酒店18楼。行装甫卸,走到窗前,俯瞰维园风景。忽见不远处一幢米黄|色*建筑,门厅上方一行一毛一笔汉字,大书:香港中央图书馆。哈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我所向往的中馆,仅有数百步之遥。次日起个大早,穿过维园,带着一个读书人对图书馆朝圣般的心情去看个新鲜。

这一天是2007年9月27日,我有日记记之:

清晨到维园散步,特意走到中央图书馆。可以从维园这边上电梯,也可以走台阶,经过天桥,正好到图书馆一楼大厅。庭前一树参天,亭亭如盖,非常清幽。晨光熹微中,见树下有两女孩背靠背,书摊在膝上,正在专心读书。走近看,原来是一座雕塑。大门前挂出一块“香港快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中央图书馆开放时间”,不但平日的开放时间,而且连中秋节、中秋节翌日、国庆节、重阳节等公众假日的开放时间都明白告示。平日没有双休,一律开放10个小时;节日也一样开放,只是每天少2个小时而已。

我和保安聊了几句,知道中馆是2001年5月17日,由特首董建华主持开馆的,藏书量超过230万册,每日读者流量2万人次以上。别看馆名有“中央”两字,便以为就此一家,其实全港共有九龙、沙田、荃湾、屯门及香港大会堂等5家,都叫“中央图书馆”。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借书、还书的方法,他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小:借书——无须任何证一件、任何费用;还书——你可以还给全港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也可以网上或者电话续借,24小时服务。如果你来还书遇到休息的时间,可把书还到侧门的一个特制的还书箱。说着,保安还特意带我到箱子跟前……

我对这个还书箱特别感兴趣,掏出相机特意给它拍了几张。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箱子,并无多少复杂的装置和科技含量。要说特别,就像它外表的颜色*:蔚蓝、玫红、浅紫,给人以温馨。箱上中英文一行大字:“欢迎读者在图书馆休馆后使用还书箱服务”,读之让人能感觉到人的温度,人的气息,人的温情。这是一种无分冬夏,晴雨,昼夜,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的真正的全天候服务!

看来,现代化很难,因为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需要用很多钱;但也很容易,只要有钱。人性*化很容易,因为它不需要花钱;但它确实又很难,因为它并不是用钱就买得来。

文章来源:《联谊报》2009年7月4日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