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设有一个很特别的组织——美国国防部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简称JPAC),专门搜寻自二战起在战争中失踪的美军士兵遗骸,因此该组织又被称为美军“收尸队”。
越战结束后,“收尸队”开始搜寻在海外战场上失踪的8万余名军人。不管是雪山还是海底,“收尸队”都竭力搜索并将失踪士兵的骸骨带回故乡。“带每一个人回家”是其最著名的信条和诺言。
“收尸队”的工作人员常年在非常艰苦的地区进行发掘工作,这种工作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令人生畏——工作人员可能要爬上喜马拉雅山,也可能深入南亚热带雨林,或者潜入太平洋海底。从世界的最高点到最低点,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寻找失踪美国士兵的地点。“收尸队”的搜索范围也非常广泛,欧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都是他们的搜索范围。由于“收尸队”的发掘地点大多非常偏远,因此他们常选用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但这也增大了发生意外的风险,“收尸队”曾有12名成员死于越南山区的直升机坠机事故。
“收尸队”的工作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搜寻一具阵亡遗骸的成本太高了,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美元,每年总耗资高达6000多万美元实在得不偿失”。再加上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搜寻工作的巨大风险也令这一行为遭到一些人的指责。“收尸队”的负责人罗伯特·曼恩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从未放弃,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被国家送到战场的美军士兵,他们同时也是别人盼望着回家的儿子、父亲、兄弟和爱人……他们曾经为那场战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今天难道不能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他们的亡灵安息或者他们在世的亲人做些什么吗?”
以色列也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要带每一个“自己人”回家。自1948年以来,以色列就一直在通过交换的方式向敌方“赎回”自己人。至2012年,以色列共释放37045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换回1321名以色列士兵和平民,包括遗体、残骸,甚至是遗物。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交换俘虏是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又称以色列建国战争),这也是以色列交换人数最多的一次。1948年到1949年,以色列共释放6346名阿拉伯人,换回882名以色列人。
1968年,以色列共释放12名约旦士兵,换回3具遗体。后来以色列人发现,换回来的3副棺材中有两副只装着泥土。
1975年,以色列用20名阿拉伯囚犯换回两名以色列人的遗体。2007年,以色列送归3名黎巴嫩人,换回溺亡并漂浮到黎巴嫩海岸的一位以色列平民的遗体。
2011年,以色列做出一个惊世之举——用1027名巴勒斯坦战俘换回一名叫吉拉德·沙利特的以色列士兵。民意调查显示,近80%的民众支持用千名敌囚换回一个自己人。
对以色列人来说,“带每一个人回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逝者和生者的庄严承诺——亲人、爱、生命是无价的,值得用一切力量去呵护、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