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抢购狂潮

 
20年前的抢购狂潮
2016-12-16 08:10:58 /故事大全

时下物价一片飞涨:猪肉、奶粉、食用油等等,价格不断地上涨,让人们产生了囤积日常用品的想法,甚至有人组团去团购商品:日前,南下抢购奶粉的“师奶军团”让香港竟闹起了“奶粉荒”,这一切都不禁让人想起了20年前的抢购风潮。

1988年6月末,一个来路不明的谣言在广州市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顷刻间,妇孺皆知,全体百姓都出动了,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原来坊间传闻:7月1日起,物价大上涨。由于低得可怜的银行存款利率赶不上物价上升的速度,于是不知是哪位聪明人士做了“发明”:存款保值,不如购物保值。

抢!抢!抢!家住广州东山福今路的老张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马上告诉家人,经过紧急协商,大家分头到银行取钱,然后到几家商店抢购。8时许,街上的米店、电器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龙,就连平时少有人问津的蜡烛店(专为亡者办丧事用的店)也排起了队。老张打了个电话,向主任请半天假,主任倒也通情达理,他说:“今天上午就算放公假吧,已经有好多人来电话了,何况我也有事呢。”

老张急忙来到杂货店,发现排在队伍前面的是熟人老李,忙让他替捎上5包烟。老张又给一个自行车店的朋友打了个电话,让他设法留两辆自行车。自行车在当时本来就是紧俏货,当老张向朋友说明想法后,一向豪爽的朋友嚅嗫着,过了好一阵子才苦笑说:“今早我接到十几个电话,都被我回绝了,不过你是老朋友,我尽量吧。”

同事李波因小姨子在家电商店的洗衣机柜台工作,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上班,就交钱买了8台“威力牌”洗衣机,小李家也分得了两台。小张的弟弟在杂货店工作,上班时,他见店门口排队的人已经超过了大半条街,他就把各人所需要的自己先买下,等同事来了以后,大家“各取所需”。小张的弟弟一人就买下了500包厕纸。兴冲冲回到单位的赵生,一手提着两个。怀里抱着一个钻石牌风扇,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每个人恨不得都把手里的钱换成东西。商店里还剩下一部转不动的烂风扇,售货员多次重复:“坏了,转不动,买回去都没用!”但是没人愿意听,有几个人说:“你是不是留着想走后门啊,就是坏了我也要!”于是这台废品就这样被抢购了。

站在一边的科长,也加入了这次“庆功会”。他说,因为消息来得突然,想到银行取钱,不料附近的银行发生挤兑,走了几家,到处人山人海,直到市郊,才找到人少点儿的网点,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拿到钱,再赶往市中心,来到在钟表店工作的一个老友处。当时钟表的价格很贵,但门口也有几十人排队!在朋友帮忙下,科长把进口的、国产的手表挑了11块,把取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了手表。

如痴如狂购物狂潮持续了一个星期。邻居周阿婆是个孤寡老人,当时78岁,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用钱很节俭。这次购物狂潮中,她手里的钱有限,手表、洗衣机之类的商品自然跟她无缘,手纸,肥皂、火柴之类的日用品又被抢购一空。转了半天,终于找到一家店铺,那是一家婴儿用品商店。老太太仔细地挑选了6件半岁婴儿才能穿的衣服,乐颠颠地跑回了家。正当她向邻居们炫耀自己也购到了一点“保值品”时,一个7岁的小女孩问了一句:“阿婆,你买这么多小衣服给谁穿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老太太顿时愣住了,久久说不出话来。幸好隔壁有一位大嫂怀孕,见老人的样子,顿生怜意,就让老太太把这6件婴儿服转让给了她。

姜老伯可以说是这次购物狂潮中少有的受益者。在抢购狂潮中,大多数人都是见啥买啥,而他却独辟蹊径,花了不到1000元给自己买了块墓地。当时他才50岁出头。有人取笑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人人都要走这条路的。”如今,姜老伯依然健在,而他的那块墓地却已经涨到了近10万元。难怪当年的人不无妒忌地夸姜老伯有“先见之明”。

大盘点1988年这个购物狂潮可以称得上销售史上的奇观了:除了汕头、中山、江门外,全省都动起来了。抢购商品涉及50个大类500多种商品,从高档的冰箱、音响、洗衣机,到便宜的火柴、煤米油盐、纸笔、布料……当时,消费者购物不是为消费,而是为保值。那些杂牌的、在货架上尘封已久的家用电器,被人们高高兴兴地抬出商店,很多积压多年的残次商品,也被一抢而空。

伴随而起的是提款风。6月26日广州长堤路储蓄所,有人一次提款30万元。这一天,全市储蓄存款额下降了452万元,香港媒体惊呼:穗银行发生挤提!这场抢购狂潮有赢有输。最大的赢家当属所有销售商品的商家们,无论国企、私企还是个体户,而最大的输家当然就是辛苦积攒了大半辈子积蓄的普通老百姓了。

选自《良友周报》2008.6.8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