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心结
38岁的晋王赵光义当上了皇帝后,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消除“烛影斧声”的弑兄嫌疑,于是和宰相赵普弄出了个“金匮之盟”公告天下,说是太祖、太宗的母亲杜太后在去世前曾告诫儿子:如果当皇帝的哥哥去世了,孩子又比较小的话,那么就让年长的弟弟继位,等侄子长大后再将皇位传给他,这样就可避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并言之凿凿,说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赵氏兄弟,还有宰相赵普等人。
只是奇怪的是,这个“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五年之后才公布出来,难让人信服。
不过,赵光义对弟弟和侄子都不薄,弟弟赵廷美封为齐王、任开封尹,宋太祖长子赵德昭封武功郡王,宋太祖次子赵德芳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
一切看起来都还算平静,可宋太宗也面对着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他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赵光义自己为了“名正言顺”地当皇帝,却给儿子设置了个死结——他并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或者侄子,却又不好自己扇自己耳光,违背“金匮之盟”。
带着心结,赵光义咨询赵普,想听听这位谋士的意见。
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深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
这句话大获赵光义赏识,坚定了传子的信心。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攻伐北汉,他在“烛影斧声”中登上了皇位,朝野之中虽然不敢公然议论,但几年来疑云久久不散。所以,宋太宗一心谋取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哥哥,以求摆脱赵匡胤的阴影。
当时,大宋已经消灭了南方的政权,但北汉依仗辽国,不肯向大宋称臣。
太宗主张北伐,朝臣却大多反对,理由主要是有北汉在宋朝与辽国之间,多少能起屏障的作用。但名将曹彬坚决支持北伐,于是,宋太宗派名将潘美(即戏曲中潘仁美的原型)等分路出兵,围攻太原。之后,宋太宗又打算亲赴前线督师。
这时候,就开始看出宋太宗对弟弟赵廷美的猜忌了。
按照惯例,太子亲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储君监国。赵廷美当时任开封尹,是第一皇位继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赵廷美留守京城。历史上“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当时是开封府判官,为赵廷美的直系下属。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实并不放心赵廷美,于是劝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续资治通鉴·卷九》),意思是说,皇上都亲征了,您应当跟着去,要是留在这里,有点不像样子。
赵廷美多聪明的人,立马明白了哥哥的心思,便主动向宋太宗请求随从出征。宋太宗大喜,当然立即同意。
实际上,吕端也是靠着自己的机敏站对了队,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解决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后,宋太宗重用吕端,并夸奖他“大事不糊涂”,便是自此事开始。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宋军兵临北汉国都太原城下,北汉国主刘继元紧急向辽国求援。
辽军也挽救不了北汉被灭的命运,宋军在天子亲征的鼓舞下,大败辽军——看来宋初,将士的战斗实力还是很强悍。
北汉被困数月,外绝援军,内乏粮草,军_开始动摇。刘继元欲战无力,只好出降,北汉遂平。宋朝得其十州四十一县的土地。
另外提一句,刘继元献城投降后,北汉名将刘继业据城继续抵抗。刘继业是太原人,本姓杨,年少英武,很受当时北汉国主刘崇的看重,便收为养孙,改姓刘,刘继业素以骁勇闻名,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宗爱其忠勇,很想招为己用,于是派刘继元招抚刘继业。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这才释甲开城。宋太宗大喜,立即授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加厚赐,复姓杨,名业。之后,杨业成为宋朝著名将领,他便是《杨家将》中的杨令公。
北伐遇险
伐北汉旗开得胜后,宋太宗志得意满,打算干一件更加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所处地势居高·临下,背枕太行山脉、俯瞰华北平原,易守难攻,一直是中原的屏障。此地是后晋石敬瑭为了称帝,讨好辽国,割让出去的,自此,中原尽失藩篱,北军便可长驱直入。
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曾在内府库专门设了一个“封桩库”,相当于一个专款专用的小金库,还说“我用二十四绢买契丹人的一颗脑袋,他们的精兵不过十万人,只要二百万绢就摆平了。”宋太宗为7建立自己的威望,于是不顾将士长途征伐已经疲惫,执意行军。
开始一切都还很顺利,宋军势如破竹,一路上没费劲儿就打到了幽州(北京)城下。辽军幽州守将采取了严防死守的策略,宋军进攻了很长时间,都是徒劳无功。双方呈现出胶着状态。
辽国宰相耶律沙闻讯,紧急带兵前去增援,辽将耶律休格也率后继人马前往幽州。
宋太宗听说辽国有援兵到来后,命令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布阵防守。辽国宰相耶律沙率部先到,与宋军在河滩上激战。经过一番血战,辽兵伤亡惨重,耶律沙急忙下令撤退,宋太宗下令宋军火速追赶。
就在此时,耶律休格率军及时赶到,耶律沙立即决定回师。辽军两部合一后,声势大震,宋军一下被冲乱了,结果被打得大败。宋太宗那顶皇帝专用的黄罗伞盖则成了辽军的攻击目标,若不是举盖的士兵中箭落马,宋太宗可能早就死在辽军刀下了。
宋太宗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耶律休格穷追不舍,宋太宗还中了两箭,这时还是杨业赶到,杀退了辽兵,才救了宋太宗的命。
堂堂宋朝天子,竟然差点儿就做了辽军的俘虏,当时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而就在巨大的混乱中,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在宋军溃败途中,人人都只顾自己逃命,稍微安全一点的时候,群臣却突然发现宋太宗不知去向。一时间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都说皇帝失踪了。更多的人怀疑宋太宗已经在乱军中遭难。
于是,有人提议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皇帝下落不明,很可能已经遇难。武功郡王赵德昭是太祖子嗣,应该赶紧立他为皇帝,以安定人心,免得让辽国有可乘之机。”
赵德昭跟齐王赵廷美一样,也是本该留守开封的,但为了避嫌,也跟随在军中。
当然,也有人反对,建议先寻找到宋太宗再说。就在众人争吵不休的时候,有人奔来告诉大家:“皇帝还活着。”于是,这件事就算平息了。
德昭之死
回到开封后,宋太宗心情十分不好,他此次出兵,目的在于提高声望、威服人心,不料却遭到惨败,全军覆没,狼狈逃命不说,连屁股上都中了两箭,简直是奇耻大辱。就在宋太宗低沉抑郁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在宋军溃败途中,曾有人谋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的脸色顿时阴沉得可怕。但事出有因,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毫无心计的赵德昭自己送上门来。
因为宋太宗心情极端失落,即使先前攻取太原、收服北汉也不能弥补,因而对在攻取太原中有功劳的将士也不给予奖赏。宋军将士对此意见很大,个个心怀不满。
赵德昭见将士们议论纷纷,生怕军心不稳,便善意向宋太宗建议立即论功行赏,以安抚将士。宋太宗正为幽州之败而恼怒,没听完就大怒说:“战败回来,还有什么功劳?什么赏赐?”赵德昭说:“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军征辽虽然失利,但终究荡平了北汉,请陛下分别考核,量功行赏。”宋太宗一拍桌子,声色俱厉地喝道:“等到你坐皇帝时,再行赏不迟!”赵德昭开始还不明白叔叔为什么突然发火,愣在了当场,后来才幡然醒悟,不敢申辩,只是匆忙出宫。
回到自己的府邸后,赵德昭气愤难平,问左右随从:“带刀了吗?”随从见他满脸通红,情绪十分激动,不敢说带有兵器,怕出意外,便搪塞说:“我们进宫,按规定不准携带利器,所以身边没有带刀。”
赵德昭越想越恼,越恼越悲,迅速走入自家的茶酒阁,关上阁门,取桌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赵德昭气极自杀,不能不说与之前误传宋太宗失踪、宋军欲立赵德昭为帝有关。宋太宗虽然是一时气话,但猜忌之心一览无余。赵德昭身为宋太祖之子,对之前的“金匮誓书”和“烛影斧声”之种种议论不可能一无所闻,而现在被亲叔叔猜疑,无以自诉,只能以死来抗议了。
赵德昭之死十分令人意外。宋太宗闻讯后赶来,大为后悔,哭着说:“你这个傻孩子,叔叔只是气头上的话,你怎么也当真,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命以亲王礼安葬赵德昭,赠中书令,追封魏王,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如果说赵德昭之死还事出有因的话,赵德芳之死就格外令人生疑了。
赵德昭死后一年多,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宋太祖最小的儿子赵德芳神秘暴病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离奇的死没有做任何说明,成为又一桩疑案。后来在演绎小说中,这个赵德芳成了“八贤王”,对杨家将士们照拂有加。
朝野间怀疑赵德芳死在宋太宗之手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从来无人敢公开议论。至此,宋太祖四个儿子全部死去(其中两个早夭),皇位继承的顺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匮誓书”上的人也就只剩下赵廷美,宋太宗的亲弟弟了。
再除隐患
宋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赵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他此次又想到了赵普,当年赵普“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命运。此时赵普虽然红得发紫,但在朝堂上,还有个对手卢多逊,此人也是太祖故臣,才华不在赵普之下,却屡屡与他作对。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与赵廷美私下交往之事。赵普借题发挥,说卢多逊盼望早日能侍奉赵廷美,赵廷美很高兴,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宋太宗大怒,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赵廷美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赵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更进一步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赵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宋太宗命人严加监管。赵廷美气愤难平,984年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顺便提及的是,李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赵普怕他多嘴坏事,找了一个别的茬儿,将他贬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赵廷美死后,太宗对外称赵廷美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只是他的义弟,这样就彻底地将赵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其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因此,赵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宋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这样,宋太宗可以安安稳稳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从此,整个北宋时期,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宋太祖的子孙却都受到压制。
因果循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宋政权第一个皇帝赵构幼子早殇,之后一直无子,而宋太宗的后裔在北宋灭亡时全被女真人掳掠到北方去了,谁来继承大宋江山,朝野上下都为此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继承皇位者。
而此时到宋高宗赵构一代,血缘已经与宋太祖的子孙相当疏远。因此,对于这种立太祖子孙为太子的提法,宋高宗开始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是,突然有一天,宋高宗改变了主意。据说这是因为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让他看见了“烛影斧声”的真实情景。宋太祖还严肃地对他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子孙,大宋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还有一种传闻是,曾经出使过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主(金太宗)长得酷似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宋高宗说:“太祖皇帝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梦境和传闻也许是假,但宋高宗传位给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宋高宗赵构费尽心力,找来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奋(宋太祖幼子赵德芳的直系后人),收为养子,并在日后退位为太上皇,将皇位传给了赵奋,即为宋孝宗。
这样,从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开始,帝位一直由宋太祖的子孙继承。
更让人喟叹的是,宋太祖兄弟子孙的遭遇竟有霄壤之别。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470多人及宗族3000余人被掳掠北去,受尽凌辱。几代之后,宋太宗子孙近族已被屠杀殆尽。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太祖子孙的遭遇却要好得多。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小皇帝出降,被封为瀛国公。小皇帝至通州,元世祖命赐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京陛见。小皇帝长大后,元世祖又将公主许配给他,可见待遇之厚。终元之世,一直对南宋宗室多加抚恤。
同为赵宋宗室,其遭遇竟是如此的不同!冥冥之中,因果循环,历史可真会捉弄人!
选自《中华传奇·大历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