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的故事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鲍勃·迪伦的故事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2017-04-13 09:30:04 /故事大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鲍勃·迪伦的故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鲍勃·迪伦的故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吧。

鲍勃.迪伦(bobdylan)是美国最伟大的歌手之一,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七点,他拿下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陪跑的人当中有博彩公司赔率榜前三的村上春树,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他?来看鲍勃.迪伦的故事。

鲍勃.迪伦:美国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

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历史著作《激情年代》一书中将60年代的美国称之为"激情十年",而最能代表这十年的艺术家一定是鲍勃.迪伦。他与"猫王"普雷斯利、"披头士"并称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三巨头,但后两者的故事远没有他的传奇。

迪伦可以说是战后美国整整一代人(babyboomers)的精神代言人。他是一个你要先理解美国社会,理解嬉皮文化,才能准确地去体会他文化价值的歌手。

他有着很吸引人的嗓音,但他在唱片中的演唱曾遭受过很多人嘲笑;他童年过得挺幸福,可很多人以为他是孤儿,从小四处流浪;他反抗以金钱为动力的美国社会,却是这个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天真、幽默、孤傲、冷漠;他写过很多著名的反战歌曲,却讨厌政治;他是美国民歌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铁杆民歌爱好者们最恨的人。

迪伦1941年5月出生于一个美国犹太家庭,5岁时搬到位于北方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希宾。这个犹太家庭十分富裕,但在镇子上,迪伦没有什么朋友,童年时期,他就靠听收音机里的南方流行歌曲来驱赶孤独。

1961年1月,尚未满20岁的迪伦只身奔往纽约,那是他的偶像格思里所居住的地方。迪伦在格林尼治村的民歌咖啡馆卖唱为生,就在那里,他不仅认识了格思里,还在定期举办的民歌手聚会中,成了格思里最喜欢的民歌手。

1962年,纽约到处都可以闻到政治的气息。迪伦以一曲《blowinginthewind》,第一次将民歌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彻底改变了流行歌曲的面貌,此后,他带动越来越多的歌手将时事写进自己的作品。

而创作于1966年的desolationrow(《荒凉街区》),因其鲜明的政治主题,以及诗歌创作技巧被公认为是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主题曲。

在1963年7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新港民歌节上,以迪伦为代表的抗议民歌手成为主角,一个崭新的民歌之王正式向世人宣告诞生,美国年轻一代的民歌爱好者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

1965年,迪伦发行了highway61revisited(《重访61号公路》),这是他第一张摇滚专辑,也正因为这张专辑,歌迷在演出现场大骂他是民谣的叛徒。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是在流行音乐史上声名大噪的likearollingstone(《像一颗滚石》)。

后来,有了一个叫"滚石"的乐队,一本名为"滚石"的杂志,台湾有一个叫"滚石"的唱片公司,大家都很喜欢用和"stone"有关的名字,都是从这首歌出来的。甚至是崔健写过一首歌,叫《滚动的蛋》,也是因为《像一颗滚石》。

那个时代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声音、文化交错,每个人都在喧嚣着表达或逃离。这自然也成为美国摇滚音乐兴盛的黄金时代,但与众多硬派摇滚音乐人不同的是,同样倡导反叛精神,同样是将政治、战争、主权诉求付诸音乐创作中的迪伦,让人体会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气息。

乐评人greilmarcus(格雷尔.马库斯)给迪伦写过三本传记,被公认是研究迪伦最透彻、观点最权威的评论人之一。他在2011年接受《外滩》采访时说:

在我见过的所有音乐人里,迪伦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他能如此轻松并深刻地感知他本人以及他的听众所经历的生活,如此形象地描述出他歌曲中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赋予这些角色以生命,让他们成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的熟人或者是我们自己,让每个人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就是迪伦所有音乐作品的精华所在。

迪伦和60年代时的女友suzerotolo,两人后来拍了张照片当做thefreewheelin

鲍勃·迪伦的故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有更精彩有趣的民间故事想投稿赚稿费,欢迎联系小编哦QQ222845440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