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很喜欢松江,经常下凡到松江白相。
一天,吕洞宾到松江,想看看小辈是不是尊敬老人,就变成一个中年小商贩,挑得一副汤团担,走到秀野桥上,放下担子,边敲棒槌边喊:“卖汤团罗,大汤团两个铜钱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钱买两只,快来买汤团罗。”
附近有几个小摊贩以为他喊错了,一位大婶好奇地问:“唉,卖汤团大哥,小汤团怎能比大汤团卖的贵呢?是不是馅子用的不同》”
“大嫂,我没有喊错,馅子一个样,我只是把价钱卖得特别一点,这叫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吕洞宾放好担子,熟练地做出大小汤团,一个接着一个往锅里丢。不一会儿,汤团的香味散发了出来。一位中年顾客带着大碗走来了。
“大哥,你要大汤团还是小汤团?”
“馅子一样吗?”
“一样。”
“大的便宜,当然卖大的。喏,给你四个钱,舀两个咸的,四个甜的。”
“好,二咸四甜,大哥拿好,你买回家给谁吃?”
“给我儿子吃。”
中年顾客走了,来了一位青年小伙子。
“喏,八个钱,大的,都要咸的。”
“买这么多给谁吃?”
“我和老婆两个当点心吃。”
……连问十多个顾客,竟没有一个给长辈的。
过了一会来了一位愁面苦脸的中年人,付了六个铜钱,交上一只大碗,却只买了四只小汤团。吕洞宾问他说:“大哥,你六个铜钱好买九个大汤团,你只买四个小汤团,不怕吃亏吗?”
中年人叹了口气说:“唉,不瞒你说,我娘七十岁了,又病倒几个月,听到梆子声音想吃汤团,劝她不听,我只好跑来买。大汤团个大皮子厚,吃了怕‘顿食’,更怕她老人家吃了噎,所以宁肯贵些买小的。家母喜欢吃咸的,来四只肉的吧。”
“有道理,尊敬长辈好。”吕洞宾翘起拇指。
“哪里。哪里。”那中年人拿着小汤团走了。
吕洞宾仍每天在秀野桥卖汤团。三天后的一个中午,那位愁眉苦脸的中年人,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满面笑容,搀着一位老太太来了。老太太一看汤团担,不用儿子搀扶,急步来到吕洞宾面前,向吕洞宾道了个万福,说“谢谢叔叔的汤团,医好了我的长病。现在我百病全消,手脚轻捷。不过心里有些发闷,肚里一直饱饱的不想吃饭,要成仙啦,老是不吃饭,长久下去怎么得了。”
“婆婆不要谢,这事好办。你老人家请过来,到桥栏杆前面来,看看桥下有什么?”
老婆婆走近栏杆往桥下一望,只见四条小鲈鱼向桥北游来,说了声“鲈鱼”这时,吕洞宾轻轻用手在她背上一拍,老婆婆打了一个噎。“呕”的一声,口一张,四只肉汤团完整地从嘴里冲了出来,刚落到河面,就被四条小鲈鱼一条一口分别吞进嘴里。嘴里的汤团咽不下,小鲈鱼向两旁边使劲的挤,化成二鳃,连同原来的二鳃变成了四鳃。这四条四腮的鲈鱼,就成为了松江名产“四鳃鲈”的最早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