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为何至今为明

 
揭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为何至今为明
2016-12-13 12:17:21 /故事大全

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曹操对付盗墓想出来的奇招,这招也十分厉害,厉害到至今没找到真正的曹操墓。而曹操七十二疑冢更是引出了各种传言,有的说曹操是不在曹操七十二疑冢里面的,真墓在别的地方。

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墓室中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但墓室主人脸部被毁,曹操墓仍然疑云重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生前并未称帝,而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

根据曹操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其陵墓应当算是一座皇陵。

曹操一生节俭,为人生性多疑,为了防止盗墓,在自己陵墓的设计上采用“薄葬”和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措施。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很多关于曹操墓的传说,有漳河水底说,有许城河下说,有铜雀台下说,在众多传说中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据传,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经对他的后事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对西门豹在邺城(注:今河北临漳县附近)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非常敬仰,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因此颁布了一道《终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

无藏金玉珍宝。”其子魏文帝曹丕认真地落实了父亲的遗令,将曹操的遗体运回邺城安葬。在出殡的那一天,邺城所有城门都被打开,72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城外,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始传天下。

这个传说之所以流传广泛,首先是因为在漳河两岸确实有众多墓冢,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再加上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的“(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进一步强化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曹操七十二疑冢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其实,从清代起,那些座落在临漳县的曹操疑冢就不断被人盗掘,据说除了挖出瓦罐、土陶一类的东西外,盗墓者一无所获。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的文章,文章里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到此,关于疑冢的说法被彻底推翻。

曹丕废汉称帝后,曾写过一份诏书,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因此有人认为曹操陵墓并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葬于漳河河底。临漳当地也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清顺治年间,有一年大旱,一个捕鱼人在干涸的漳河河底发现一块大石板,于是便招人将石板掀开,发现下面原来是一个石室。石室中间的石床上躺着一个身穿蟒袍,头戴王冠的人,旁边还立有石碑,上刻有曹操的名讳。但是,这种说法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根据魏文帝曹丕的这份诏书,也有人认为,其“悲伤感切”之语,是因为漳河滚动,曹操的墓被淹没了,他无处祭祀才出此语。那么,曹操墓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根据魏晋到唐代的志史显示,曹操本人在生前就已经挑选好自己陵墓的位置,对丧葬的规格也做了详细的安排,其颁布的《终令》中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于洛阳,其子按照遗愿将遗体护送到魏国国都邺城,下葬至事先营建好的邺地西陵。唐代学者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明朝嘉靖《彰德府志》也有关于曹操墓的记载:“曹操西使在县(旧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尺六尺……”据此,可以推断出曹操墓确实在邺城西门豹祠的西面。然而,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以西呢?更何况曹操遗言叮嘱“不封不树”,那么后人要寻找这样一座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坟头的陵墓谈何容易啊。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令“曹操墓”再次成为全国议论的焦点。发布会称,在河南安阳县挖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认定,该东汉大墓便是文献记载的曹操高陵。然而由于诸多疑点尚未得到求证,因此曹操墓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仍然迷雾重重。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