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刚出头的李达长,在湖南省娄底市一家模具公司上班,年薪已达20万元,几年下来在娄底市买房买车完全不是问题。然而,他却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涟源农村种田,创办涟源市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全国首次提出“五代一包”模式,成功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问题。
选择放弃20万高薪种水稻
2009年,李达长从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娄底现代精密铸造公司工作,不久之后提升到领班,拿着二十来万的年薪,“但是做模具车床工作太过于平淡,”李达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刚开始李达长考虑过养牛,因为当时的牛肉价格一直很高,但养牛周期长、投入高;他也想过种植经济作物,如辣椒之类的蔬菜,但这些价格波动大,风险也高。
后来李达长留意到家乡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童年记忆中“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难觅踪影,最终,他在父亲的建议下,“卷起裤脚”准备种田。
“现在国家政策对于粮食种植非常重视,也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李达长说,而且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水稻种植很熟悉。
成就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
2011年,李达长联合五个股东成立三甲乡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购买多台耕种机器,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农机大户。
接下来土地流转成了问题。三甲乡多为丘陵地带,土地比较分散,而当地农户对于土地流转很抵制。
头一年,李达长与父亲翻山越岭,几乎跑遍了整个乡,最终也只流转到几十亩水田。他跟几个股东商量,转向机械代耕服务,并逐步摸索创造出“五代一包”农业生产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管、代插、代收的机械化服务,每亩田每季稻包产400公斤以上,入社农户每亩田每季稻交400元服务费。对于农户来说,他们只需要看水、下肥,收割的时候来运谷子,一年下来可以省去近一半的成本。
这种运作模式被农民接受,合作社建立起以秀峰等14个村为基地的双季稻种植示范区。2013年,合作社连片“五代一包”双季稻1100亩,喜获丰收,平均亩产900公斤,高的达1000公斤。截至目前,李达长的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200余亩。
李达长的强农种植合作社一时成了娄底市的“种粮大户”,年收益超过20万元。
突破拓展山地流转,种植经济作物
随着合作社步入正轨,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合作社利润较薄,基本是收支平衡的状态。当初的5个股东纷纷撤资不干了。
不过,最难的还不是这些,“采用‘五代一包’农业生产模式,种植2200亩地已达到极限,再继续扩大将面临管理难、成本高、宣传推广难的问题。”李达长表示。
李达长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合作社继续“五代一包”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他开始拓展到山地流转,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橘子等。此外,他还成功流转了100多亩优质水田,种植优质大米。这每年给他带来10多万元的纯收入。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还保证了粮食产量,而且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入社农户每年每亩田地净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李达长先后获得“2013年湖南省集中育秧先进个人”等荣誉;强农合作社也获得“涟源市先进合作组织”等称号。
创业现在已成为一种潮流,但一定要跟着国家政策主流走,这样会走得比较顺畅,也避免了风险。创业2年不成功没关系,5年没成功也没关系,10年以后还没有成功也没关系,那时你一定是所在行业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