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阿兰·斯特恩(左)与同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展示“新视野号”拍下的冥王星照片
越是观察“新视野号”拍摄的冥王星照片,科学家们就越觉得惊奇。在冥王星的表面有山峰,也有冰山。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6年1月发射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太空探测器在经过了近10年、3400多天的太空飞行之后,于2015年7月14日飞掠了它的探测目标、太阳系柯伊伯带最大的天体——矮行星冥王星,第一次对它进行了近距离探测(“新视野号”出发时冥王星还属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在掠过冥王星的过程中,“新视野号”拍摄了大量的高精度照片,然后从太阳系的边缘,一个一个像素把这些照片缓慢地传送回地球。不出意料,照片揭示的很多关于冥王星实际情况,出乎行星科学家们的意料。
2015年10月16日,这个探索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阿兰·斯特恩(Alan Stern)与同事共同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冥王星系统:新视野号进行探索的初步结果》(“The Pluto system:Initial results from its exploration by New Horizons”),报告了他们对“新视野号”已经发回的冥王星高清照片的初步分析结果。论文主要分为冥王星(Pluto)、卡戎(Charon)和小卫星(Small Satellites)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科学家们对这些天体的情况分析。这篇论文只涉及了“新视野号”发回数据的5%(探索项目的科学家们计划在2015年11月底之前还有另外5篇论文提交),但其中揭示的信息已经足以改变人类之前对于太阳系中此类矮行星的认识。
人类直到1930年才发现了冥王星,1978年才发现它最大的卫星——冥卫一“卡戎”(Charon)的存在。实际上,冥王星与卡戎在体积上相差不太大(卡戎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半),它们组成了一个双星系统(卡戎既是冥王星的卫星,又是一颗矮行星),这个系统的中心在两个天体之间。这两颗矮行星的密度差别在10%以内,很有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虽然两者的外表看起来不一样,冥王星的外表更加“多彩”,卡戎显得更加单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