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亲密关系:一些基本概念 一种自我成长

 
寻求亲密关系:一些基本概念 一种自我成长
2017-05-23 08:53:30 /故事大全

杨璐

亲密出现在男女之间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浪漫关系,但它也能够出现在亲人之间或者朋友之间。判断的一个标准是,你在跟这个人相处的时间里70%到80%以上可以完全做真实的你。

你,认识亲密关系吗?

为了操作这个封面故事,编辑部的征稿邮箱成了“树洞”,有200位上下的读者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坐下来,为我们写来长长的文章,讲述自己值得骄傲或者难以释怀的一段亲密关系:

有人说,自己没有真正的好朋友,对家人也莫名的生疏,认为最舒服的关系是淡如水,那些擅长亲密的人也许是天生的,并不需要学习。有人直接在投稿的标题栏写给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那些令我们困惑又想知道的事。”有人写来故事,讲原生家庭的伤害与“孝顺”发生冲突而痛苦。有人写伤心的往事:“在爱情里唱着独角戏,那么热切地想要靠近一个人,近到随时随地伸手就能抱住他时,却发现那只是一个虚幻的背影。”

亲密关系的最终价值是为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学会拥抱也会增加彼此的快乐

有些故事令人唏嘘,我很想知道文章背后,这段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如此的走向。可心理咨询师们却无能为力。毕业于香港大学,有超过3000小时咨询经验的咨询师冼艺哲告诉我,即便是面对面的访问,亲密关系的评估和看法都要小心谨慎的。“人们身处其中往往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人人都能讲出一套心得,但那并不指向真问题,心理咨询师的能力是必须听得懂潜台词。”如果只是一篇叙述事情经过的文章,并没法走入作者的内心。亲密关系,看起来人人都身在其中,人人都能讲出一套心得,可越是专业的研究者,越是知道其中的纠缠不清。我们讨论亲密关系,首先是不能轻易地下结论。

另一件让我觉得棘手的事情是,从很多来稿的描述里,大家对亲密关系的认识很模糊。我曾经发邮件给部分作者,追问文章里让我困惑的地方,但很快发现没办法三言两语问清楚他们的亲密关系状况,就像是我们要讨论跑道里的规则,而人们却散落在场地各处,有的扎堆在一起,有的分散在遥远的边际,人人都沉浸在自己的话语系统里。

这种现状更大的样本来自于韧心旎,她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华盛顿州注册的心理咨询师,拥有接近5000小时的中英双语心理咨询经验。她在国内也做一些心理学普及的活动,发现关于“健康的亲密关系”是最难的话题,她预设咨询者可能不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但一定知道那是什么样子,其实并没有。缺乏对亲密关系的基本认识,双方的对话没办法在一个语境里。

从理念层面上,亲密关系是要让双方都舒服的关系

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确实如来稿读者所写,是令我们困惑又想知道的陌生领域。

没有人能够脱离关系而存在,这看起来是句俗语,却在心理学上有著名案例来证明。加州有一个小女孩,母亲失去哺育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小女孩从婴儿期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几乎没听到过说话。她3岁被发现时,不知道如何咀嚼,没有喜怒表情,更不会说话。虽然后来被精心照顾,但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她过了那个年龄,大脑基本的神经元没有连接起来。从这个极端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所有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根本是关系。最开始的关系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然后是我们和朋友的关系,再后面是亲密关系。”韧心旎说。

并不存在“遗世独立”的人,这对身心都没好处。我们身处关系之中,首先得分清亲疏远近。心理咨询师清流毕业于美国那洛巴大学,接受过完形疗法、正念认知疗法、人际神经科学等多种心理疗法训练,目前在北京执业、出书和向机构提供心理課程。她说,关系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接触,一个是时间。双方在交互过程中有精神上、智力上的同步,或者情感上的共鸣,才产生实质的“接触”,日常生活中接触可以随时发生,也可以随时断开。当大部分双方交互的情况下都能接触上的时候,就会产生连接。连接的本质是,你预期下次与对方交互的时候,你们还会有“接触”的体验。日常中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大多停留在接触或者连接的层面。“有些人虽然有朋友,但是觉得自己很孤独,事实上你们之间只是有不稳定的连接而已。”清流说。两个人在连接上不断地继续接触,才能产生关系。“关系”是一个飞跃,超过了时空特性,没有日常的接触和连接,它也存在。在关系里,随着时间接触,某种同步、连接,最后才有可能发展成亲密。清流说,亲密出现在男女之间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浪漫关系,但它也能够出现在亲人之间或者朋友之间。判断的一个标准是,你在跟这个人相处的时间里70%到80%以上可以完全做真实的你。

为了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两个人要向对方袒露真实的自我

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给我们带来困惑的关系,是根本没有到达“亲密关系”的程度,还是“亲密”里出现了质量下滑呢?亲密关系不会永恒不变,韧心旎说:“亲密关系中快乐的感觉,被爱的幸福,对未来积极的构想会在关系发展进程中减弱,越来越回到情绪平和的状态,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就从健康的关系变成了不健康的关系。”如果从关系发展过程上分辨已经建立了亲密关系,情感上却依旧让你困惑,可以诊断一下亲密关系的质量。韧心旎有一个最为直观的判断标准:健康的关系里,你在一个舒服的状态里,你不是被压抑的,而是成长的。“但需要解释的是,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如果关系中的一方非常不高兴、不舒服,另一方很高兴,就认为这段关系是健康的,那就违背了关系的本质。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不在舒服的状态,就可以说它有提升的空间。”韧心旎说。

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耐心和幸运的契合,维持关系的长久也需要耐心。清流说:“最基本是要保持足够量的接触,这个量的多少,需要两个人之间的协商。因为每个人对沟通的数量和时间要求不一样。双方在沟通和磨合之中找到互相满意的平衡。”那些觉得在婚姻里依旧孤独,或者与父母内心疏离的感觉,不奇怪。因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从情感系统去划分,并不一定跟社会关系相重合。清流说,有些人谈着恋爱、结了婚,并不代表他建立了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甚至它都不一定存在于父母子女之间;并不是每个人和每个人都能建立亲密关系。还有人确实很难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清流说:“这个问题原因很多,可能是有过创伤,可能是没有习得合适的方式。比如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父母就没跟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话,子女在这方面就没什么经验。还有人对自己接纳程度低,就没办法给人看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如果不真实,就不可能建立起真诚真实的关系。”

真的需要亲密关系吗?

既然婚姻里、父母子女间也可能没有亲密关系,那么,我们花费时间与心思去经营的价值何在?心理学上依旧有研究来回答。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行为医学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莉萨·雅雷马克的研究宣称:“通过持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越孤独的人越容易产生身体炎症。而那些善于交际的人更易得到积极、正面的结果。”从长期上看,“亲密关系”依旧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2010年,美国心理学家朱丽安娜·霍伦斯和蒂莫西·史密斯发布研究结果:“社会关系对个人死亡率的影响,几乎与抽烟、酗酒等传统因素的影响程度一样,甚至远超过缺乏锻炼、肥胖等因素。”

拥抱会让大脑血清素增加,产生快乐的感觉,对抗压力的损害

也许你并不是一个追求生命长度的爱好者,但亲密关系也指向生命的深度、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于1938年的格兰特研究证明了这个联系。研究始于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和研究团队发布了“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的课题。他们以1939年到1944年的哈佛二年级男生为对象,持续追踪了他们未来75年人生的各个方面。研究团队选择的男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极有可能运用他们的潜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成年人。然而,这些孩子并非全部都开始或者持续拥有想象中的幸福生活。他们中有一些人沉溺于酒精,一些人承受着儿时经历的心理创伤。但那些工作、生活双丰收的成功者,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高度重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强大能量,预示了这些人在人生各方面都幸福、圆满。

也许你崇尚个人奋斗,看中强大的内心,认为亲密关系是儿女情长,但从脑科学角度看,人“心”并非坚不可摧。韧心旎说:“哈佛大学脑神经的研究有很多文献显示,大脑中有不同的区域,我们得到拥抱的时候,血清素会增加。这种激素不但增加快乐的感觉,调节情绪的能力,而且能增强记忆力,保护神经元,减少受到压力激素的损害。亲密关系不仅是生理层面上,更在现实层面上给我们提供支持,因为无论是谁,都会在生活上遇到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在持续稳定的亲密关系里,大脑的某个区域会得到很多激发,神经和神经会不断连接。就像是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同样的大脑中本来只有神经细胞,但这两个神经细胞连接得多了,它们之间就有了连接。这个人的记忆力会更强,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刺激,没有被欣赏、被鼓励,大脑发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体现在心理层面,亲密关系的价值是给予安全感,人在安全感之上去学习探索一些问题,自信心更强、人格更独立,自我成长趋于完成。在中国,比较容易理解的案例是“望子成龙”也许并没有很好的效果。韧心旎说:“那种学习好,爸妈就爱,如果做得不好,他们就没有爱的行为,容易让孩子对亲密关系的体验是淡薄的。他也许会在心理质疑:‘爸妈都没有那么爱我,怎么可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有多么爱我呢?”心理咨询很多时候都会挖到人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我质疑,内心对自己不接纳。韧心旎说:“这不是咨询者的错,我们对自己的接纳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接纳。如果他没有体验过亲密关系、好的亲密关系,或者有亲密感但不安全,比如,我能否有持续的亲密体验,取决于爸妈心情好不好、我成绩好不好。这些带有条件性的亲密,会让人骨子里面有种不安感。”

原生家庭对童年的创伤,会给成年之后的人生留下烙印

親密关系还与子女息息相关。如果组建家庭、繁育后代,就得尽量创造出最佳情感环境状况。因为就像那些科学研究的结论,亲密关系对一代新人的大脑发育和情感世界的完善具有重大的影响,另外,父母的相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法也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韧心旎在美国华盛顿教育局做顾问,经常到学校里做教师培训,传递心理学和大脑科学中的前沿发现。她说:“这些研究很快就让我联想到亲密关系上。比如童年不良经历对人的影响的研究,就会问,这些童年不良经历是谁给孩子的?这就要在家庭关系中得到答案,回答完这个问题,我又继续探寻,成年人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关系打理好?他们的暴怒情绪忽视了孩子的感受。顺着这个链条继续追问,那么成年人为什么没有管好自己的情绪,没有习得这个能力呢?因为他没有健康关系的概念。”

我们讨论亲密关系,不是来研究“如何搞定那个人”的爱情手册,也不仅是厘清与父母之间复杂纠结的情感,我们是要深刻理解人生最开始阶段的那些关系,并且进行改善,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并且为下一代提供好的模版。

亲密关系的焦虑

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个新知。2005年,中国引进过由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编的《亲密关系》,可一直反响平平,出版社分析“亲密关系”只是“intimaterelationship”的直译,普通读者对这个概念并不理解,于是在2009年把这本书进行删减,改编为《爱情心理学》才大受欢迎。

左图: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右图:美国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

亲密关系是一个现代概念。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网站上,健康的亲密关系拥有两个重要的支柱——沟通和边界。其中的边界分为五个领域。韧心旎详细解释过这五个领域指向的内涵:“我并非对方的全部”意思是说,我允许你拥有朋友,拥有自己的生活;“不滥用技术手段去考察对方”说的是一种自律,你会不会用手机或者电脑去了解他除你以外的私生活的状态,这是对第一点变相的打破,我觉得我和你建立了亲密关系,你的生活就应该只有我一个人,但并不是这样的;“互相信任”的意思其实是建立关系的边界,如果没有边界,两个人很难互相信任,那就变成一个人要对另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掌控,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无论两个人多么亲密,都是两个独立的大脑,情感和行动绝对不可能相同;“不逼迫对方做不想做的事”,如果双方无法得到鼓励和包容,也得不到支持去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这就变成了控制和妥协;“不去无休止地质疑对方”,归因的改变是建立边界的一个方法。

要想遵守这5项守则,必须是自我意识清晰的人。亲密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两个平等的人如何既保持亲密又各自独立的操作规范。这跟中国的传统很不同。拥有3500小时以上心理咨询经验的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咨询师陈兑,以“朵拉陈”为网名在知乎上科普心理学和开设live,她告诉我说:“中国传统社会其实是一个非常融合的状态,没有特别多边界的概念。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写的,西方社会就是一捆一捆的柴,虽然因为家庭捆到了一起,但是柴还是分开的、有边界的。中国人是石子投到水里,人际关系就像水面的涟漪,这是一种由己推人的模式,你是我的一部分,我是你的一部分。”

陈兑同时是加州婚姻与家庭咨询协会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的会员,在加州郡政府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项目督导和心理咨询,她工作中见证了两种关系操作系统的分歧:“华裔家庭在美国特别大的问题是,中国父母觉得你是我的涟漪,美国长大的孩子觉得我们都是柴火。亲密关系的矛盾不光有代沟问题,还有文化上的隔阂。比如,中国家庭的小孩15岁了,他不懂为什么妈妈还要管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隔壁美国家庭的妈妈从来不管。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办法是给小孩建立一系列规则,只要完成这些规则,细枝末节并不会管。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是交流方式不一样,中国父母对小孩可能是命令式的讲话,美国的父母子女之间沟通是很平等的。”

在中国,其实两种操作系统的分歧和冲撞也在发生。潘幸知是女性心理平台幸知在线的创始人,她在微信公号上有70万“粉丝”,其中65%的情感困惑伴随自我认识和成长的迷茫。她告诉我说,很多情感矛盾来自于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拧巴。比如,过去的女人认为自己是男人的附属品,结婚不是组成两个人的家庭,而是“嫁”到男人家里去了,这些理所当然不会有矛盾。现在的女人有了平等的意识,迫切需要改变,她不愿意跟婆家一起住,但又保留了让男方给彩礼、买房子的传统。既要抵制不平等,又要享受不平等的权益,这是个非常胶着的状态。

邱晨的《好好说话》加印了7次,她教授的说话技巧很受欢迎

潘幸知在她的平台上做过很多次用户调查,她发现,“粉丝”们对于摆脱传统束缚、不依附于人、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格很向往,但独立的人格是什么?独立人格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深究起来答案都是模糊的。中国变化太快了,倏忽从生产上、物质上进入了现代社会,传统上那些固定的东西,那些如涟漪般扩散开来的人际格局都消失了。我们一方面体会到“自我”的崛起,强调“自我”表达,强调个性,寻求“自我”的满足和“自我”价值,一方面我们也失去了根基,必须学习用一套新办法来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

对亲密关系既困惑又想知道,这是动荡期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所积蓄起来的焦虑、困扰、迷惑会形成强大的一股动力,推动人们去问为什么,我该怎么做,哪里出了错?冼艺哲的客人里已经能看到这样的趋势。她告诉我说,她的客人集中在“70后”到“90后”之间,这些人受到国外的影响,比如从美剧里看到这种服务,找她咨询。“现在的客人很多人来访的时候已经在问,我的情绪跟我的婚姻,亲密关系是不是有某种联系。他们心里不愉快,已经去找书自学过关系是什么了,还是搞得很迷糊的,才来见咨詢师。学生群体也比较大,他们觉得成长中有很多困惑,又觉得父母师长不能给予自己帮助,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想自我探索、想成长,就来了。”冼艺哲说。

潘幸知的心理学项目,也从写普及文章到开设陪伴成长的各种课程。她的“粉丝”大部分是女性,课程几乎覆盖女性的人生大事,她并不是讲理论,而是用现代社会的操作系统告诉学员们如何处理生活中容易忽视而成为雷区的细枝末节,比如婚礼、彩礼的处理,怎样做问卷发现双方生活习惯上可能不匹配的地方,今后会有哪些场景发生矛盾,怎么解决。潘幸知自己的经历也符合这种新的相处模式。她跟老公只见了三面就结婚了,之前两个人的互动主要在微博上,通过转发和留言,她觉得这个男人跟她的三观很一致。“我俩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太多纠结的地方。他是个很果断的人,边界十分清晰,这样的男人一旦离开你,他就断得一干二净。可能一般女人受不了,但我很享受。我也是个有边界的人,比如,我确立了晚上10点之后不许打扰我,孩子跑来也不行。我不需要他在生日、纪念日买礼物以证明他爱我,也不会去翻他手机聊天记录。我的安全感是我自己给的,并不需要他给我。”潘幸知说。

重新审视原生家庭

我们讨论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为我们写来文章的读者们,很多讲述了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或者至今还在延续的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之间的冲突,有一篇来稿的标题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顺父母》。这里面大多是由“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子女产生的张力,上一代经历上山下乡,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种集体主义的、激荡的环境里生长,下一代是独生子女,随着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长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自我。两代人犹如火星撞地球,有来稿里写道:“他们要求你做的事情,自己往往做不到。你每天要读书写作业,他们忙着打麻将看电视。他们说一切都是为了你,然而你很快会知道这是多么虚弱的谎言。为了自己的满足感,为了并不健康的伦理观念,他们付出很多,但是,那并不真的为了你。那些情感绑架却真真切切留在你的身上,于是很多时候,发现真正的自我和渴望,也成了一件异常艰涩的事。”

马加加在谈恋爱的对抗当中认识了自我

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你一定很熟悉。那些小时候的事,到底对亲密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心理学上原生家庭跟亲密关系最相关的是“依恋理论”。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的基础也由此定型。日本心理医生冈田尊司在《依恋障碍》的书中甚至提出,依恋是人的第二基因,它不仅涉及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还会影响工作方式和人生态度。比如“无法与人保持适当距离,容易陷入情网”“常常冲动爆发负面情感或者伤人言语”“不易维持信任,工作和感情都很难稳定”“对伴侣要求严格、控制欲惊人”“喜欢黏腻的依赖关系”等,都可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依恋形式。

依恋理论有特别多的实验依据。陈兑说,原生家庭对于小朋友生理的影响是公认的,美国婴儿的重症病房会有志愿者过去抱他们,因为如果小婴儿没有接受成年人亲密的拥抱,他会出现疾病,不发育,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功能。美国大多数做亲密关系的咨询师也都是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分析童年经历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用偏认知的疗法来促进改变的发生。成年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美国的一篇论文里写道:“最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陈兑告诉我,童年经历的影响主要是习得了父母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孩子看到爸妈表达情绪方式是大吼大叫,或者冷战,那可能他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方法就攻击性很强,或比较消极。”

因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和教堂都会组织一些亲子教育。陈兑就在加州开着这样的课程,由政府出资,只要住在当地的父母都可以参加,一共八节课循环進行。陈兑说,她首先介绍的是小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让家长知道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对于家人的需求很不一样,那么教养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然后很大的内容用在教养方法和行为上,教给家长怎么用智慧的方法跟孩子沟通,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有时候家长自己情绪不好,很可能会不小心发泄到孩子身上。情绪管理很重要,防止家长把这种代际创伤传染给下一代。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学习这些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的理论,也许就不小心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方式,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会伴随一生吗?陈兑说:“科学家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都证实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过,可以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比较好的例子来自邱晨。邱晨是当红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二季的冠军,去年她曾经在直播与父亲对谈的活动上流了泪。她告诉我说,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正在创业一个教人说话技巧的付费项目,需要一个场景来告诉大家,学会好好说话是件有意义的事情。邱晨的父母是老师,亲戚们许多也在教育系统工作。跟那些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不同,邱晨说,父母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愿意吸收外面的信息,对她的教育开明而宽松,从小每个周末要么带她去看画展,要么去公园撒欢,也学过舞蹈和奥数,带着她看遍了兴趣班,喜欢什么再由她自己决定。即便如此,邱晨也像其他人一样面临自己理想与父母期望的分歧。父母的愿望是她能像家族里其他孩子那样未来进入大学当老师,邱晨虽然喜欢大学里的气氛,可觉得当老师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另外,她对老师的人生太熟悉了,一下子看到几十年后的状态。她想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后跟父母相处,邱晨的做法是建立了边界,走自己的路。她说,自己经济独立,而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得挺好的时候,跟父母就真正做到了坦诚交流。“梦想是一个无底洞,就给自己设一个时间点,往死里作,时间一到没作成,那立刻回头。我爸虽然没有直接给我设时间点,那样我的压力会很大,但他看时间差不多了,在我留香港工作快7年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回来。”邱晨说。邱晨觉得她和父母的边界是通过父母的不坚持和她的坚持建立起来的。很多人会给她微博发私信讲述自己跟原生家庭搅在一起,想做自己又怕伤害父母的纠结。邱晨说,孩子的坚持肯定会让父母伤心,但是边界必须是互相试探和磨合出来的,谁也没有权利去过一个零伤害的生活。“父母也只能不断调低自己的预期,我不结婚,不生孩子,父母只能接受,如果他们不接受,那他们永远在那个坎上停着吧。”邱晨说。这看上去很残忍,但是邱晨承担了伤害父母的成本,她觉得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对父母的补偿。“很多人提问不是不愿意伤害父母,而是不愿意承受因为伤害父母而产生的成本,愧疚、不断解释、采取其他办法补偿。”邱晨说。

如果原生家庭并不像邱晨的那样是正常的土壤,父母也不开明,咨询师的专业意见是,那就这样吧,你要接受这个事实。陈兑说,父母因为成长环境有他们的局限性,但是他们支撑家庭走到今天。你也许在过去很不愉快,但你得往前走,而不是纠结过去,改变父母造成很多矛盾。你可以好好照顾自己、过好的生活,找一个亲密伴侣,重新塑造一个依恋关系来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你可以跟原生家庭拉开距离,重塑一个生活圈。“我会在疗程里让咨询者给父母写一封信,不必寄出,但写一下可以抒发对他们的愤怒、遗憾、伤心等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审视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和情感的方法。”陈兑说。

带着创伤勇敢前行的例子来自我们的读者陶成,她在来稿里写道:“做妈妈6年,做女儿三十几年,两个身份重合的这些日子,回溯成长,自我医治,都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妈妈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落空的部分由自己去完成,说不定可以惠及自己的女儿。遗憾无可追挽,却可以带着悲悯的心往前走去。途中偶有所得,总希望分享给仍在此中与我有同样挣扎的人。”

塑造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概念在1890年才出现,它包括精神上的“我”,由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组成。物质的我,指的是个人的身体和属性。社会的我,也就是他人所看到的我。自我既是自我发现,又是自我定义,一方面通过跟别人的交互,比如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做一些主动行为定义自己,比如说我会选择这个、我会选择那个,我是这样的。

理论上,健康的亲密关系是由两个具有强大的自我,人格独立、情感成熟的人组成的,但你不能去要求别人和改变别人,所以现实层面上,你只能先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很多人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清流告诉我,曾经有人跟她聊职业发展,觉得自己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说这个事儿很简单,你去做就可以了。可真正的问题是,他犹豫在如果选择这个事业的话,他妈妈会说他不挣钱,别人不会喜欢他。事实上他自己拒绝了他自己是什么人。”清流说。“自我”本来是个现代概念,在西方文化里它的边界清晰而狭窄,可是在中国传统里,“自我”的边界还包括了我爸、我妈、我亲戚。许多的纠结在于,轮到自己定义自己的时候,又活在传统“自我”里,比如过所谓的标配人生,通过我爸、我妈、我亲戚等别人来定义自己。

回到亲密关系的质量上,“自我”清晰了,就有了底线和边界,那些基于现代社会的关系方法论才能运转起来。“自我”清晰了,才能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我怎么管理自己。清流告诉我,在亲密关系里,清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清楚“我的社会角色是什么”,能判断出两个人的角色定义和怎么去演。“如果两个人角色定义不一样,那肯定出问题,丈夫觉得妻子应该这样,妻子觉得自己应该那样,两个人拿了不同的剧本,演着演着都觉得对方不好好演,其实双方都演得挺用功的。”

自我认识不是天生的,人的天性都是向外求的,这种逆自然的行为需要后天习得和训练。韧心旎说,自我认识的重要一点是自律,要打破惯性思维。“你下一次感觉很痛苦,想拿起手机夺命连环call的时候,你要深呼吸、暂停,让自己听音乐或者其他适合的方法打破惯性。惯性松动的时候,新的信息才会进来,去反思这是怎么了,打了两个电话他没接,就解读为他是渣男,这个解读不一定是事实,也许只是一个观点。观点和事实混为一谈的時候就很痛苦,所以要讲理性。”韧心旎说。自律就是靠近理性、锻炼自己的理性,让情感成熟起来。

也有人在不断的对抗中反思出了自我。马加加因为言论大胆而成为“90后”的创业明星,她告诉我说,她现在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是一段稳定的开放关系。马加加认为,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的一些子集跟另一个人的一些子集来相处。当一个人非常核心的一些子集完全满足了你的需求,或者很难找到更好的了,就会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开放关系是为了刷新自己的部分,细胞不断给关系迭代新的生命力,两个人持续的迭代,你变成新的你,我变成新的我,自己还是很合适,就保持了天长地久。开放式的关系不是为了离开一个人,恰恰是为了不离开一个人。

李俊作为心理咨询师,跟着这个行业一起成长

马加加的想法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人,因为思想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同步而在一起,双方边界清晰,既亲密又独立,给对方信任和空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给对方,鼓励对方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双方共同成长。比一般意义上的亲密关系走得更远的是,马加加想把性、婚姻、生育和亲密关系分割开来。她认为性只要健康安全,跟炸鸡、爆米花差不多,都是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婚姻是一种经济捆绑,而生育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计划今年过生日去冻卵,自己生自己养,然后开心接纳加入她生命的亲密关系。考虑到中国社会对亲密关系里承载意义的混搭,这些要求也不惊人,只不过是把本来就不该搅在其中的传统因素分清楚。

马加加这种“自我”的形成来自于谈恋爱中的对抗。马加加说,自己一直是喜欢出风头、攻击性强、野心大的女孩,不想被传统意识绑架,但男朋友们总拿岁月静好来要求她,每次恋爱谈到后期就非常不顺利。特别是在她比较小、力量弱的时候对这些束缚非常敏感,总想办法去报复这些实施压力的人。在这些对抗之中,马加加说,她总会反省是哪里出了问题。现在她推崇稳定的开放关系,那得划出双方的边界来,她就会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创业也给了马加加迅速成长的机会,她从在学校旁边开情趣用品店起家,一路做“性衍生品”的项目,现在又去研发女性洗液。“我从小便觉得奋斗是第一,之后一段时间找什么样的都有问题,再加上自己迭代也快,后来慢慢体会出自己到底要什么的,大概就那时候形成了清晰的自我。”马加加说。

马加加喜欢聪明有见识的男生,她最出名的男朋友是同为“90后”创业明星的孙宇晨,两个人轰轰烈烈开了发布会在一起,又分手了。马加加对这段关系的自省很清晰,外人看起来登对,实际相处时心里是空的,虽然挑不出毛病,但是很孤独。比如,孙宇晨喜欢用买花买包来表达感情,马加加对这种表达并不喜欢,双方都没办法给对方需要的感情回应。“一段关系只要成长了,就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们分开以后沟通还不错。”马加加说。她把自己的变化,叫作修炼跟世界和解,这不是要收起锋芒跟大家一样的意思,而是说就算差了十万八千里不互相妥协,依然可以友好地交流和相处。

亲密关系里的方法论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有规则、有方法,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话题,很难用序列号来罗列,因为没办法确立坐标轴,最具象的切入点在说话技巧上。邱晨与父亲之间的相处就是一个例子。邱晨说,她和父亲的美德就是不坚持,在达不成共识的时候,会用好方法说服对方妥协。“我放弃考美院的决定虽然是我自己做的,但其实是我爸妈劝阻的。他们跟我讨论,说这件事不靠谱,挣不着钱、找不到工作,道理都是很老套的道理,不过最后他们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决定让我自己做。现在我学习过说话技巧再回头看,因为我不需要在当时很紧迫的情况下做决定,反而会把他们的意见放在脑子里。如果当时他们很强硬,那我立刻会做个判断就是你们不对,那所有他俩讲的理由我都不记得。反而给我一个很宽松的氛围,我会把这些道理不打标签、不做记号地琢磨。”邱晨说。

这其实是一种说话技巧,叫作说服中把权力交给对方。邱晨告诉我,她刚刚跟百度合作,改写了百度百科里关于“说服”的词条,说服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而是非常明确地告诉对方,这个决定权在你。邱晨跟“奇葩说”的伙伴创立了“好好说话”项目,现在正用音频和书籍向公众普及说话的技巧并且很受欢迎,“好好说话”的书已经加印了7次,排在各种畅销书榜单的前列。在她看来,这种必须后天习得但是学校没教的技术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广泛的需求,无论是亲密关系里的交流,还是职场上的说话,都是人们既觉得重要又不知如何是好的领域,所以,才会有“祸从口出”“谨言慎行”这样的“美德”流传下来。

邱晨的产品把枯燥的理论转化成有代入感的案例,场景都是大家生活中会经历到的。比如,专门有音频讲情侣之间如何说话,应用的场景在于男女间的沟通差异,男性更擅长于目的明确的信息,女性则需要不断的信息往来增加安全感。差异造成的常见矛盾是女人总觉得男人冷淡,不主动打电话或者态度敷衍。“好好说话”的技巧,对于女人来讲就是向男友交付明确的任务,让他知道,每天20分钟到30分钟的通话是保持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而在男性思维里,沟通是一个任务,他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口令、一个动作。邱晨说,说话技巧的背后有很多其他序列的内容,比如“自我接纳”这一课对安抚比较丧的心理有作用,“说服”对亲子沟通有作用,好好说话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但说话技巧是切入人们内心世界和生活场景的一个点。

心理学上的重要一课是沟通,它是亲密关系的支柱之一。在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网站上,沟通分成了四点:第一点是互相尊重,可以彼此公开地谈论想法和感受;第二个是互相倾听,完整地把对方的信息听到脑子里,真正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第三,双方可以支持彼此,鼓励对方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第四点是情感的表达与语言的沟通,更多地体现在肢体语言上。把这些原则场景化,是一系列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冼艺哲说,沟通不仅是说话的问题,察言观色、看潜台词比说什么都重要。沟通也不是应用在解决矛盾上,沟通的场景是实际帮助或者情绪需要,而大部分沟通其实是情绪需要,可能只是吐一下槽或者打发一下无聊,作为亲密关系的另一方如果满足了这种需要,实际问题其实当事人可以自己解决。

在健康的亲密关系里,沟通都是简单直接的,大多数是平和得略显琐屑的互动。即便有冲突,因为双方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不愉快很容易被化解,情绪也容易转移,不会上升到人格攻击。棘手的情况是沟通失效,因为关系出现了感情和信任的危机。冼艺哲说,关系里的安全感都是一点点消失的,人们总有需要和冲动邀请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沟通其实就是拉开那一扇门。如果在很多滑动门的时候,对方都没有回应,小事积累起来就变成大危机。“你错过的滑动门,一个个小遗憾累积起来,对方可能会吐槽,其实这里是个可以修复关系的地方,因为他还处在不安、不确定的位置。如果你继续错过,对方的担忧就会强化,引发蔡格尼克效应,就是说人对没有完成的事情非常在意。这样的时刻以后有类似的,他会记得,不安全感会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怒不可遏和非常悲伤。”冼艺哲说。沟通的价值在于,大家应该在意小事情,听懂对方的需要,每个人对回应的需求不一样,必须要磨合。如果进入到怒不可遏的状态里,解释和安抚都是无效的。

亲密关系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分歧和冲突,一个理性的技巧是运用谈判。谈判专家王崇巍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多年来一直在商学院里讲授谈判课程,他告诉我说,人际关系其实一直是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近幾年把人际关系专门分离出来,然后用谈判思维来解决。“亲密关系之间运用谈判解决问题,很多人有顾虑其实是对谈判的误解,好像必然是敌人之间才谈判,其实不是这样,谈判更重要的作用是交流。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如果不交流,就会产生误解,即便是都在为对方考虑,没有交流也许反而造成一个双输的结果。”王崇巍说。

亲密关系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冲突和矛盾升级都是从情绪开始的,把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搅进来,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谈判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把源起当作一个问题来解决,目标是大家都照顾自己的利益,最后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样反倒不容易让冲突升级。王崇巍说,谈判要做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自己,问自己很多深刻的问题,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厘清自己的诉求,就得坚定目标、确立底线,想好如何进退和备选方案。这些核心问题,每一个都要清楚。谈判还需要砝码。“比如你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砝码就是你是否真的独立。父母让你回家乡,否则断了你的经济来源。你如果没有这个砝码,那基本不用谈了。一般来讲,我不建议用感情做砝码,比如这个场景里父母用身体不好来做理由,好多人把它叫作情感绑架。你不答应就离婚,这也不是砝码,这是威胁。砝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这些东西都不能轻易用。”王崇巍说。

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很常见,矛盾冲突不解决,累积起来也许会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解决了,不但不会影响关系,反而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而理性的谈判,是和平解决冲突的高效手段。

通往真爱之路

真爱是一见钟情么?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咨询师陈兑认为,真爱是一种行为,是我们把最脆弱的自己交给一份未知的感情的选择。真爱也是一个过程,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组成了一段不完美的亲密关系,如何让这个不完美的亲密关系变得更为完美?就是寻找和获得真爱的过程。在这个“封面课”第2期音频课程《通往真爱之路》中,陈兑会为你讲解以下问题:

1.健康的亲密关系有几种特征?

2.如何对待和回应亲密关系中的彼此?

3.如何减少争执?

4.创建共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能玩到一起的感情是最能长久的?

6.什么是原生家庭创伤?

7.处理亲密关系前,如何先与自己处理好关系?

8.为什么说越自信的人,亲密关系越顺利?

9.从小没有跟人有过紧密关系的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10.真爱在哪里?关系结束了,真爱存在过吗?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