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曾在战火中经历了三次停办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和平”,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经有过“神圣休战”的协定,即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正在战争中的国家将为了奥运会而停止战争。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因为战争而停办过三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原拟在1916、1940、1944年举办的三届奥运会成了空白,人们把这几年称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1916柏林:打破“神圣休战”
1912年第5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欧洲上空战云笼罩,大战一触即发。顾拜旦根据奥林匹克精神,提出1916年第6届奥运会举办地放在当时战争策源地柏林,以此消除这场灾难。尽管当时军国主义还很猖獗,但德国政府还是接受了顾拜旦的提议,同意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然而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8月的枪声击碎了顾拜旦“神圣休战”的梦想,1916年柏林奥运会被迫取消了。但按照古代旧制,奥运会的届次照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奥林匹克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仅1916年柏林奥运会被迫停办;战火也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于1915年将总部由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刚刚走出阴影的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历史大劫难。在那场世界灾难中,32名奥运会选手战死疆场(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16名夺得过奥运奖牌的选手,如法国选手布安、英国选手休斯敦、德国选手布劳恩等。
1920年第7届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作为一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首次放飞了和平鸽,随着全场鸽子羽翼的扇动,多年世界大战的阴霾渐渐消散,给人们带来了和平的希望。
第7届奥运会对一战元凶德国、奥地利和他们的同盟国保加利亚、匈牙利不予邀请,以示对他们破坏奥林匹克和平理念的惩罚。元凶国家被取消比赛资格,也算是奥林匹克组委会对战争罪犯的惩戒。
1940东京:违反“和平”精神
早在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时,德国纳粹就已蠢蠢欲动。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纳粹对奥运会的态度从开始的反对转变为上台后的积极支持。其真实意图无非是希望借助奥运会的影响宣传纳粹,并给法西斯德国蒙上一层和平的面纱。
虽然在柏林奥运会时,世界已经动荡不安,但是国际奥委会仍在进行下届奥运会的准备工作,会址选在了东京。
但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8年7月,国际奥委会在开罗召开会议讨论了当时的事态,中国奥委会代表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破坏世界和平,违反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剥夺日本东京奥运会的主办权。日本狡辩,并保证如期举行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未伸张正义,采取了观望态度。只是在随后的国际奥委会执行会秘密会议上决定将赫尔辛基作为候补会址。
开罗会议后不久,日本奥委会在军方压力下不得不宣布日本在1940年无力举办奥运会。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将第12届奥运会会址改在赫尔辛基。
但是欧洲局势突变。1938年3月,德国法西斯的坦克越过德奥边界,占领了奥地利,并宣称奥地利为德国的一个邦。1938年,法西斯德国又悍然侵略捷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出动了62个师、160万军队、6000门大炮、28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4个星期后占领波兰。英国、法国随后宣布对德作战,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也宣布对德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作为第12届奥运会的主办国芬兰也卷入了战争。
二战全面爆发后,苏联担心芬兰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跳板,表示希望改善与芬兰的关系,以加强苏联的北方防务地位,但遭到芬兰的拒绝。于是,1939年11月30日,苏军开始全面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在这种战争情况下,1940年1月1日芬兰通知国际奥委会放弃主办权。随后战火遍及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第12届奥运会在战火中流产。
1944伦敦:战火不让奥运
二战前夕,国际奥委会还选定了第13届奥运会会址——伦敦。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现代奥运会50寿辰纪念日,便在战火的硝烟中默默地过去了。
1945年10月,英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在伦敦举行第14届奥运会。由于大战刚刚结束,英国轻松获得了主办权。英国温伯雷大型露天体育场在猛烈的空袭中幸存下来,建造了一个临时跑道之后,便成了主会场。由于没有资金再建设新的运动场,组织者选择了传统的体育比赛场所;而运动员们只能分散住在学校、政府办公楼和军营里;食品定量供应,参赛者不得自带食物,吃剩的食物捐给慈善组织。另外,德国和日本被奥委会剥夺比赛资格,而苏联则谢绝了奥委会的邀请。
中止了12年之久的奥运会重新掀起了帷幕,各国的健儿们在战后又回到了奥运会的赛场上,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人类对和平和友谊的追求,从此奥林匹克运动会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