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家族:人月双清革命家赤诚为国忠孝门

 
廖仲恺家族:人月双清革命家赤诚为国忠孝门
2021-01-29 09:36:39 /故事大全

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个奋斗的家族,廖氏家族史,俨然是中国近代的一部革命史。廖氏家族付出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为国为民立下丰功伟绩。

廖仲恺,辛亥革命的元老,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他被迫害之后,其遗孀何香凝继续为革命奔走,威望极高,毛泽东对之“执弟子礼甚恭”。他们的儿子廖承志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孙子廖晖,多次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廖氏一家先后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中国的史册里,如此之家族辉煌,实难再有。

不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曲折坎坷的建设时期,廖氏家族为国家的富强和民主而奋斗的足迹,始终没有停止过。不管国事怎样变幻,家庭如何沉浮,廖家爱党、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曾中断。

【家史】

廖仲愷:革命先驱 国共桥梁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笔名屠富、渊实、微尘。国民党元老,建立中华民国的功臣,历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总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追溯祖源,廖家远祖廖子璋在西晋时以武功封镇国大将军,奉守南京。后来,这个家族不断因仕途而举家迁移,其中也曾有人官至丞相,族人中进士亦不少,可见族源上已有“学而优则仕”的家族遗风。

清道光年间,廖氏家族第17世、廖仲恺的祖父廖景昌迁惠州。廖景昌先务农,后经商于香港,与妻杨氏生有两子:竹宾、竹岗。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到香港汇丰银行工作,后再调往美国旧金山代理汇丰银行商务,娶妻梁氏,生三子一女:长子廖恩焘、次子廖恩煦(即廖仲恺)、三子廖恩勋、女廖静仪。

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生于美国旧金山。1893年,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他随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竹岗。不久,因母病逝,他寄居叔父家,在家乡读私塾,习国学,中日甲午战争后,受维新思想影响,倾心于西学。1896年,廖仲恺转赴香港,入皇仁书院,攻读英语,作为学习外国的手段。

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炳桓的九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青年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国后,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后,也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为了支持丈夫,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

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何香凝,先行赴日,之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在同年4月抵达东京,开始了夫妇二人的旅日留学生活。9月,廖仲恺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政治科学习。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黎仲实等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反清革命思想。随后,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结识了孙中山,被他伟大的气魄、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此后,夫妇二人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民主革命之路,也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先后入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而作为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何香凝担负了革命党人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忙碌的学业与革命工作期间,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的相继诞生,给夫妇二人紧张的生活带来温馨的家庭乐趣。而这期间,廖仲恺多次奉孙中山之命,潜回国内到天津等地进行秘密活动,从事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道理、筹设革命机关等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家中妻儿,何香凝在参与革命活动的同时,独挑家庭重担。期间,廖仲恺以“屠富”、“渊实”为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后,廖仲恺南归广州,11月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2月与胡汉民赴香港迎接自欧洲回国的孙中山,积极为革命政府解决财政困难。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

1919年和1920年,廖仲恺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1921年4月,驱逐桂系军阀的战争结束后,孙中山组建广东革命政府,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廖仲恺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并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介绍蒋介石入校,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同年6月任广东省省长。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第一功臣”。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不利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

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纸条,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时年48岁。

何香凝:香江才女 平权楷模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生于香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曾担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何香凝出生于1878年6月27日,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炳桓出身农家,后来在香港经营茶叶和地产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经济条件较好,家里希望女兒成为一个贤淑的女子,并能融入“上流社会”,便在何香凝7岁的时候给她缠小脚。然而,她早就听说过女兵的故事,羡慕她们的“天足”和英勇善战,当母亲强行给她缠足时,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将裹脚布剪掉。何炳桓夫妇拿这个倔强的女儿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于是,何香凝拥有了一双“大脚”。

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何炳桓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教书。但是,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何香凝哭着吵着要去上学,他也不允许。何香凝听到兄弟们的读书声,非常羡慕,心里直痒痒,就买了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问,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拥有一双天足的何香凝,即使在香港,当时仍处于人见人怪的窘境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何家人无不为此犯愁。巧合的是,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何香凝的父亲马上托媒人说合,两人于1897年成婚,二人的婚姻也被誉为“天足缘”。

婚后,清贫的廖仲恺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他俩自得其乐,将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以至于后来何香凝的著作也编为《双清文集》。

1903年,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一起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和东京本乡美术学校,并且跟随日本名画家田中赖璋学习绘画。1903年春,何香凝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并和革命青年赵声、秋瑾、黎仲实等来往密切。从此,她和廖仲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为革命而工作。

1903年6月,何香凝在东京撰写《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发在充满民主主义思想的革命刊物《江苏》杂志第4期上。这篇文章是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屈指可数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香凝和廖仲恺协助孙中山致力于中华民国的统一和建设。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何香凝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的妇女工作。她领导出版了《妇女之声》旬刊,举办妇运讲习所,设立女工学校,开展妇女运动,为妇女的解放而斗争。

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浸染了她的衣衫。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1925年2月,孙中山病重,何香凝赴北京照看。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何香凝是遗嘱见证人之一并在遗嘱上签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于13日晚在汉口发表演说,誓不与民贼为伍,拒绝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证婚人”,也不参加他们的婚礼。1928年底,何香凝因反对国民党反共而毅然发表公开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的消息后,义愤填膺,遂赶回上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还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捐赠作品,连同她的书画,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为慰劳抗日将士筹集了一笔经费。

1938年以后,何香凝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何香凝的画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她又重回香港。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内战政策。1947年,她和李济深等人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积极组织国民党的民主力量,从事反蒋活动。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5月1日向全国人民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4月,何香凝带着儿女由香港出发抵达北京。在车站,她见到了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和其他各界人士,曾经艰苦奋斗的老同志、老朋友得以欢聚一堂,何香凝高兴得热泪盈眶。

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任中央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何香凝在解放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放在主持国家侨务工作方面。她积极参与制定国家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力求切实地贯彻执行。她利用国庆节、新年、春节等节日向海外华侨发出广播词、献词,在各种会议上发表有关华侨的谈话、演讲等等,对团结华侨、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遗体入殓后停灵柩于中山公园中山堂内。根据何香凝临终前与丈夫廖仲恺合葬的遗愿,由邓颖超、刘斐、朱蕴山以及廖梦醒、廖承志、经普椿等人护送灵柩至南京,葬于中山陵旁的廖仲恺何香凝墓。

当时,国内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广州起义被镇压,白色恐怖加剧,斗争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廖承志依然义无反顾地回国继续为革命奔走。

1933年3月28日,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的廖承志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轰动了整个上海滩。经过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的积极营救,廖承志终于逃脱了牢笼。同年8月,廖承志悄然离开上海,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含冤戴枷长征路

廖承志在川陕苏区担任川陕省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企图另立中央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被强加上“特务”的罪名,开除党籍,囚禁起来。张国焘之所以没有马上杀他,一方面是因为他家世显赫,杀了他不好向党中央交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多才多艺,懂好几门外语,大有用处。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廖承志就一直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行军。在被羁押的日子里,他仍然发挥自己美术和音乐方面的特长,画马克思的像给连队张贴,教战士们唱《国际歌》,还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他戴着手铐和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尽磨难。周围的战士以敬仰的眼光看待这位特殊的“犯人”,和他一起唱着歌走完了万里长征。

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黄河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下部队,看到了被押送的廖承志,很快意识到他的处境,只是紧紧地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然后上马走了。晚上,他派人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当着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的面,佯装发怒地说:“廖承志,你认识了错误没有?”廖承志回答:“认识了。”“改不改?”“改!”“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周恩来机智地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也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张国焘本来要处决廖承志,可是见周恩来站在自己这边训斥他,顿时觉得周恩来给了自己面子,心头的火气也消了,下令说:“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1936年12月,张国焘在预旺堡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公开承认逮捕廖承志是错误的,使他“受了委屈和冤枉”。廖承志在周恩来的挽救下捡回一条命,恢复了党籍和自由。

威逼利诱志如钢

1942年5月30日,由于郭潜叛变告密,廖承志在广东韶关乐昌县坪石镇被国民党军统逮捕,被秘密押解到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一进集中营,敌人就对廖承志实行突击审讯,但无论怎样威逼利诱,他除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外,别的一概不回答。

关押期间,廖承志受到非人的折磨,得了肺病,面黄肌瘦,但他依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监狱主任是个认识廖承志的叛徒,曾找他谈话十多次,又安排一年轻女子施以“美人计”,均无成效。恼羞成怒的敌人见劝降不行,就变换了花招。

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里,几个特务突然半夜打开门,凶神恶煞地把廖承志提出去,声称要“送他上路”。特务们把他押到阴森森的松林里,将枪栓拉得哗啦啦响,气势汹汹地喊:“你现在想活命还来得及,你想怎么样?”廖承志哈哈大笑说:“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洗干净了脖子等着呢!”无奈,特务们只得又把他拖回牢中。

蔣经国那时主政江西,以“兄弟”的身份前去探望廖承志,在牢房里跟廖承志同吃同睡,彻夜谈心,但他的劝降还是被廖承志严词拒绝。

1945年夏末秋初的一天,特务们让廖承志换上一套新衣服,给他理了发,把他拉进汽车,车子停在山上的一座洋房前。廖承志刚被带进客厅,坐在沙发上的蒋介石就以“世伯”的身份热情地喊:“肥仔(廖承志乳名)啊,好久不见了,你妈妈呢,她还好吗?”

廖承志软中带硬地回答:“感谢世伯让我隐居了四年,我妈妈的情况大概您比我还清楚!”

蒋介石称赞廖承志多才多艺,如果走“正路”,他一定重用。廖承志则表示活着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

蒋介石闻言厉声训斥:“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的父亲吗?”廖承志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这样做才真正对得起父母,那些满口挂着我父亲的名字,双手沾满鲜血,同杀害我父亲的凶手称兄道弟的人对得起我父亲吗?”蒋介石被抢白得满脸通红,拂袖而去。

此时,中共中央根据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多次向国民党当局提出释放政治犯。宋庆龄、何香凝也再三向蒋介石交涉,迫使蒋介石把廖承志列入了交换政治犯的名单。

1946年1月22日,廖承志终于获释,回到延安任新华社社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廖承志受到“四人帮”迫害,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后,由周恩来斡旋,最后住进中南海“养病”,与外界隔绝,相当于半软禁,直到1972年才行动自如。

廖承志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达观坚定,并非他天生乐观,生性无忧。他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但是,正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才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做到志坚如钢、胸怀如海。

【遗训】

廖仲恺因从事革命事业,处境堪忧,因此他曾写下了教育子女的诀别诗《诀醒儿、承儿》:“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从前一躯壳。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

这首诀别诗表现出廖仲恺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谆谆教诲儿女不忘革命先烈的遗愿,勤学苦练,不断上进,寄托着革命志士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1942年,廖承志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辗转押往重庆关押。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廖承志心坚如铁,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狱中写了《拜别慈母》:“半生教养非徒劳,未辱双亲自足豪。碧痕他夕留播众,不负今晨血溅刀。”又写了《诀普椿》:“往事付流水,今夕永诀卿。卿出革命门,慎毋自相轻。白发人犹在,莫殉儿女情。应为女中杰,莫图空节名。廖家多烈士,经门多隽英。”他在托人带给周恩来的信中说:“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就此和你们握手,中国共产党万岁!”

廖承志的遗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不畏牺牲的高贵品质,令人动容。

【家风】

言传身教 赤诚爱国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虽在异国,但廖竹宾经常给儿子廖仲恺讲述家乡惠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讲祖国的大好河山、古文化,以及祖国人民勤劳朴实勇敢的民族精神。这使小仲恺对非常陌生的祖国和家乡有了强烈的向往之情,并把这种浓郁的家国情怀、爱国之心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廖仲恺开始上学时,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教育。廖竹宾特别注重用中华文化与客家文化去影响他,他要求廖仲恺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掌握、精通汉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要求他在家里必须用中文交流。廖竹宾对孩子们说:“我们虽然住在美国,学习美国的文字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像爱护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一样。要把不忘记祖国,不忘记祖国的文化,不忘记祖国的文字,学会和精通祖国文字,作为爱护祖国的首个条件。”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廖竹宾觉得自己所掌握的中华历史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就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在别人的帮助下将他们送到华人私塾,系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典籍。这对少年时的廖仲恺有着极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

廖仲恺、何香凝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们的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也深受父母的影响,两人对儿女的教育很重视。廖仲恺当广东省省长的时候,廖承志在岭南大学中学部读书,廖梦醒也在岭南大学,廖仲恺就经常叫子女带上同学到家里来,给他们讲解国家的状况。

廖承志的儿子廖晖受祖母、爸爸的影响也比较深,他17岁之前都是在奶奶家长大,他能说会道,口齿伶俐,毛笔字写得也不错,很像何香凝的字。如果总结廖氏的家风传统,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长期熏陶。

【家教】

母慈子孝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并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后来,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子。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作为儿子,廖承志的孝顺也是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不久,廖承志这时虽然已身居要职,但只要人在北京,每天一早一晚、出门前和归来后,必定到母亲何香凝屋里去请安问好,多少年来,从无懈怠。尽管何香凝年事已高,但她每天早晨必炖一碗浓浓的红枣汤给儿子喝,廖承志则总在母亲面前一饮而尽。每当何香凝接过空碗,都感到无限欣慰。母慈子孝的家风,让一家人其乐融融。

【家族】

廖梦醒(1904—1988):廖仲愷、何香凝之女,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留学法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通日、英、法等多种语言,被誉为“红色翻译家”。抗战期间,任宋庆龄在香港发动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办公厅主任,协助宋庆龄向海外华侨募集大量款、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委。1988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经普椿(1917—1997):浙江省上虞县人,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之女,廖承志的妻子。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日友协理事、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发展中国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少石(1906—1945):广东省新会县人,廖仲恺的女婿,廖梦醒的丈夫。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前往香港从事秘密工作,1943年赴重庆工作,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1945年10月8日在拜访周恩来回程的路上被杀,时年39岁。

李湄(1932—):李少石和廖梦醒的女儿。1932年出生,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1954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在新华社从事俄文翻译及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从事英美电影研究,参加过《毛选》第五卷俄文版翻译,是《俄汉翻译辞典》责任编辑之一及《世界电影鉴赏辞典》撰稿人。

廖晖(1942—):廖承志与经普椿之子,从小在祖母何香凝身边长大,1960年至1965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在父亲廖承志逝世后,1983年开始担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第二年为侨办主任,此后一直到1997年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汝蘅(1944—):廖晖的妻子,中国芭蕾舞舞蹈艺术家,1961年加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曾主演《天鹅湖》《仙女们》《红色娘子军》等大型舞剧,引起世界芭蕾舞坛的关注,现为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舞蹈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廖怀南:廖晖之子,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动漫中心总经理,曾在凤凰传媒集团担任高级管理职务,著名演员吴辰君的丈夫。

廖德檾:廖仲恺侄孙,原广东省政协常委、暨南大学教授。

廖平:廖承志之子,贺龙元帅之女贺黎明的丈夫。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即将消失的手艺
下一篇:冤家恩公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