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外国

 
中国与外国
2016-05-27 16:41:02 /故事大全

◎连 岳

经常收到一类留言,句式是:你说得很好,可是在中国行不通。

“我们”与“你们”,中国与外国,似乎有两套规则、两种人性。

在某些特殊技能上,一类人与另一类是不同的,比如,非洲人跑步厉害,主要就是赢在基因上。

但在人性上,没有区别,“我们”与“你们”一样,中国与外国一样,在外国行得通的,在中国也行得通;中国人做得到的,外国人也能够做到。

说到日本,中国人无论好恶,可能对人家的发达程度、卫生程度、敬业精神都是佩服的。可佩服之余,惯用的句式又会出现:日本是做得很好,可是在中国行不通。

早期西方旅行家对日本的印象并不好:懒惰、肮脏、不守信用、投机取巧,总之,一点希望也没有。现在,没有哪个西方旅行家会这么说。早年看《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时,对他评论东京的印象很深,他视此地为发达资本主义的标志,是他最想待的城市。

投资家罗杰斯的眼光挺有意思,也就是没有你们与我们,你国与我国之类的思维,作为一个环球旅行的美国阔人,他亲自查看当地的市场、工人的素质、系统的稳定性,然后判断出有无投资前途。所以,他也一直是个看好中国的投资家,比许多中国人都对中国更有信心。

人穷志短,穷人难免自卑,中国一直是个穷国,只是近来才有起色,经济总量已经吓人,人均还是落后。穷国之人,认为富国之人事事比自己强,也在情理之中,这种自卑,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体现为过度谦虚:你们行,我们不行;你们高贵聪明,我们低贱愚蠢。你们别来嘲笑我、打击我,我已先趴下了。

一种是近来更为流行的过度傲慢,喜欢代表全中国人说话,你敢得罪我?把你赶出这个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主宰你的生死!中国人才能做到,你们做不到!这又摆向了另一个极端。

人性都是一样的,人思考、做决定,往往从个体出发,只有我,没有我们。这是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它认为,相同的条件下,人性将驱使人们做出近似的事情,这是高明的投资家罗杰斯的判断前提:无论哪里人,只要勤奋,权益有保障,则一定越来越富。反之亦然。

这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希特勒还是欧洲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时,各路政客及知识分子大唱赞歌,他看见纳粹青年的游行,发现个人完全消失,预见到欧洲将有危险,离欧赴美。战后,他看见日本人的勤奋与创新,又是最早预见到日本会出现经济奇迹的人。

我们想和这些大师一样,发现希望与财富的所在,那就一定要记住,个人才是判断的起点,要习惯说“我”,要意识到,一个人躲藏在“我们”与“我国”里,这种定势思维,无论是自卑,还是自大,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H:201609BEE1 位图.TIF>

(李金锋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王 原图)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逃 跑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