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法国“高考”哲学作文

 
被神化的法国“高考”哲学作文
2022-01-21 10:58:29 /故事大全

徐芳

这些年,随着大家对海外教育的关注度上升,法国教育尤其是法国的哲学思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每年的高考季,很多人都会拿中国的语文作文题目,来跟法国的高中哲学会考题目进行对比。譬如“语言是否背叛思维”“承认义务是否意味着放弃自由”“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我们是否可能摆脱时间”,等等。

一个高中生,面对这样的考题,要在4小时内写出有内涵的文章,显然不只是善于观察生活和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就行,而是要通读、熟悉历史上的哲学理论,并能跟现实生活结合。这确实体现了法国教育中浓厚的哲学思辨性和深厚的学术根底。法国的哲学考题,的确会让人产生抬头仰望星空的冲动。

但是,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国也是唯一坚持进行这种高难度哲学考试的国家。这一考试,成为法国教育的标志。这些年,在西方教育界,有越来越多的争议:这种考试,到底是开启民智,播下自由思考的种子,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判断能力的公民,还是一种古板而落伍的考试,一个古怪的法国仪式而已?

哲学考试属于法国的高中生会考科目之一。这是法国每个高中生都必须参加的全国统一标准化考试。跟中国的高考很像,在同一天,全国所有考生同时考试。不过,这个考试并不是决定能否考上大学的唯一因素。考试科目包括法语、物理等学科,每门课满分是20分,10分算通过,分数越高,荣誉等级越高。

哲学是其中最重要的4门笔试科目之一。4小时,考生不能拿书和笔记,要坐在考场里,写出一篇具有哲学思辨性的文章。

法国高中的哲学教育始于拿破仑时代。哲学成为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则是在1886年——最初还只是口头考试,并用拉丁语作答,后来才改为笔试。作为一个哲学家辈出的国家,法国的宪法正是建立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将哲学设为会考的必考科目,目的是培养有自由思考习惯、能够提供公共意见、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这一考试也成为法国社会的标志。

深度思辨还是应试教育

每年考试日,法国很多名人会在电视上,回忆当年的考题和自己的答题思路。看似确实体现了法国的人文气息,连很多美国学者都呼吁,盛行快餐文化的美国社会,应该好好学习法国这种深度思辨,思考一些关乎人类和世界本质的“宏大”主题,譬如时间、意识、权力、真相等。

法兰西民族是个很独特的民族,将一个考试维持上百年,以此将法兰西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里面有文化骄傲的因素。但让一个考试,来实现“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的公民”这么庞大的目标,有点儿不堪重负。

从考试的地位来看,实际上,法国有3种高中:职业高中、技术高中、普通高中,只有后两者需要在高中会考时考哲学。会考成绩合格后,获得进入大学的凭证——BAC(业士文凭)。法国的普通公立大学是非选拔性的,另外有选拔要求很高的精英大学。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哲学考试的题目很难,但是法国高中生花在哲学上的学习时间并不长。哲学必修课,被安排在技术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最后一年。普通高中文科班为每周8小时,社会经济班为每周4小时,理科班则为每周1小时;2021年会考改革后,统一为每周4小时。

教学大纲按照哲学概念和哲学家,分为两个主轴。在普通高中,哲学课程涉及文化、理性、现实、政治及道德这五大领域,因而,学生们需要研读原著的哲学家名单里有57人。这么多内容,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目的很容易就变成应付考试。老师教授的内容,往往也会围绕考试展开。

所以,答题的窍门是做足“表面文章”。法国会考的哲学考试答题有严格的格式,这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应试八股文章有固定写法一样。文章要符合法国教育重视方法论的规范,要有绪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总结,并要提升论文高度。

有法国学生提到,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答题模板,需要引用5个哲学家的例子,才能达到5分(满分是20分)。这种严格的形式,导致很多学生的文章光有框架和形式,内容却空洞无物。因此,有美国教育学者批判其为“无意义的仪式而已”。老师打分也比较随意。高中生要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并写出新意,非常不容易,往往就沦为罗列哲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主要观点,因此需要投机取巧,毕竟新颖的内容更容易得高分。有个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在哲学会考中遇上“人有欲望究竟是对还是错”这道题,答题时硬扯上了电影《侏罗纪公园》,结果,得的分数还挺高。

哲学教育难受重视

从效果来看,高深的哲学考题和学生实际的哲学思考能力,不是必然挂钩的。

哲学考试不能替代哲学教育,也不能替代教孩子用哲学化的思维思考。一旦有考试,教学就会围绕考试大纲进行。真正学习这个科目的目的,往往会被获得高分这一目标取代。

老师只教可以应付考试的东西,学生只学考试要考的内容,加上反复练习来提高分数——再高深的哲学思辨题目,也经不起这种考试的摧残。

另外,这么难的考试,也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个考试的难度在法国“臭名昭著”,是很多法国学生的噩梦。虽然整个会考的通过率将近90%,但很多学生都栽在哲学考试上,分数很低。对此,美国知名记者彼得·冈布尔评论:“这个考试把法国所有高中学生的水平都拉到了及格线。”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你没用!”在法国年轻人中,经常能听到這句话。

所以,一场让很多年轻人否定自己的考试,显然背离了哲学教育的初衷。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为如何培养真正有批判性思维并能迎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学生而头疼。不同的国家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和路线不一样。在法国,是哲学教育;在美国,是文理教育。

但是,高收入的工作越来越集中在创新技术行业,选择读理工科的学生占比逐渐增加。哲学教育和文理教育耗时长,且对就业的帮助不大,因此受到学生的轻视。美国文理学院的招生日渐困难,学生不愿意读,因为标准高、就业难,以至哲学系在招生时,要特意在官网上解释,读哲学不意味着毕业即失业。

人文教育的困境

作为实现公共教育的机构,学校希望培养合格的公民。尤其是在不实信息和谣言盛行的网络社会,批判性思维成了稀缺品。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商品属性,需要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培养出具备相应职业技能的人。这就不得不压缩人文教育的空间,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文科院系被压缩和裁减的原因。法国的哲学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人文教育,尤其是哲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改革陈旧的教学和考试模式。就在中国家长称赞法国会考中的哲学考试时,法国学生却在抱怨,为什么年年要考这些古人思考的问题?哲学考试和学习用哲学化的眼光看世界,并不是因果关系。

这些年,法国教育部门也在对此不断改革,譬如不再把重点放在高中和会考中的哲学考试上,而是将哲学教育的年龄段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学;大力培养能在中小学教授哲学的教师,不仅是让孩子熟知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名字,还要教孩子们怎样用哲学思维看待这个世界。这才是提高全民哲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之,我们需要学习法国哲学教育好的经验,但也不要把它理想化,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它。

(康 成摘自《看世界》2021年第20期,毕力格图)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