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并非军事奇才(2)

 
诸葛亮并非军事奇才(2)
2016-09-05 15:13:35 /故事大全

“既生瑜,何生亮”的历史冤案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导演王扶林对诸葛亮角色曾经提出自己的看法,旧版三国“人物形象上我们有一点没能突破,就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年龄问题。”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六岁。而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写成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典型,他对才智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千方百计加以谋害,必欲除之而后快,结果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直到临死时他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并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智绝”的地位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风流儒雅,讲求生活品味,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史家也称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

至于其气量,简直可以用宽容大度来形容,《江表传》记载:“(老将程普)颇以年长,数凌辱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又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刘备一次与孙权谈及周瑜,也说他“气量广大”。所谓“三气周瑜”,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却成为周郎身后数百年来的最大冤案。

周郎诸葛两人在正史上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而周瑜病逝后,蜀国来吊唁的是庞统,也不是诸葛亮。

史家质疑的“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刘备死后,蛮王孟获联结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们攻城略地,蜀汉边境地区扰攘不宁,人心大乱。为巩固蜀汉大后方,以便全力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亲率川军南征。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屡擒屡纵,共达七次之多,终于征服了孟获。这个桀傲难驯的蛮王带领妻子兄弟和死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指天发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也!”“七擒孟获”乃是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上大书特书的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诸葛亮的南征确是史实,连“七擒孟获”也是见诸于史料记载的。《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道,诸葛亮到南中之后,连战连捷。他得知孟获在当地深得人心,便设计活捉了他,但孟获并不心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让他再来一战。结果盂获一连被俘虏了七次,才真正心悦诚服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的记载。

此事虽见于史书,但并不等于就是确凿的史实。因为即使以常理推论,所谓“七擒孟获”也很难经得起推敲,《续云南通志》认为,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从成都出兵,当年秋天到达滇池(今云南昆明),并彻底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诸葛亮渡泸至滇池,仅用了五六个月时间,岂容如此耽搁时日。

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路程达一千多公里,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古代,南征大军光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三个月以上。剩下的三四个月,蜀汉军队还分别平定了其它几个地方的叛乱。这样一来,用于平定益州地区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都不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的战役。

其次,严峻的形势也不容许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搞什么“七擒七纵”。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正是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东征,被陆逊火烧连营,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北方有强大的曹魏虎视耽耽,东方好不容易才同东吴恢复了睦邻友好关系,而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清代撰修的《通鉴辑览》指出,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叛乱,然后立即挥师北上,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所以,即使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对盂获屡纵屡擒,一生以谨慎著称的他也不会这么干。

正如《通鉴辑览》所说,“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而实际上却是“无识已甚”。

陈寿所撰《三国志》乃是记载三国史实的最权威的史籍,此书中不但没有“七擒”的记载,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不采用这个传说,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诸葛亮如何被神化

诗人杜甫有“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诗句,可见这位一代名相在世人心中很早就有了至上的地位。诸葛亮可能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在民间,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距离曹魏时间比较近。出于陈寿的立场,他在《三国志》中,将魏晋作为正统,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所以对诸葛亮的生平记事秉承了较为客观的态度,他认为诸葛亮是长于内政而短于军略的。

一直到南宋以后,诸葛亮被朱熹大大推崇,文学著作开始树立诸葛亮这个“光复汉室”的典型。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举动也在此后出现。

我们在讨论诸葛亮顶上何以形成辉煌的光环时,还有必要认识与此相关的“鱼水君臣”神话的生成和影响。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被后世传为君臣关系至契的佳话。武则天诗作中所谓“君臣德合,鱼水斯同”,是一种政治宣传。而李白诗中“刘葛鱼水本无二”,以及“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岑参“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等等,都在“鱼水”二字中暗含某种个人政治理想。

古代士人的“鱼水君臣”幻想,是专制制度下特有的文化现象。诸葛亮形象得以神化,也有历代文人借以寄托功名抱负,透露政治期望的因素。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诸葛亮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