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42)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42)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民生关怀(2)

铁的事实再一次证明,秦国以及秦帝国,对人民是充满着人性关怀的。他们时刻关心着百姓的死活而不是时刻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所出台的政策,所作的决定,其立足点是时刻根植于百姓的实际,而不是全靠拍脑袋的突发奇想。

他们几百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惠民路线,而不是一个领导一个样,年年新花样的胡搞,很让我感动。

事实上,被感动的不止是我一个人,时至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对秦人这一政策,依然持有感恩之心的,大有人在。

王莽一朝权在手,便把胡乱行,打算在全国恢复周朝的井田制。有一个名叫区博的人就劝他说: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

从商鞅确立奖励耕战这一政策以来,到王莽时期,时间已历近四百年,百姓依然“未厌其敝”,感念秦政的好,这是何等的顺应民心才可以做到这一点,直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当政的第三十一个年头,他也顺应了这一民心,并以其独特的“秦始皇”方式,将这一惠政普及民间。

帝国政府的官员并没有为了增加财税收入,而第N次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针锋相对地较量丈量土地的精确度,却是让帝国农民本着自己的良心,自愿上报各自所耕种土地的具体数目。

这就是江湖中传说已久的、感人至深的“黔首自实田”。

自此之后,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基本确立,这也标志着,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封建领主土地所制的彻底崩溃。

我们见惯了官商勾结,权力自肥,鹭鸶脚上都要劈下精肉,蚊子肚内都要刮出油脂,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秦始皇竟然还给全国的黔首们分红利发红包。

由此可证,经过秦始皇这五六年的努力,统一天下的伟大意义终于显现出来,战乱创伤初得修复,帝国政治渐趋平稳,社会经济逐步复舒。不仅是黔首可以家道殷实,想来国库也是富足的。

因为秦始皇已然有足够的财力给黔首们发奖金:每亩两只羊,六石米。

人人都有。

当然,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此举似乎还隐藏有另一层深意在里面,那就是平抑粮价。

《史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条下,同时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米石千六百。

古代的“石”是计量单位,约合现在的一百二十市斤。一石米价格1600钱,也即是一斤米约13钱,这应该是奇高的物价。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米价出现上走无非这二种情况造成:一是天灾,二是战乱。

干旱烘涝、风雨不时等天灾,导致粮食欠收,诱发粮价上涨。战乱频仍,农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同样也可以导致粮价上涨。

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排除,至于第一种,史籍亦无明确的记载。但根据中国记史的传统,但凡天灾人祸导致的民不聊生之类,那是一定要记载的,因为关乎民生。

比如《资治通鉴》,它就采用这种体例。

换言之,公元前216年,秦帝国全面性的粮价走高似乎也不是天灾造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想来想去,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真实的人祸。

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秦帝国抱有成见而手中又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地主大商人,他们沆瀣一气,图谋不轨,妄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搞乱刚刚得以复舒的脆弱的帝国经济体系,进而达到搞乱秦政之目的。

于是囤粮居奇,哄抬粮价,因而引起全国性的恐慌。

这种情况,在解放初期的上海也出现过,相信略通共和国历史的人不会陌生。

一辈子走纲丝的秦始皇,才不会被这些小伎俩所吓倒,于是,大笔一挥,直接向全国人民派物派粮,定点到村,发放到人,那些奸商的不轨企图就此破灭。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种猜测,真实的情况是,一年之后,秦始皇再度东巡,他在碣石刻石(河北昌黎附近)中,如是描述了此一政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来田”即“莱田”即荒芜的土地。“久并来田”意思是农民尽力垦荒。

在这一政策的感招下,黔首们不仅分田分地真忙,且是兄妹开荒真忙了。

一个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事实上,帝国在秦始皇的引领下,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阔步前进。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