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如何闻名全国的(2)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如何闻名全国的(2)
2016-01-11 12:01:28 /故事大全

吕兴臣听后很兴奋,觉得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在熬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终于把八连感人的事迹全部整理出来了,从38个补丁的衬衫,到工具箱,再到针线包、行军锅、一分钱的故事,面面俱到,足足写了1.7万多字。可是当稿子送到编辑室时,大家却直摇头。吕兴臣很是懊恼。在张锦堂的建议下,吕兴臣又用了6个月的时间,深入八连,与官兵们一起生活,站岗,执行任务,并到文联和《收获》杂志社找老作家,请求指导,最后将稿件的主题提升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改到6900字。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配发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这是八连事迹首次被完整地报道出来。

这一年,正值全国粮食严重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严重饥荒。在党和人民共渡难关的时候,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八连精神显示出难以估量的价值。八连的感人事迹,引起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就在上海报纸、电台大力宣传八连的同时,上海警备区首长也开始高度重视对八连这一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三野赫赫有名的虎将王必成,当时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他指出:要争取让八连的精神在全党、全军发扬起来。

1960年夏天,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带领机关干部,来到浙江海防前线考察。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同行。考察结束返回路过上海,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前去看望许世友,并请吃便饭。

席间,王必成端起酒杯走到沈西蒙面前:“沈西蒙啊,你要留下买路钱……你要帮我们做件事。上海有个好八连,你是文化部长,写了不少好戏,也要为好八连写个戏。”

那时,“好八连”尚未被正式授予称号。但由于《解放日报》对八连事迹的报道,“好八连”已经叫开了。沈西蒙听后一口答应了。

回到南京没休整几天,沈西蒙就重返上海,剃了光头,住在八连一班,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摸爬滚打在一起,细心体察战士的思想情感。后来,前线话剧团二队队长漠雁接受任务也住到八连体验生活。作为报道八连事迹“第一人”的吕兴臣,这次也受命参与创作剧本。三人在八连一住就是40多天,日夜切磋,于1961年共同完成了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

剧本写好了,交给话剧团彩排时,有人说:“这是一株毒草。”原来,在话剧里,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林媛媛谈情说爱,并公然出走;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丢掉了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要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在南京路站岗,申请去前方打仗。在当时有些人看来,这些情节描写了部队的阴暗面,是给八连抹黑,给解放军抹黑,不能上演!甚至有关领导还下了一道命令:剧本不许外传。

事情反映到周恩来和陈毅那里,周恩来开玩笑说:“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毅一听也生气了:“真是乱弹琴,一个娃娃排长,就一点毛病都不许有?我看这种瞎指挥硬是要不得。”

1963年1月,周恩来到上海,正巧上海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周恩来应邀出席观看,沈西蒙被从南京招来,安排坐在周恩来身边。第二天,沈西蒙向周恩来反映了剧本《霓红灯下的哨兵》所受到的遭遇,周恩来听了,说:“这个戏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好是坏,不要一下子作结论,开始不足,看后还可以修改,改好了就是嘛!”

周恩来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让人打来电话,以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名义调《霓虹灯下的哨兵》到北京演出。

2月20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人员来到北京。22日、23日在总政话剧团剧院连演两场,引起很大轰动。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京演出成功后,《解放日报》随即请“好八连”前任指导员刘仁福、时任指导员王经文,以及沈西蒙、漠雁等召开座谈会,会后,《解放日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座谈会的内容。4月25日,国防部在上海隆重举行命名大会,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称号。

1963年年底,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周恩来甚至要求一句台词不能变,一个演员不准换。1964年年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任导演,沈西蒙等负责编写剧本,参加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马,在南京路实地完成拍摄了同名电影,把话剧搬上了银幕,并在全国公映。

“好八连”这个名字,就此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

毛泽东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个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

1963年7月29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泽东是该剧的主要观众。他看得十分投入,当剧中童阿男受到批评离开连队时,他十分着急,喃喃自语道:“童阿男,你可不能走啊!”当童阿男受到教育后回到连队时,他面带笑容,微微点着头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演出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走上舞台和编导、演员们一一握手,并对他们说:“是个好戏,很动人,写得好,演得也好,要多给一些人看。”和剧组人员合影留念后,又说:“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是最能反映现实的。”

《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对好八连的印象,八连的精神与毛泽东的所思所虑产生了共鸣。在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际,确实非常需要一支能站稳脚跟、保持本色、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人民军队来保卫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1963年8月1日凌晨,彻夜未眠的毛泽东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其中“拒腐蚀,永不沾”寄托了毛泽东对全党全军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殷切希望。

(原文作者 乐楚)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