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信拜将到其必然被杀

 
从韩信拜将到其必然被杀
2016-12-15 19:21:07 /故事大全

刘邦拜将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被赶出陕西以后,蜗居汉中,在此拜韩信为军队的最高司令官,统一指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拜将之后,刘邦与韩信有过一场对政局和今后战略的讨论,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无独有偶,四百年后,在湖北,又出现一次君臣之间的战略探讨,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对比一下两对君臣对话,就能分析出韩信与诸葛亮的思想脉搏,找出韩信最后被杀的历史逻辑。

当时的刘邦和刘备所处的形势几乎相同,都是外有强敌,以小搏大。《汉中对》和《隆中对》对天下的政局都作了透彻的分析,将项羽和曹操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双方战略条件进行对比。

韩信和诸葛亮两人随后对选择的战略方向也大致相同,其主要力量均指向陕西。所不同的是诸葛亮有一辅助进攻路线,就是设想由荆州向湖北的牵制性的进攻。

两人在战略时机的掌握上也基本一致,韩信针对项羽后院失火、自顾不暇的特定环境,以及根据关中三位降王众叛亲离,丧失民心的具体条件提出了三秦盼汉,将士思归的有利时机。诸葛亮则把守四川,积蓄力量,待“天下有变”,“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可以说在战略方向和战略时机上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却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两人是有差异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没有提出具体的施政措施,但他最后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核心目的是建立霸业,重整汉朝。

高举的是汉朝的旗帜,遵循的是前朝的模式。那么汉朝是什么模式?简单说,是郡县管理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反观韩信,提出的具体措施是三条:“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韩信的愿望

这里的第二项主张是“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这就同诸葛亮的主张有了不同之处。

诸葛亮时期已是西汉末年,郡县制虽然推行了秦汉两个朝代,但是并不巩固。就在三国时代以后的晋朝,所出现的八王之乱,就同诸侯割据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晋朝在国家体制上是历史的倒退。而诸葛亮在未出山时已明确提出维护汉朝体制,复兴汉室,他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脉搏。

而韩信在世时,正是国家体制的转型期,上溯到周朝,以及后来的春秋战国,在这一千多年里,国家体制都是诸侯分封制,以致秦朝二世而亡。当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朝灭亡不是由于横征暴敛,而是亡于采取的郡县制的国家体制的结果,所以汉朝建立后,对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有较长时间的争论。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强调项羽推行分封制不假,刘邦在楚汉相争时也推行的是分封,如果没有开始的分封诸将就根本战胜不了项羽,这是事实。但有个原则区别,项羽将分封制作为最后的国家体制,而刘邦则将分封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刘邦在建国初期也采取的混合的国家体制,一部分郡县制,一部分分封制,但此时的分封制已有了变化,就是刘邦规定非刘姓不得分封。

韩信是历史的领军人物,理应对国家体制这样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站在历史的潮头。汉初三杰的其他两人张良、萧何的下场都没有韩信这样惨,同他们的观念差异有关系。

现在回头看,韩信还是对刘邦和项羽认识不清,韩信在刘邦的鞍前马后,是最清楚刘邦对分封诸侯的态度。而项羽本身就是主张分封制,韩信在国家制度上是与项羽心心相印的,他们应当是一个战壕的同路人,但他跟错了人。

韩信从小贫穷,立志出人头地,但他的追求不一样。项羽见到过秦始皇,公开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见到秦始皇,更感慨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二位那才是叫有雄心,要坐就坐到芸芸众生之上,宇宙之巅,可以说是枭雄级的人物。而韩信不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坐到人臣的最高级别一封侯就满意了,所以后来多人劝他独树旗帜时他一口回绝了。

他脱离项羽阵营不是认为项羽太残暴了,而是因为在项羽阵营被封侯是毫无希望。他跟随刘邦,就是想封侯,但刘邦和他在政治路线上是分道扬镳的。韩信认为项羽在将士们立了功,应当行赏封爵时,就吝惜起来。但项羽吝惜的是小权,到后来,他做了西楚霸王,还不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吗?而刘邦极善于笼络人心,此乃小恩。在大的权力上,刘邦是不会放手的。从这一点上观察韩信可以定义他是军事上的天才,但在政治上是侏儒。

封王的悲剧

公元前203年,韩信准备在占领赵国以后,进攻齐国。突然接到探马报告:汉王已经派谋士郦食其到齐国劝降,而且齐王田广,齐相田横已向汉王投降,连防务也撤了。韩信此时已能猜到刘邦防备自己的意图。应当有所收敛。

为什么韩信占领赵国、燕国,刘邦不担心,这是因为燕赵在现在的河北、北京,与项羽的领地是不相连的,而齐国在山东。最要紧的是齐国连着项羽的徐州,很容易出现项羽与韩信联手。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韩信在坐镇齐国时,项羽果然派来了说客,劝说韩信独立,所以刘邦的防备是有道理的。

而韩信此时开始随心所欲了,在齐国已投降,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齐国国都临淄。这已经违背了刘邦的意愿,韩信更进一步以当地治安不好为理由,给刘邦写信要求自己代理齐王。这正是韩信在《汉中对》中所要求刘邦对将领的奖励,你刘邦不说,我给你提个醒。

刘邦当时勃然大怒,但陈平、张良提醒刘邦,现在的主要矛盾是项羽,你就是不任命,就能制止了他自立为王吗?

刘邦是个聪明人,很快醒悟过来表态,当就当真王好了,何必要代理。

但刘邦的使者来到齐地,韩信还是不满意,封我为王,可还没有给我划定疆土,所以对刘邦要求的派出支援部队一再拖延。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彭越合攻项羽,刘邦到了淮阳,韩信、彭越拖延,刘邦孤军被项羽围在淮阳,刘邦只得将韩信、彭越两人领土疆界明确,韩信才起兵助战。

正因为在汉朝是弱枝强干的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还是弱干强枝的诸侯分散管理体制之争,才使韩信遭到杀身之祸。

有…个证明是那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萧何的器重,就没有韩信的成就,当时的结合,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共同打江山。而现在的诛,是因为观念不一样,有人要分散管理江山,这显然有悖历史的潮流,所以萧何站在对立面也就尼可非议了。

不但萧何,三杰的另一位张良,也看出韩信的想法,在刘邦称帝的事情上,首先想到的是张良,但他将推荐的首功让给韩信,私下要求韩信联合诸侯首先提倡拥推刘邦做皇帝,以求君臣之间减少猜忌。但韩信从小家境贫寒,苦怕了,官场还没做够,没有张良将仕途举重若轻的大度。结果是张良悠游于山水之间,而韩信却身首相离。

不知道两千年前韩信在《汉中对》时对刘邦讲要“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时,刘邦心烦不心烦。当时也许他还不应该心烦,因为天下还不是他的,指山卖磨非常容易。一旦江山成为刘邦兜里的私货;他是否同项羽一样吝惜呢?

韩信他没想到吧?

选自《宜宾晚报》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韩信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