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以龋齿为美

 
古人曾以龋齿为美
2016-12-15 19:46:17 /故事大全

刷牙对现代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牙刷也琳琅满目,且不说普通牙刷,仅电动牙刷就有好几十种。牙刷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我们生活的呢?在牙刷诞生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护牙洁齿的?

元末郭钰诗《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

老气棱棱齿如铁,曾咀奸腴喷腥血。

倦游十载舌空存,欲挽银河漱芳洁。

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

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琼浆晓激凝华池,玉麈昼谈洒晴雪。

辅车老去长相依,馀论于君安所惜。

但当置我近清流,莫遣孙郎更漱石。

由此诗可知,这已经是现代形制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其有可能还是舶来品,在当时很是新奇,由南方寄来,价值一金。

从更远一点推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古人护齿洁牙的方法是叩齿和漱口。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载:“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日:‘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中曰:“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可见其受“叩齿”方法的影响,身体力行之后,受益匪浅。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的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古人以叩齿和漱口来清洁牙齿,清洁效果不明显,导致古人多患齿疾。

《史记·仓公列传》即有“齐中大夫病龋齿”的记述;《后汉书·梁冀传》载: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注引《风俗通》曰:“……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仿效之。”

晋代名臣温峤,因不堪忍受牙疾之苦,自行将病牙拔去,结果因破伤风而死。《晋书·温峤传》曰:“峤先有齿疾,至是(指牛渚矶燃犀照水怪后)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唐代大诗人韩愈32岁时口中牙齿已七零八落,作《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古人患齿疾的情况普遍,却并无治疗良方,实在令人同情。

《淮南子·说山》:“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即梵语“惮哆(齿)家瑟诧(木)”。唐长安大荐福寺僧人义净(634—713年)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其“食罢去秽”条曰:食罢之时,或以器承,或在屏处,或向渠窦,或可临阶,或自持瓶,或令人授水,手必净洗。嚼齿木,疏牙刮齿,务令清洁。馀津若在,即不成斋……岂容正食已了,谈话过时,不畜净瓶,不嚼齿木,终朝含秽,竟夜招愆。以此送终,固成难矣!

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矛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除了杨枝以外,人们还因地制宜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矛枝,涤齿甚妙”。

选自《科学奥秘周刊》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