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的朝代。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元丰年间达500万贯以上,这需要耗费10000吨铜,而把500万贯钱一枚一枚地排起来,可以连成128333公里的长线,相当于绕地球三周。按北宋时期人口最多的1000万户算,每户平均30贯。而唐天宝年间,每年铸钱数只有32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除此之外,宋朝还铸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铁钱,发行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按这样算,宋代的钱可以说真的不少了,然而宋代人民却缺钱花,曾经两次闹起严重的钱荒。“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钱缺到什么程度呢?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里散出二三十万的钱,到了百姓手里,马上不见了踪影,像泼在火中的水一样。以至于朝野上下,因为钱荒问题议论纷纷。人们不禁要问:钱都到哪里去了?
仔细一查,还真是事出有因。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铜是国家的禁榷物,由国家严加控制,民间缺铜,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销熔铜钱以铸造器皿,据记载因此可以获利5至10倍。北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司封员外郎王葆说:“民多销铜钱为器,利率五倍”。绍兴年间又有人讲:“民以钱十文将铜一两,铸为器皿,可得百五十文。”同等重量的铜钱与铜器价值比为一比十五,即熔钱铸器,其利润已迭十几倍。这样丰厚的利润,当然会有人铤而走险了。
其次,北宋虽严格禁止“铜钱闲出塞外及南蕃诸国”,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铜钱的外流已相当突出,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减少,但输出仍在继续。输出的途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其去向仍旧是那些使用宋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去处是北方的金人,辽代和金国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铸币,如《宋史·食货志》记载:“供备库使郑价使契丹还,言其给舆箱者钱,皆中国所铸”。据对原属辽境的辽、吉、晋等省区出土辽代钱币窖藏统计分析,宋钱及宋以前旧钱数量占90%以上。这些宋钱及旧钱是通过战争掠夺、官方榷场贸易、民间互市贸易以及宋朝向辽供应“岁币”等途径流入辽境的。其次是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唐宋一直到明朝中叶,不断地输入中国铜钱,其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宋钱的数量最大,北宋钱又占绝对多数。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年)在水户正宗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188116枚,占总数的83%。叉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在冈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24818枚,占总数的80.6%。
再次,铜贵钱贼,宋代铸钱赔本。北宋后期,文人杨时算过一笔账:“……细计千四五百钱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当时官买铜价应已超过百文,而脚乘、薪炭之费、官兵票给等所估费用偏少等,但他讲当时铸钱的成本已明显超过产出,却是事实。铁钱大量铸造,而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钱的比值不断变动。因此民间为了保值,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历来钱币出土,每每以宋钱为大宗,甚至有数吨者。这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匮乏。
历史上的很多事就是这样让人费解,造了那么多的钱却喊缺钱,缺钱了还要把钱毁掉、运到国外或埋起来,宋代人真让人感到奇怪。
选自《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