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古代盗墓者专用工具:一根绳索可杀人(3)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奇谈怪事 > 猎奇 >
 
揭古代盗墓者专用工具:一根绳索可杀人(3)
2016-03-22 16:52:24 /故事大全

对于古墓的年代,长沙“土夫”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如战国时期贵族大墓多陪葬有大量的青铜器,长期的锈蚀氧化,附近的土质就会发生变化。这种痕迹,盗墓行话称作“铜路”,根据“铜路”的变化,就很容易找出青铜器埋藏的地点。

封土性质的不同,也很容易辨别。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珠砂、玉器的防腐作用,墓葬中会有使用,也影响土质,会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盗墓者一闻即知。

绳索在盗墓中的特殊作用

“洛阳铲”是盗掘古墓,特别是秦汉时期及以前古墓的利器,而“土夫”则是盗墓者的高人。关中平原上的不少古墓都挖在水位很高的黄土地上,盗起来相对容易些。在上面开一个长方形的洞次即可,这种形状的盗洞为古代盗墓者的传统开挖方式,俗称“关中式盗洞”。

长方形的洞口符合盗墓的实际需要,在盗洞两侧挖出一排排脚蹬,就很容易上出下入,而不需像圆形洞那样,以“狗姿”爬进爬出的。方形盗洞技术含量高,一般是“深挖洞”的结果;圆形盗洞,一般来说墓穴都比较浅,才打圆洞。现代的盗洞多为圆形,说明现代盗墓者与古代前辈相比,还真是“徒孙”一代。

但不论是那种类型的盗洞,都离不开一种工具,绳索。

绳索与洛阳产一样,也是盗墓者必备工具。一般用三股以上的大麻皮拧结出来,结实耐用。绳索有作用多多,一是用提土,再是系人,三来也方便运走盗得的物品。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盗贼类》“焦四以盗墓致富”里提到,焦在盗掘一座古墓时,是这样使用绳索的,“焦乃选有胆勇者数人,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

当然,绳索也是一种杀人工具

有时需要外面负责望风和接应的人用绳索升降。如果地面上的人有贪心,斩断绳索,下面的盗墓同伙就成了殉葬,很难再爬上来。盗墓者被同伙害死在盗洞中的现象,考古中时常可以发现。

1961年发掘的武则天乾隆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在墓道内廓靠门一侧,有一倾斜为35度的洞穴,洞穴有一具只剩下一堆骨架的死人残骸,坐状,尸骨为男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当时考古人员分析此为盗墓者的尸骨,推测他在把盗得的财宝用绳索递给洞穴外的同伙后,同伙起了歹心,为独吞盗得的财宝,抽掉了绳索,而把他堵在了洞里,致他不得出来窒息而死。

唐代盗墓者留下一把斧子

盗洞有方、圆之分,但打开棺椁的盗洞则普遍是圆形。

现代考古人员在发掘古墓时喜欢使用“大揭顶”的方式,就是把墓从上到下完全挖开,这实际是一种破坏式考古,被非议多多。2007年初发掘的安徽六安王陵一号汉墓,就是这种手法。

“大揭顶”后,六安王的内棺上圆形大盗洞,赫然出现。这个盗洞的形成非“洛阳铲”一类工具可为,应该是一把利斧。

斧子也是传统的主要盗墓之一,在原始人发明石斧之后,斧子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盗墓,“利斧不离身”。《太平广记·再生一》(卷375)“李娥复生”条,“汉末,武陵妇人李俄,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半月。俄邻舍有蔡仲,闻俄富,乃发冢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护我头。’仲惊走,为县吏所收,当弃市。”蔡仲使用的启棺工具就是一把斧子。

安徽六安汉墓有多次被盗的遗迹,灾难性的一次发生在唐代。现代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把斧子和一只碗,经鉴定该两件物品均出自唐代。据此,考古人员判断,唐代的盗墓者进入了该汉墓,并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斧子被推测为古代盗墓者的常用工具。

汉代入葬推崇使用厚厚的木质棺椁,“黄肠题凑”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所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对付木质葬具,最好的东西就是斧子,安徽六安汉墓中出现唐代盗墓者留下的斧子并不让人意外。

【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并非武则天,秦始皇并没有统一中国,杨家将并没有那么牛逼,唐高宗不是窝囊废……什么?你觉得小编说错了?先别那么自信,历史真相就是这样的!不信?拿起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公众号“野史正说”(yeshizhengshuo2015),更多的历史真相绝对会震惊你!】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