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影响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影响有哪些
2015-04-11 16:19:31 /故事大全

大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六十三艘满载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的宝船起锚出发。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到达福建后,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海。

船上有水手及官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他们将要去的地方是今天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当时称“西洋”。带领这支远航舰队的,是内官监太监郑和以及副使王景弘。

这次远航历时两年,船队途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拉、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之后,郑和又多次(有的说七次,有的说八次)率领舰队出海,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舰队中最大的船只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可容纳一千人。

郑和的航行比起大名鼎鼎的哥伦布来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舰队规模和船只之大也要超出他几倍,是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海内外为之轰动。郑和的事迹在明代就广为流传。万历年间,有个名叫罗懋登的书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百回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可惜,书中大量描写鬼怪神异,没有很好地表现这一件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不过,20世纪末,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对郑和远航产生了研究兴趣,他用14年的时间,做大量调查,追踪郑和船队在全球的航线,先后到达120个国家,访问了90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还到中世纪末期世界各主要港口寻访船队的遗迹,于本世纪初出版了研究郑和远航的著作《U21:中国发现世界》。

这本由外国人撰写的关于中国人远航的著作,销路非常之好,在英国首印10万册,紧接着是美国20万册,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版了这本书,销量突破百万册。2005年,京华出版社将其翻译为中文出版。

郑和原来并不姓郑,他和许多回族人一样,姓马,小字三保,亦作“三宝”。明初,马三保人宫做了宦官。燕王朱棣以讨齐黄为名,发动靖难之役,马三保跟随燕王起兵,燕王即位,赐姓郑。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麦加,祖辈们的这种经历想必会使郑和对于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并激发他探索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但远航毕竟不是个人的事,远航所费,也只有国家才承担得起。于是,人们就一直在猜测:明成祖朱棣究竟为什么要派郑和出使西洋呢?

按正史上的说法,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外交上的原因。《明史•宦官传》载:(郑和)“遍历诸鼠,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摄之。”明成祖朱棣的江山是用刀枪从建文帝手中抢夺来的,靖难成功后,他希望能像朱元璋时一样,受到周邻各国的承认和拥戴。而自洪武末年以后,海外很多国家长期并不来贡,当时的周边环境也不太安稳,海盗猖獗,不利于明朝将重点防护放在对付北元残余势力的大战略。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郑和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