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 这事非做不行

 
机器人教育 这事非做不行
2015-07-23 23:54:08 /故事大全

一款形似《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机器人在咖啡厅里滑来滑去,大家掏出手机拍照,眼睛黏在这款功能并不复杂的机器人身上。这是北京初春的4月,在中关村大街的一家咖啡馆,RoboTerra(萝卜太辣)教育科技公司正在做一场名为“创客教育与机器人”的分享会。

10周机器人课

白晨的分享,像是一部年轻工程师的成长史。他硕士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上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和小伙伴们组队完成一个“把装满水的气球抛出去”的发射装置。大家都是机械高手,迅速组团、讨论、分工。白晨拿到了几块木板和一个电钻—他的任务是搭建一个炮台。

“我不知道怎么钻孔。”白晨弱弱地说。

“机械工程师怎么能不会钻孔?”他的队友惊讶了。

为了不在以后的课程中被当作“猪一样的队友”,白晨加紧学习如何处理木头和金属。他花了10周做了一张能调节高度的桌子。之后他上了机器人入门课,同样是10周,他要做一个机器人,参加学期末班级的机器人相扑比赛。“如果机器人长得丑,它基本也就只能这么丑了。”白晨对着视频里自己制作的机器人自嘲,“你们要原谅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最后的结果—相撞,他的机器人滑下赛台,结束。

再来!

又是一门机器人课,这次的任务不是对撞,而是向对方机器人发射炮弹,或者挥舞手臂对对方机器人实行斩首。白晨的团队这次用到了电脑建模、激光切割和3D打印。10周过去,这回机器人的模样终于周正了许多。

白晨在一个接一个10周的磨炼中成了机器人达人,团队制作了智能守门的机械臂、结合帆板和赛道的交互性游戏装置……每一次学期末的机器人展示,都热闹得如同过节。

机器人科技进入教育领域,能激发学生对理工类课程的热情。而白晨觉得,这种激发应该更早一些,“工程师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是成长起来的。这一切从哪里开始呢?”萝卜太辣团队觉得,这个答案是“从青少年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在这个学期迎来了“萝卜太辣”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机器人课程。这是学校要求的必修课,时间定在每周日晚上。连教师带课程带配套硬件打包服务,从去年起,“萝卜太辣”陆续与国内一些中学开始了这样的合作。

提到中学生们的表现,“萝卜太辣”的创始人兼CEO张尧不淡定了,连用了好几个“太棒了”,“根本想象不到一个73岁的学生,在两节机器人课之后,能想出那么美妙的创意”。张尧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曾在咨询机构和投资机构研究过各类教育科技项目。2014年,她和几位同样毕业于世界名校的同事一道,在美国创立了“萝卜太辣”。作为专业人士,张尧关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研究人员用了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又采用多种方法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好教育的密码。张尧说:“最后的最后,种类繁多的评价标准指向创造力。”

“好的教育,应该能让人的创造力得到保留,让人知道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张尧觉得美国式的教育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美国的孩子可能正结成团队,为了让机器人能完成投篮、捡球的动作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在机器人竞赛赛场上一展身手……中国的孩子不缺创造力,只是需要被激发。张尧记得,有一次团队的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传感器和执行器,让大家琢磨能够搭配设计出什么东西。一名初中生说:“妈妈开车时喜欢在等红灯时低头玩手机,变绿灯后没法及时反应,不大安全。现在可以在车窗上安一个传感器,探测交通灯由红转绿的变化,将信号传导到司机屁股下的坐垫。坐垫震动,手机族们就知道该上路了。”

为什么看好机器人教育?对张尧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已经回答过多次的问题。她换了个坐姿,在凳子上稍微挪了挪,身体往前倾,并没有半点不耐烦,而是略略提高了声音:“做这事的理由太简单了!”她又加快了语速,语气热切起来:“因为这事我非做不行。”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