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想还给青春

 
把梦想还给青春
2015-07-31 14:19:45 /故事大全

自在如风的少年

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羡慕身边那些自在如风的人,他们对待追求别无二心,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上往往可以潇洒地掌控全局。我羡慕他们,并刻意把自己打磨成这类人。

整个17岁我都在跟学习较劲,试图通过成绩来换取更大的自由。那时候我的“理想国”是南京大学,一心一意非它不可。每天早读课后,班主任会三番五次地重复一些话,引经据典地告诫我们此刻多学一些,将来的选择才会更多一些。我对学习天生缺乏主动的热情,可一旦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大环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恰恰可以帮我阻挡一切来自现实的压力。

高三的氛围迫使人变得麻木,把太细的神经切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我算不上勇士,但绝对是跟着冲锋号往前狂奔的战士。这样才贴合我所在班级的称号—宏志班,是有宏图大志敢与名校较量的班级。这些延伸的含义是同桌告诉我的,他是我高三换的第三任同桌,班主任用频繁的桌位调动来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互补,老师用心良苦,但凡有一丝松懈,在当时都自觉无颜面对他。

同桌是从文科班转来的,数理化却学得出奇的好。他不像高三生,不具备高三生该有的特征,比如终日沉溺题海、目光呆滞、寡言少语、行色匆匆。这些附加在我们身上如肥大的校服般清一色的特征,在他身上全都没有。班主任喜欢他的活跃,说他思维跳跃,关键时刻总能超常发挥。我抬起埋进练习册中的头,望向讲台,正看到班主任向同桌投来的期许的目光。这样的目光我太熟悉,是来自家人的盼望,从小到大,如影随形。

我始终没有办法像同桌一样,不为学习忧愁。有些人天生在学习上有如神助,不见得比你熬得通宵多,不见得比你刷题快,头悬梁锥刺股更是与他们无关,可是一旦到了考场上,总是有一种“秒杀”一切生物的霸气,轻而易举拿高分。于是,很多时候,刻苦而又不见回报的人便处在一种尴尬的位置上,对“付出就有收获”这样的真理产生怀疑。

在高三那样一个情绪一触即发的氛围里,再小的挫折也会被自我无限放大,我总是时而坚强时而脆弱,时而平和时而狂躁。情绪繁多,又不会自我调控,总要等到下一次考试,发挥超常取得可观的成绩后,才能原谅自己上一次的失误,也才能相信自己其实能做得更好。

我太渴望像同桌一样,做自在如风的少年,这种自在是学习上的收放自如,是提及梦想时可以高谈阔论的自信。我那时候特别相信他能实现梦想,因为我不止一次看到过他眼睛里散发出来的无惧无畏的光。这光芒只属于17岁,只属于踌躇满志的高三。

梦想与高三的碰撞

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久到连梦里都找不到高三(9)班在第几层楼。但我敲下这些字,心里却又如此潮湿,喜怒哀乐连同时光都像是新鲜的。我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所经历的奋斗的时光不算多,高三这一年也算不上是最辛苦的,但它的深刻是贯穿青春的。

只要想到年轻的心里藏着此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梦想,就会激动得可以一夜不睡觉去做题,去背词汇,去记公式,甚至会英勇地对着夜空呐喊:“我已经准备好了,高考你怎么还不来?”

高三那一年,我几乎从每一天的早晨就开始期待夜晚。好像白天的自己被套上了盔甲,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得不精力充沛。只有夜晚,才能褪去层层包裹,能感受到额头的汗珠是如何被晚风吹干的,能平和而缓慢地审视一道道练习题,能在复习到很晚的凌晨时分,趴在窗前看看城市的路灯。这些白天忽略掉的万物与感受,在某个夜晚被我拥入怀中,不知为何,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那时,我特别庆幸自己已经走到了高三。已经走到这里,真不容易。

我们经历的高中时代,激励无孔不入,竞争无处不在,两天一场小测试,三天一轮全仿真大考,整个过程完全像高考一样,只为锻炼做题的手感,提早适应考场氛围。万事俱备才能赢得漂亮,考前冲刺才不至于败得太惨,我用这样决绝的心态来给自己施压,同桌说这样是不够的,要先有梦想,有目标,然后为之提笔而立,为之狂热,为之踌躇满志,与高三碰撞出一个得偿所愿的未来。

他说这些时,我刚刚撕掉一张英语试卷—做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没来由地懊恼,总是在同一个类型的题上摔跤,需要掌握的词汇记不牢固,综合分数也跟着变得忽高忽低,心情如困兽一般,连挣扎都是徒劳的。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激励的话反而再也听不进心里去。在终日平静的表面之下,是内心暗藏的狂风骤雨。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梦想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磨蹭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