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海丝”:路径与逻辑(3)

 
解码“海丝”:路径与逻辑(3)
2015-08-26 22:05:55 /故事大全

法国已故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曾指出,在历史上,对某一空间的进入一直以来都为政治目的服务,政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界定“进入”的条件。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参与基建或取得运营权,被解读为带有政治考虑也不奇怪。不过,现实地看,中国的丝路战略极具包容性,注重与相关区域国家倡议之间的衔接。比如,最近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在尼赫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提出希望把“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的“季风工程”对接。历史地看,中国的丝绸之路承载的是“洲际贸易”,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催生的却是“洲际掠夺”。

倡议的反作用力

中国的地缘经济影响力还没有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当中国开始实现这种转化时,总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猜忌和疑虑,“海丝”的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者艾琳·陈最近撰文称,即使大多数国家承认提高地区连通性的好处,中国也不应对区域国家针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担忧感到惊讶。她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中国在这个倡议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什么?中国海军与海上执法机构最终会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扮演何种角色?“海丝”倡议引发的反作用力,首先就体现在这类“担忧”上。

虽然中国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着力突出该倡议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补性,但显然并未完全化解某些国家的战略戒心。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学者郭清水最近撰文指出,长远来看,中国支持的机制一旦成熟起来,可能在两方面对东盟构成挑战,一个是削弱东盟的中心地位,另一个是弱化东盟的凝聚力。他在文中就此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包括建议东盟继续推动与外界经济和战略联系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在中国通过丝路战略“多元对冲”的同时,有关国家也可能做出类似的反应。

就东南亚的情况来看,可以预见的是,某些国家在参与“海丝”的同时,也会把美国、日本等大国伸过来的手握得更紧。印度的反应则更为主动。在莫迪3月中旬对毛里求斯、塞舌尔和斯里兰卡的访问中,印度与这三个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议。2013年7月,在印度主导下,印度、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三国签署了《海洋安全三边合作》协议,强化三国在应对海上威胁和挑战方面的合作。由此可见,中国在“海丝”框架下“进入”印度洋时,印度也在以更大的力度彰显其在印度洋的存在。

潜在的或许也是更大的反作用力,可能来自美国。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筹建事宜,让华盛顿深刻体会到美国已不再“不可或缺”。包括“海丝”在内的整个“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显得更像个局外人。美国是选择积极参与做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基于权力政治的考虑来进行反制,目前看局势还不明朗。

文∣本刊记者 雷墨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