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陀 现代汉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变

 
李陀 现代汉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变
2015-08-26 22:37:44 /故事大全

李陀:生于1939年,作家、文艺批评家,1980年代在中国文坛影响甚大,今年出版了与北岛合编的《给孩子的散文》。

人上了年纪容易絮叨,声音也会跟着侉起来。这两样毛病(或者说某种规律)在七十多的李陀身上都是例外,他轻柔的嗓音与堪称俊朗的模样很是般配。话筒在手会让很多人不由自主想开点玩笑,但李陀不会。演讲中的李陀时常锁紧那双剑眉,显示出思考的痛苦。他有种让人严肃倾听的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陀以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节制的表达在文坛保持了活力。今年6月,他与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的散文》出版,我们的访谈也由此书展开。李陀认为,现代汉语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本次访谈通过数次邮件完成,时间是2015年7月-8月。

选择有点“咸”的散文

人物周刊:美国学者加里·克罗斯写道:“直到19世纪结束时,父母几乎不给孩子们什么玩具。大约1900年左右出现了更加看重孩子的取向,它允许年轻人有自己玩耍的物质文化。”一百多年后,我们已拥有一个从食品到读物无所不包的儿童乌托邦,儿童用品的合法性似乎不言自明。我想知道你作为一个关心文化研究的评论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孩子”们为何需要一本有别于面向成人读者的散文选集。

李陀:什么是儿童?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为什么19世纪那时候儿童没有玩具?因为我们今天关于儿童的概念,是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逐渐发展,才产生今天的“儿童”,以及围绕着这个概念产生的话语和制度,因此,它根本上是个现代性问题。这在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可是国内似乎注意不够。至于儿童玩具的兴盛,那更是近代文化工业高度发展后的结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今天的儿童有那么多选择,从玩具、书籍、衣帽直到近年疯狂发展的电子游戏,无所不有,包罗万象,一方面当然是一个历史进步,可另一面,它们都是文化工业的“产品”,那是要赚钱的,不是一般赚钱,是天文数字的利润(这一点很多家长为孩子掏钱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这个事实,让你说的“儿童用品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儿童用品那么昂贵?到底什么样的玩具、书籍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益处?谁来监管?谁说了算?生产商和销售商们是否有足够知识和智力,决定什么产品对儿童有好处?为什么要让十几岁的孩子在虚拟空间里,通过游戏兴高采烈地学习“杀”人?这到底是什么文化?问题太多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