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浪潮里,投资人正处在风暴眼的位置,这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被资本、政治、谎言和运气包围。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对于他们,这是最好的时代。
1.“明白、了解、OK”
11月的第一周,初冬的北京正在飞速降温,李雨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司楼下的几个咖啡馆里度过的。见到她时,她刚刚跟上一个会面的创业者出现一次冲撞。那是6月份入职“顺为资本”做分析师后,她看的第267个项目。
对方是一家在房地产行业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创始人临时约她见面,坐下来第一句就告诉李雨萌,已经有一位知名投资人确定要给自己投资100万美元,今天只是想过来聊聊。
“明白。”李雨萌没做任何表示,照常打开自己的Evernote做笔记。对方开始讲述自己的商业模式,不断给出一些听上去很漂亮的数据,讲到IRR(内部收益率)能达到30%时,李雨萌打断了他。
这个数字在她看来明显是不对的。最近几个月,李雨萌几乎见全了业界内类似的产品,一般IRR都是10%,这一位创业者给出的30%过于漂亮了。李雨萌开始不停地向对方提问:这个数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考虑过第一年投入的成本吗?为什么你们能做到这么高?
——在面谈中,创业者永远用各种积极的、振奋的语气来形容自己的项目:
“我要像Uber一样分发单子。”
“我要改变过去的商业模式,要颠覆这个领域。”
“我有自己的核心资源,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数据。”
……所有人最后往往是同一个指向:
“一旦用户数上来了,就有规模化效应,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种时候,李雨萌的习惯是插入反问句:
“如果你没有手里的政府资源,或者市场扩大之后,这个资源不够用了,中断了,怎么办?”
“你跟竞品有多大区分度?为什么人家选你不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