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夏季节,暴雨后的大别山区,显得格外清爽。诸佛庵镇,这个深藏在大别山区的小镇,上世纪60年代曾经云集了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等4座军工厂,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小上海”和“最大城市”。
今日的诸佛庵并没有因为这些军工厂的撤离而衰落,依然是当地除了县城外最热闹的集镇之一。镇区不远处便是红星机械厂的旧址,青砖厂房和红砖宿舍分布在道路两边,不过早已经没有了隆隆的机声和上班的人群。
63岁的江殿传在自家的三楼上,就可以眺望红星机械厂的整个宿舍区和礼堂,“宿舍都已经卖给当地的农民居住了,大礼堂破败不堪,前厅都已经垮塌了。”江殿传说,他自家的房子原来也是红星厂的房子,红星厂撤离后成为村委会的办公楼,他后来从村委会买过来。
关于红星机械厂的记忆,江殿传印象深刻,那时他才十几岁,因为条件不够,没能进厂。很多同村人都进了红星厂当了工人,撤离后也都随厂去了合肥工作,那时他特别羡慕。“现在他们也都退休了,偶尔还回来看看。”
在江殿传的印象中,红星机械厂还是给村子带来了不少变化,比如在门口就可以逛商店、看电影,还有解放牌汽车……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红星机械厂彻底搬走后,留下了这些空空的车间和有些破旧的宿舍,一切似乎又回到从前。唯一令村里人欣慰的是,厂搬走后,他们可以“占用”工人的宿舍,体验一番“工人的生活”。其他啥也没有留下。
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江殿传至今都不甚明白,当年为什么轰轰烈烈地将厂建到自家大门口,二十几年后又搬走,只是从人们的谈论中略知一二。
从1964年至1980年,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农民,来到中西部的大山深处,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迁出。如今大山深处的这些三线厂旧址依然存在,破败的厂房、岌岌可危的宿舍,已经成为当地小企业、居民的寄居地。
出诸佛庵镇两三公里便是皖西机械厂旧址,看着破败的宿舍区和厂房,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生产迫击炮弹的军工厂。81岁的张朝本和老伴就居住在皖西厂一栋宿舍楼的一楼。在皖西厂撤离后,这些宿舍楼就闲置了下来,虽然交给了地方政府,但由于没人管理,都已经破败不堪,二楼也即将倒塌。几年前,张朝本家在一场洪水中倒塌了,无处可去,就搬到了这里。“家里啥都没落下。在这里居住也是没有办法。”张朝本说。由于房屋破损严重,尽管空置着,寄居的居民也不多,这一栋楼只有两户人家。
62岁的汪发勇在皖西化工厂所在的仙人冲土生土长,上世纪6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建设的时候,全家被搬到山的另一边居住,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生活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撤离后,仙人冲重归宁静,汪发勇和一些搬出去的村民从镇里花钱买了工厂的废弃宿舍,重新回到老家开始新生活。
不过村民们的这种生活仅仅持续了十多年。今年年初,伴随着诸佛庵镇政府将皖西化工厂的老厂房和宿舍改造成画家村的项目启动,再次打破了仙人冲的宁静。按照当地政府的意向,要将仙人冲变成中外画家在大别山区的写生基地,借此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寄居在皖西化工厂的村民似乎对画家村的项目不是很理解。49岁的汪登胜和几个村民就颇有意见,随着画家的进驻,现在他们的菜园被填平,原来寄居在老车间里的几个小企业关闭,让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
不过意见归意见,他们也希望画家来了后,原来的三线厂会有新的名号,会有一些人来旅游,也许到那时他们可以搞点别的。
图、文 吴芳/编辑 方迎忠 郑洁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