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的翅膀下:美的历程

 
在技术的翅膀下:美的历程
2016-12-29 09:50:55 /故事大全

掰开来看,整形制造美丽的历史,其背后,是技术的进化史。

在西方整形外科的医学理论里,整形这个行当的发祥之地是在公元前800年的古印度,那时有个名叫苏胥如塔(Sushruta)的赤脚医生,把他帮人再造鼻子的医术记录在手札《认识生命之书》里。古印度有劓刑,对通奸者或战俘施行割鼻的惩戒,由此,断鼻再造术就风行了起来。但当时的造鼻术是拆东补西,在额头正中开一个三角口,剥一块皮瓣下来,在缺失处缝合上,再敷以草药。所以整形术的肇始之初跟变美没什么关系,完全为了再造缺损器官。

更早的则要追溯到古埃及,在公元前16世纪,就存在一种带蒂和游离皮瓣组织的手术,耳、鼻、嘴唇都可包揽,只是鼻乃脸上最显著部位,所以补鼻案例最为普遍。

在19世纪早期西方殖民时代,英国人在东印度公司偶然习得了这项古老的医术,1816年,英国医师约瑟夫·卡普(Joseph Carpue)将古印度的医术用于当时英皇的一个缺鼻的侍卫,从此,一种“卡普氏手术”(Carpue‘s Operation)风靡全欧,苏胥如塔作为第一位进入史料记载的鼻祖被资本主义话语霸权淹没在烟尘里。

但那时候,整形手术的理论体系开始发育,1838年,德国医师爱德华·塞斯(Eduard Zeis)在柏林出版的《Handbuch der Plastischen Chirugie》一书中首次启用了“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一词。”plastic”源于拉丁文“plasticus”和希腊文“plastikos”,是塑形或形成的意思,塞斯将这个词定义为“专注于修复重建人体缺失部分的手术”。后来在西方,整形外科逐渐演化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将残肢断臂、缺鼻少耳变成正常的外观和功能,称整形再造外科;另一种是改善人体正常结构和形态,称整形美容外科。

但在战火年代,前者居多,后者只是少数上流社会人士的奢侈手笔,而且其技术发展也是受制于整形再造的发展。真正推动整形手术发展的还是战争,1915年,被后世称为“整形手术之父”的英国的耳鼻喉医生哈罗德·吉里斯(Harold Gillies)在战壕里搭了个临时手术台,27岁的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沃尔特在日德兰海战中被严重毁容,吉里斯从他肩膀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血肉模糊的脸上。后来,英国整形外科医生协会(BAPRAS)档案管理员及外科医生罗杰·格林(Roger Green)将这台手术定义为现代医术意义上的首例整形手术。

吉利斯发明了一种“管蒂技术”(tube pedicle):从健康身体的部位切割一块皮肤(通常从胸部或额头),然后将这条皮肤折叠缝合到受伤的区域,这块皮肤的末端仍与原来取皮的部位连接。皮肤经过折叠后,封闭所有的活体组织和血液供应,这可以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这种手法的效果实在丑陋无比,但那时以救命为主。在两年后的索姆河战役期间,这个方法治疗了2000多名士兵。

应该说整形外科正式在医学界确立地位就是从“一战”始,战争让西方世界的医学界纷纷会聚战场施展医术及会诊,吉里斯的管状皮瓣延迟术在后来加入战争的美国发扬光大了,他组建了口腔及外伤医疗团队赴美交流,双方进行颌面外科手术的会诊,巴黎的医师莫瑞斯汀(Moristin)发明的一种“Z”改形术来松解瘢痕以及面部软骨移植术,也填补了美国颌面外科上的空白。同一时间,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的频繁互动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战争结束后,这项医学又进入沉寂期,美国的普外科医生虽然多少都有修复和再造方面的经验,但这并不作为当时的显学,学术机构更倾向于让年轻医师选择传统外科,而不是这个有点奇巧淫技、冷之又冷的边缘医术。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施泰格·戴维斯(John Staige Davis)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对此倾注了毕生心血,在“一战”时他就与英国的吉里斯在美国成立三个颌面外科救治中心,专收欧洲战场转移来的伤员。此后,得益于这个团队之功,橡皮管、管状皮瓣、长蒂皮瓣延迟转移等发明纷纷问世。

20年代末,圣路易斯州的布莱尔(Vilray Blaire)重新研究了中厚植皮技术,并发明了取皮刀,这样就能用较厚的断层皮片移植来代替之前的薄、小片状的植皮,会更加牢固,不易形成皱纹和瘢。取皮刀就是如今取皮鼓的鼻祖,它使得揭取整张断层皮片成为可能……而这又运用到“二战”中更复杂精细的手术中去。“二战”后,欧美很多大学医学院涌现出整形再造外科中心、手外科中心、烧伤科中心、显微外科中心、颌面外科中心等等,这些中心集教学、科研与临床功能于一体,并结合新材料的发明,使整形美容的风头逐渐赶上。

1968年,据整形外科学会的报告,10年内整形外科住院医师职位需求量成倍增长,“每年增加200名受过正规训练的整形医师加入临床”。70年代初,以医用硅胶为代表的人工合成的组织替代品问世,整形美容开始如虎添翼,那时硅胶假体做隆乳手术成为风尚;80年代后,人工合成或从生物材料提取的制剂被运用于组织填充,面部轮廓改善又成为新一代福音。但始终不变的是,整形外科界对于皮瓣组织游离的探索,如游离皮瓣、肌皮瓣、神经感觉皮瓣等复合组织游离移植被不断发掘,这些技术看起来用于器官再造,却为整形美容这一分支输送着不间断的技术养料。

所不同的是,人们开始注意到整形美容是一种技术与审美观念糅合的艺术。20世纪中期,美国《整形与再造外科》杂志创刊号的封面上印了个维纳斯水印,其后续出版就纳入了整形美容外科部分,并逐渐将人体美学理念灌注其中。如今,整形美容的火爆度在呈指数级数增长,似乎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附属品,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发布,2014年世界范围内实施了2000万例整形外科手术,其中,韩国有10.7万例开眼角手术、巴西有5万人丰臀、美国有135万人隆胸……

隆鼻术

缝补缺鼻曾是整形美容的起源,虽然用皮瓣组织黏合的效果可想而知是不美观的,但古人也想尽办法尝试皮瓣移植之外的技术,有的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在文艺复兴时期,梅毒的盛行让意大利出现很多鼻腐烂者,有位叫塔利亚科齐(Gasparo Tagliacozzi)的医师突发奇想,用病人的上臂重建鼻子。他把病人的鼻子和上臂内侧固定在一起,用线缝好,让鼻子自然与手臂长在一起,再把上臂供给鼻子的组织削下来,将鼻上的新组织修整一番,让它看起来像个鼻子。这个泥塑胎子般的做法并不牢靠,但如果病人一不小心,那新敷的组织可能就会掉……

直到英国的约瑟夫·卡普时代,他能仿效古印度法在15分钟内缝合一个鼻子,但真正的隆鼻术的发端跟这些泥瓦匠般的功夫就没有关系了。经过19世纪中期麻醉术、细菌理论的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人们相信在正常鼻梁上架起异物还能起到美容作用。那些柔软、易塑形、易取出的材料吸引了医生的目光,比如石蜡、鳖甲、鱼刺、动物骨骼……

这些材料雕刻而成的填充物被称为假体,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发现排异反应而一一弃用。拿石蜡来说,1830年由德国人发明,最早是用于工业,但1899年维也纳医生罗伯特·葛苏尼(Robert Gersuny)将液态石蜡注入人体,对因结核病导致的睾丸缺失施行注射手术,宣告首例注射美容手术问世。两年后,世界首例并发症就出现了,石蜡打上鼻背后,游走面颊,整个面部形成石蜡瘤(肉芽肿)。1911年,医生科列(Kolle)总结了石蜡的后遗症,如感染、炎症、栓塞,当然它作为最早的填充材料,使用的部位不仅在于鼻子。

后来,随着对免疫学的认识,人们用过蜂蜡、羊毛脂、植物油、凡士林等,都因相同的原因被弃用。德国还用过象牙隆鼻,但因质地过硬,加工费时且来源困难而作罢。“二战”后,化学合成材料开始进入视野,从工业用黑色硅胶,到液态硅胶,人们一一试过后,最后在1972年锁定了固体硅胶,一种高分子硅化物。这种材料被总结为化学惰性好、无毒不致癌,当然还缺不了良好的柔韧性。

对于隆鼻医生来说,有良材在手,考验的就是手艺了。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王友杉在《整形美容随笔——一位协和整形外科医生的临诊实录》里认为,隆鼻的艺术性不在于切口,也不在分离腔隙,而在于假体的雕刻,没有独具匠心的假体雕刻,就不可能有真正和谐的造型。他觉得隆鼻医生有点像根雕艺术家。人类的鼻子本就形态各异,所以隆鼻术似乎特别注重对脸部和谐的把握而没有统一格式,并不像隆胸那样说大就大,也不像开双眼皮那样说深就深。

在宋儒辉主编的2002年版《美容整形外科学》中,特别强调:“务求手术创造的鼻形能与其他器官协调,不可将一个模式用于所有受术者,真正理想的美容是手术应该运用人体塑形的艺术,保留受术者原有的线条和轮廓,加上一点人工的点缀,使手术有美而真的和谐效果。”

它一般是先测量鼻部的尺寸,观察鼻背部的曲线,用印模胶或者蜡将鼻子做出模型,以雕刻合适的假体,补过牙的人应该能想象,这就跟做牙模差不多。也有的是按照患者的头颅侧位X光片,来雕刻假体。“术前先根据蜡片或者牙印模胶在面部或面部石膏模上塑成满意形象,再根据填加形状雕刻移植物(硅胶、象牙、异物软骨),也可根据形态选择适当型号的‘商品成型硅胶鼻梁’略加修改后备用。”1996年出版的《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卷》这样写道。总之,假体雕刻得是否合适,直接决定术后效果。

旧时的假体隆鼻,在人性化制作上面远不及现在的假体,只有“L”形和柳叶形两种,各分大中小三个号。现在的假体有各种型号,有的使用时几乎不用雕刻可以直接拿来;有的还是要根据鼻形,软硬搭配相当,而且越来越多地摒弃了一通到底不切断的“L”形,而会在鼻头以下用更软的材料,即鼻背用人工材料,鼻尖用自体组织的做法。

王友彬在书里把鼻子比作瓜农的A字形窝棚,隆鼻的艺术就在这屋梁上做文章。“鼻子这个窝棚,最重要的是鼻骨这两块钢板,其他的都是鼻侧软骨和鼻翼软骨的木板,如果板材较小,则难免有低矮趴伏的缺陷,唯一的办法是架上一条梁,即植入鼻假体。”但隆鼻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鼻尖,有的“L”形假体,为了突出立体感,而把前端做得宽长,结果鼻尖部成为最大受力点,鼻尖皮肤被顶得无法喘息,腐烂而至假体外露。在书里,他就介绍了一个因假体太大,连刀口都长不上的案例,最后只好把假体拿出来,但鼻尖部位皮肤溃烂,一旦缺损,几乎无组织可补,他的做法是取一点耳后皮肉填补凹陷处,先挽救毁容危机。

韩式隆鼻术就摈弃了这种“L”形假体,避免了单体假体植入引起的并发症,但耗时费钱是不言而喻的,更不代表尽善尽美,异物植入,并发症总还是有。比如假体偏位、异物反应、局部感染,用自身骨做支架的人,最怕是移植组织被吸收,导致缓慢变形。假体一般放在骨膜下面,骨膜上还有真皮、表皮层,因为脂肪太薄,一旦假体太大往往就会撑得鼻梁透光。狗仔队甄别明星有无整鼻痕迹,经常从鼻梁透光上察出秋毫。

重睑术

在理查德·沃伦(Richard J.Warren)主编的《麦卡锡整形外科学》中,这样描述一双典型的西式美眼:明亮的眼睛与眼眶大小适宜,内外水平,通常内外眦连线轻微上翘。睑裂水平长度与眶缘基本相等,平视前方时,睑裂垂直高度应至少暴露角膜的四分之三,上睑至少覆盖角膜上缘1.5mm,但不能超过3mm,眉下缘(眼球中央部位)至睁眼时睑缘的距离与可见的睑板前皮肤宽度(即双眼皮的高度)不应少于3∶1。

一般情况下,放松平视时,欧洲人的睑板前皮肤是3至6毫米,亚洲人重睑皱褶位置比欧洲人低两三毫米……于是,西方标准下的重睑手术在东方热火朝天起来,而重睑术的同义词就是亚洲睑成形术。它几乎是每个整形外科中的必备“镇店之宝”,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王炜统计了2001年下半年的门诊手术,其中重睑手术1598例,占眼部美容整形手术的57.2%,他提出,眶颧整形的研究将是眼部美容的重要内容,“采用整形外科基本技术,颅面外科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开展面部轮廓整形的研究,将是21世纪整形外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世界上第一例重睑手术诞生在日本,毕竟欧洲人是很少需要做这种手术的。1896年,有一位日本医生为一侧是单眼皮的患者进行了重睑手术,显然那个时候整形上的意义要大于美容。亚洲人的眼睛通常被欧洲人称为肿眼泡,有内眦赘皮,缺乏上睑皱褶,《麦卡锡整形外科学美容卷》里写道,大概有50%的亚洲人存在以上特征。

对于重睑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眶隔和上睑提肌腱膜融合的高度,眼睑板上的皱褶就是真皮嵌入两者的交汇处形成的。“亚洲人的结合位置通常较低,甚至没有。眼睑板前间隙、腱膜前眼眶脂肪的存在影响了重睑的形成。”从常理来看,高加索人的上睑皱褶浅,所以上睑皱褶的高度和睁眼时眼睑板皮肤暴露的高度基本一致,而后者对于亚洲人来说暴露得远小于高加索人。

内眦赘皮,在亚洲人眼里也许已是普遍的特点,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在西方人眼中是需要改造的。通常在眼头的地方,赘皮像一块没有拉开的帘子,把眼头遮盖了,所以多年前盛传的开眼头手术,就是把那层皮摺拉提,使泪阜露出来。所以重睑术的同时进行内眦赘皮修整又是一个趋势,那是双管齐下使眼睛变大。

1960年,美国医生费尔南兹在美国《整形与再造外科》杂志首次提出了“重睑术”(Double Eyelid Operation)的概念,并报道了其手术方法:切除部分皮肤、眼轮匝肌、眶隔及眶脂肪,然后将真皮固定于提肌腱膜。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具有侵袭性的操作技术后,有100年历史的缝合技术又被东亚的许多国家的临床医师所推崇。对亚裔东方人重睑手术方式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从追求轻微变化的传统型双眼皮到具有侵袭性的宽眼皮,最后又回到无瘢痕化、保守的双眼皮技术。而对于缝合材料的选择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医师们倾向于使用可吸收肠线、可拆除或永久性缝线。

永久性缝线就成了埋线法,是目前一种常见的方式,用单针或多针的办法,在设计皱褶的位置将缝线穿过眼皮及上睑全层,包括上睑提肌腱膜和睑板,将线结埋藏在组织内……这就像是在眼皮的某个高度上,用走线的方式做出一个分割的横截面,刻意划了一个皱褶出来。但这个办法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如果浅了,缝在提肌腱膜内,皱褶就容易消失;如果深了,缝在睑板上,就相当于把整个横截面拦了起来,虽然消失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术后水肿很厉害。

于是还有一种方法即切开法被视作一种较为彻底的做法,在设计的皱褶处划几刀虚线似的小口子,将睑板前堆积的脂肪取出来点,再用缝合材料像埋线法一般将伤口缝合,但因为也可能要涉及睑板上缘,所以医生需将上睑翻转,否则怕伤到眼睛。不管怎样,切口的截面都是一个楔形的形状,从皮肤,到匝肌、眶隔、脂肪层,步步“剜”去,露出腱膜和睑板……但因手术区域实在太小,整个过程像微雕一般,是种恨不得戴放大镜式的精细。但切开法虽说彻底,还是免不了缺陷,即容易留下瘢痕……

面部轮廓塑形

1483年的时候,达·芬奇在木板上用油彩和蛋彩画了一幅宗教画《圣杰罗姆》,那张画并没有完成,但后世的人们在这个画中圣徒的周围发现有很多黑线,仔细研究后,原来达·芬奇是在用黄金分割线来达到人体的完美。虽然黄金分割理论的源头在古希腊,但是达·芬奇把它带入人体美的圣殿,从此它引领着后人对于更多生活化的美的再造。在《蒙娜丽莎》中,达·芬奇就将黄金分割线原则施行在脸上,成为面部美学的艺术标准。

把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等部分,全线长度与较长部分或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长度的比例在1∶1.618时就被称为黄金比例,这一原则已被用于面部畸形矫正手术的设计和测量,在一个面具上划黄金分割线以勾勒理想的面部比例。尽管很多人怀疑这是否太机械统一,但面部黄金分割面具至今仍是种面容分析的客观标准,与面部吸引力有一定关联,几百年来的铁律没有被第二个数学分割模型挑战过。就“标准”来说,中国也有“三庭五眼”的说法。

在现实中,黄金分割比例与人群测量系数的混合运用是常见的,医生在电脑里设计出精确的模型,然后根据受术者的具体情况做手术。人群测量系数是根据头影测量分析得出的,尽管医学上也认为,头影测量不能得到完美的面部协调效果,但是它仍旧是分析面部生长和设计正颌外科手术的标准工具。头影测量的背后是一个海量的数据库,英国的麦克纳马拉(McNamara)报道了在正常咬合状态下,60例韩国人和42例欧美人的侧面外观分析,研究表明韩国人鼻倾斜角低、上唇突出高,额部没有倾斜度,突出特点是牙槽骨前突……因此,亚洲正颌手术常常进行牙槽突复合体和上下颌骨复合体的后退。

人体测量学的优点是操作容易、价格低廉,但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量,包括不同种族和社会背景的结果才有意义。通常也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医生,懂得运用复杂的测量工具外并了解不同人种社会的文化心理,根据人群测量系数为患者提供参考,通常与人群测量系数越近,就越接近大众的审美观。

颌面整形手术几乎是和隆鼻、重睑手术共同发展的,为了塑造西方审美标准里的三维突出的立体脸,有了完美的脸部轮廓,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老外偏爱四个点明显的脸,即两个颧骨、两边下颌线明显的脸,但他们脸型窄而显得立体感更强。亚洲人中部和下部的面骨较宽,传统上又推崇鹅蛋脸,于是在下半部分的脸上削尖磨圆就成了惯例。为了面部缩窄,像颧骨降低术、下颌角缩小术、上下颌骨截骨后退这样的手术一一诞生在亚洲医院的手术台上,有的几项手术齐头并进,共同塑造尖削精致、一马平川的脸蛋。

1983年,世界诞生最早的颧骨降低术,通过口内入路进行了颧骨的截骨和向下移位,随后几年,各种颧骨塑造术都发明了出来,有的是将颧骨复合体取出,体外修整后再摆放回去;有的通过部分骨折来缩小颧骨体和颧弓;有的是冠状入路的三点截骨法……后来认为,口内入路可能引起颊部年龄相关的软组织下垂,在降低颧骨的同时又得做颧颊部除皱以及面部提升手术……口内入路的手术必须将骨膜深面剥离,以减少术后出血水肿,而且是在盲探下进行,危险系数不低,所以很多时候会结合钻针修整和使用反射镜。

1994年,日本医生久德茂雄发明了第一个应用于下颌骨手术的专用剥离器,改进了之前用摆动锯进行的下颌成形术。虽然那时,在下颌骨外侧进行弧线或者是切线形的切除都已相当成熟,摆动锯就已经能塑造平滑的外形,但专用剥离器无疑让手术效果更精确有型。但下颌的塑造很少是动单个部位就能一蹴而就的,还包括对整体组织的修整和拿捏。2005年,又有一位亚洲医生报告了407例口内入路的下颌角弧形截骨术,通过矢状劈开进行外侧皮质切除,切除的部分包括下颌角及升支的外侧骨质……

按照成型的审美标准,下颌角弧度在120~165度为理想区间,但很多中国女人是小于这个弧度的,也就是民间颇为不满的方形脸、国字脸。现在,从耳根到下巴的一刀切式的劈法已经绝迹了,为了柔美自然,还是要保留一个正常的下颌角曲线,下颌角截骨对下颌角上提效果比较好,但是收窄效果一般,于是从正面来看,还要结合外板劈除法。如果说,下颌角截骨术矫正了过于尖锐的下颌角外形,那么正面观向时,侧方突出的下颌角也可通过外侧骨皮质切除而改善。

医生还会建议你,如果同时有咬肌肥大,应结合肉毒素注射来缩小。但是美容手术的常客通常知道,肉毒素的副作用不少,会萎缩肌肉,且注射效果并不持久。那么医生会告诉你可以同时切除咬肌……但那是种损伤性手术,对运动肌肉破坏不小,会阻碍咀嚼功能,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激光溶脂来缩平颊脂……

隆乳术

北京协和医院乔群教授主编的《乳房整形美容外科学》里对一对经典的乳房有如下描述:丰满、挺拔、匀称、柔软并富有弹性;位于第二到第六肋骨间,基地直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甚至对乳晕直径也有说法,“多呈圆形,直径2.6~3.5厘米左右”。

在古希腊的生殖崇拜体系里,乳房是必不可缺的象征,拿宙斯的姐姐丰收女神德墨忒尔来说,头插麦穗、手持镰刀和五谷,丰满的乳房裸露着。王友彬在书里对隆乳有一段哲学性思考:“当乳房只是满足生儿育女的要求时,它并无大小之分。当生存繁衍的压力压弯男人的脊梁时,乳房大小对他毫无意义,女人也是一样。从这个角度讲,乳房标准的制定,与其说是审美,倒不如说是技术层面上的,不过是为了乳房塑形的需要,和工业上各种生产技术指标属于同一范畴。”

在这种意义上,它的美的标准和定义更多是种社会意义上的自然物。隆乳手术从发端到至今,依旧围绕着填充物的改进实现着缓慢的进化,但对填充物的认识上,人们经历了太多挫折。现代第一例丰胸术发生在美国,1889年,维也纳医生罗伯特·葛苏尼用液体石蜡直接通过注射的方法注入乳房内隆胸,并进行了报道。在此以后用注射器将消毒的液体石蜡直接注射隆胸的方法曾十分盛行,许多医生为获得满意效果而不断改进注射方法及工具。

但在20世纪30年代,在它登峰造极的同时并发症如瘟疫般蔓延,硬结、肿块、炎性反应出现,石蜡在体表向下扩散,造成石蜡栓塞导致失明或死亡。40年代后,在日本和美国有人用蜡和蜂蜜的混合物以及液态硅胶注入乳房内隆胸,由于注射隆胸操作简单,很不幸地为一般开业医生甚至是非医疗人员广为采用,但与液体石蜡一样,液体硅胶出现了同样的并发症。

50年代末,液态硅胶注射丰乳的危害渐渐显现,道康宁公司(Dow Corning)是美国的液体硅胶大生产商,尽管他们的产品的初衷并不针对整容市场,但无意间被置于助纣为虐的角色上。这种情况下,他们聘请了一位美国医生希拉斯成为形象大使,这个特殊位置把这位医生推到了硅胶医用产品研发的核心。有人曾建议,可以用硅胶生产的海绵状物来替代乳腺组织,但他认为海绵会变硬球,这做法与液体硅胶比高不到哪儿去。

在一筹莫展之际,1959年,美国的另外两名整容医生托马斯·克罗宁(Thomas Cronin)和弗兰克·杰罗(Frank Gerow)来找希拉斯,他们有一个突发奇想的办法。有一晚,住院医生杰罗在实验室里进行血液分离研究,瞌睡间抓到一个柔软光滑、清凉弹性的东西,一看才发现是个血袋。那年头,用特制塑料袋储放血液也是刚刚开始,但它启发了杰罗,如果用塑料或者硅胶制作特殊的容器,里面盛上生理盐水置于乳房内或许能行。希拉斯没有婉拒,他与这两位造访者加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对硅胶丰乳假体,外形像两个扁阔的圆柱体,并在1962年实施第一台手术。

丰乳的过程并不复杂,基本原理也是像隆鼻似的植入或取出,在腋下、乳晕下或是乳下切个口把假体放进去,有医生形容“跟自行车换胎没什么两样”。真正关键的就是假体,或者说,每一个假体都基本是同个形态,都由囊腔、填充物、封闭强囊空隙的硅胶片组成,而成败核心在于填充物。有的假体是单层单囊,有的是双层,两个囊腔,大囊套小囊,内里填充物有的术前固定,有的术中注入,配比及容量可随时调节。比如有的双层双囊的,小囊硅胶固定量,大囊生理盐水可调节量,的确也是尽量符合不同需求的女性。

1964年,克罗宁和杰罗正式倡导了用硅凝胶充注硅胶囊的假体填充乳房,因反应少、质感可乱真而被推广。但不期之祸又来了,8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胶囊破裂、引发免疫性病变的恶性事件,硅胶流窜体内,给硅凝胶胶囊隆乳术带来重重一击。其后,盐水充注假体开始盛行。

确实,最最害怕的就是胶囊破裂,填充物质流出,在身体内渗透流布,不论是在手术中,还是术后日常生活中不当的碰撞,它都可能破裂。王友彬描述了一段他亲历的破裂硅胶囊取出手术:“双手沾满黏黏的硅胶,十指间拉出长长的丝线,丝线细如粉丝,染血后艳如桃彩。”渗出的硅胶在胸内会引起保护性反应,形成一道“防渗墙”,他描述这防渗墙是两个坚韧的肉囊,形椭圆,内壁光滑,需要一并取出。胶囊取出后的乳房当然就像皮球泄了气,皱塌塌地垂下来,需要再植才能恢复原形。而且,并不排除一些填充物掏不干净的隐患,有的原来腺体组织都没有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没有停止对假体隆胸的调查,比如2000年一项对生理盐水假体的研究表明,受术者3年内的再次手术率为13%到21%,5年内为20%到26%,这显然是比其他填充物的再手术率要低将近一半。如果是硅胶充注假体,33%的病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假体取出……美国在2004年一个硅凝胶注入假体的市场准入会上,出现频次最多的词就是假体破裂、再次手术……

技术再进步,隆乳都似乎无法一朝手术,终身拥有,就连21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微整形——玻尿酸或自体脂肪注射丰胸,都仍然在很多失败案例中匍匐摸索。但女性永不衰竭的对美的渴望推动着各种手法的粉墨登场,技术永远在更替,而市场的浮躁在世界每个角落都一样。2005年,美国整形外科学会召集了一次针对丰乳失败手术的圆桌会议,有位医生说:“对已做过乳房上提的病人、桶装乳病人、乳房直径小的病人,这些病人丰胸后会形成巨峰乳等畸形,与其告诉这类病人‘好的,经过几次手术就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还不如直接说‘你不适合做这种手术’。”

(参考书籍:王友彬《整形美容随笔——一位协和整形外科医生的临诊实录》,王炜《整形美容外科研究和创新探索》,理查德·沃伦《麦卡锡整形外科学·美容卷》,翟弘峰、邱长虹《一本书读懂整形美容》)

文 王丹阳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