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品变局

 
进口商品变局
2016-12-05 09:56:36 /故事大全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14年第36期

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始终是概念大于实效。最近区内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前排起了大队,保税展示交易这一自贸区特色业务引起关注。而区内汽车进口也将垄断的汽车进口掀开一个口子。对成本居高不下的流通业,自贸区模式似乎正在形成倒逼作用。此时的流通业,也到了政策下放、加快转型的节点。

据媒体报道,商品直销中心引来大妈们追捧的商品,不是整齐划一的3C产品,而是生鲜农副产品,这多少使人意外。不过这也容易理解,自贸区售卖的商品并不能免关税,28.78平方公里自贸区内没有一家免税品商店。电商通过网络展示、邮寄直销的方式早将这些标准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压缩得最短,价格透明。自贸区卖3C,已经没有价格优势了。农副产品电商也在售卖,但毕竟靠照片展示,到手的鲜果水产很可能与照片样品不一致。而从仓库到顾客手中,这些娇嫩的农产品又需走过漫长的物流环节,品质更无法保证。正因为此,自贸区的进口水果生鲜生意,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又天时地利,水到渠成。

但自贸区里卖生鲜,还是令人觉得大材小用了。首先是辐射范围小,也只有这28.78平方公里附近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再远一些,恐不利于生鲜的携带,再考虑到交通成本,居住远些的大妈们更不值得去抢购了。其次是直销中心模式难以大规模复制,截至目前,自贸区全国只有一个,保税区虽数目不少,很多沿海城市都有,但毕竟数量有限,惠及不到绝大多数居民。

直销中心的价格优势,据介绍来自一种“保税展示交易”的概念,即商品在“保税”展示下,裸价展示,消费者购买后自行缴纳关税。按理说,商家缴税与消费者缴税,背着抱着一边沉,但在商家的计算中,价格的优势恰恰来自保税展示下,库存管理发生了变化,卖不出去的商品可以直接出港,而旧有模式下全部商品都入关,卖不出去的只能降价销售,这部分商品的关税就不得不分摊到畅销品中,推高了热卖品的价格。但对于非冷冻的生鲜食品,退货出港却并不现实。自贸区里的生鲜价格之所以有竞争力,直销模式或贡献更大,保税展示还在其次。直销减少了流通环节,去除了层层加价,价格自然低了。

如今大中城市连锁超市林立,很多大型超市市场占有率更大得惊人。大超市直接控制采购渠道,采销环节少,和直销区别不大。可超市里的进口生鲜价格比自贸区里贵上一大截,又如何解释?中国的零售业开放,超前于国内商业流通业的转型,当沃尔玛、家乐福获准进入时,国内还没成长出堪与匹敌的本土竞争对手,这就造就了外资近乎垄断的局面。本土生存下来的连锁超市凭借不同的战略占据了一些细分市场,也奇货可居,进店费不菲。进一步解释,中国房地产也先圈居民的钱,再发展商业,以至于商业零售业配套严重不足,租金因此高昂。不过,随着房地产投资的黄金期已过,尤其近年来商业地产开始由紧缺转向过剩,大型综超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了。

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偏高,消费者怨声载道。如果说直销中心只在很小范围内为商业流通业的竞争注入了新元素,平行汽车进口则直指流通业里审批环节带来的垄断价格。中国的汽车进口实行的是进口许可证制度,凡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均可申请,表面看放开了经营权限,企业自由竞争。可市场上的进口车,除去关税和消费税等流入国家的费用,仍比海外贵很多。进口企业得以享受类似垄断的高利润,就因为汽车不同于其他消费品,上路还需交管部门的首肯。实际上,海外上路的汽车来中国行驶,未必需要改动。但交管部门有审批权,就有可能和进口商和汽车厂商在一起确定哪些车型能上牌,哪些不能,这就把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则排斥在外。

与直销中心相比,平行汽车进口更有示范意义。流通业成本高企,也只有用市场加行政的双重力量,拆除利益集团筑起的寻租樊篱。

文/邢海洋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