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中国探秘深海世界第一人

 
叶聪:中国探秘深海世界第一人
2017-04-10 12:01:17 /故事大全

世间百态故事,网罗古今奇闻篇、社会轶事篇、街头趣事,叶聪:中国探秘深海世界第一人就是一篇经典的世间百态故事,希望你可以在世间百态故事中寻找乐趣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存在。人们在惊叹中国大洋深潜成就的同时,也把“中国首席潜航员”的桂冠送给了叶聪。

他与蛟龙号的不解情缘

叶聪,1979年11月出生,自小顽皮聪明。1997年,叶聪从黄陂市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船舶工程。叶聪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对画图也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他都喜欢。

2002年,中国迎来了蛟龙号立项的大事。2003年,由于船舶研究的专业背景,24岁的叶聪在蛟龙号项目中担任了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角色。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一年后,叶聪为首的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蛟龙号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他们的目标深度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纪录,这对于一个探访深海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潜海领域,既当设计师,又当操作者,世界罕见。叶聪能成为中国首席潜航员,是因为他参与了蛟龙号从设计到深潜的整个过程,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他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一步步看着蛟龙号的诞生,叶聪对它的感情难以言表。

2007年4月,叶聪结婚了,蜜月还没度完。他就要出海了。在海上工作,海事卫星电话比较贵,1分钟4美元,用不起,只能发送电子邮件。叶聪一天会给父母、妻子发一封电子邮件,报告平安。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它的耐压结构,生命保障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海上试验来改进。而且,试验风险巨大,关键时刻,潜航员必须挺身而出。

蔚蓝色的海洋,乘龙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奥秘。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终于,2009年8月,蛟龙号要下海了,主驾人选也随即公布。叶聪当选是众望所归,他是设计师,对潜水器熟悉了解;他是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沟通顺畅;另外,他也是有经验的潜航员。

进入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随着不断下潜,舱内温度逐步下降,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加衣服。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加上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之后,在巨大压铁的带动下,潜水器缓缓下潜,随着深度增加,周围逐步变暗,漆黑一片,温度也变得很低。下潜过程中,他会和两位同伴聊天、拍照,让舱内的气氛轻松、融洽。

第一次下潜很浅,才38米,然后慢慢加深,借此,还要调试一些设备参数等。38米、100米、800米……蛟龙号潜水器慢慢向下潜入。在载人深潜试验中,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他们对海区做调查,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等。

蛟龙号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

叶聪每次下潜需要一个多小时,在海底工作四五个小时。通过观察窗往外看,舱外一片漆黑,唯有电话的信号声响着。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就和水面母船进行通话,而船上的仪器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

首次试验就遇到了麻烦,下潜50米时,第一次把缆绳解开,考察通讯能力,结果一入水,对讲机就熄火了。叶聪在海底漂移了一个多小时,只看到外面有光亮,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只好不停呼叫:“舱内一切正常,请回答!”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上岸。上岸之后听人说。有十多分钟时间看不到潜水器,大家都慌了。

盛夏在海上颠簸,潜水舱暴露在露天甲板上,甲板温度60~70摄氏度,要接受炎热的考验。有一次遭遇6级风险的海况,巨浪滔天。那次叶聪也晕船了。但他咬牙坚持着,不能倒下,他要对潜水器的设备安全负责。

2009年10月3日,叶聪驾驶的潜航器下潜到1000米深海,首开中国潜水深度先河。

在千米深海下,存在巨大风险。叶聪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潜航器支撑故障,海底环境复杂,如果进入到黏稠的泥沙里就可能陷住。渔民的渔网,工程船舶的管线,复杂的岩石也有可能困住潜航器。叶聪说:“潜航员在漆黑迷离的深海下,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完成好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是自身的安全。”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2010年7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向阳红9号驶向试潜点,在这艘船的后甲板上的一个白色的潜艇,身后还装有4个螺旋桨,形似飞艇。潜航员叶聪、刘开周与唐嘉陵,他们神采奕奕地走进了蛟龙号,那一刻,他们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布放潜水器!”试验现场总指挥大声命令。蛟龙号潜水器缓缓接近海面,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来越小,逐渐浸入水中。

一入水,大海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这个海区接近赤道,虽然风浪较小,但是暗涌很大,在舱内能感觉到潜水器的升沉强烈,透过观察窗能看见海水一次又一次拍击过来。下潜深度到达20米,波浪的影响立刻减小了,叶聪他们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舱外的光线逐渐变暗,开始还能看见一两条小鱼、浮动的发光水母,到最后就只能看见一些浮游生物了。因为下潜速度很快,这些生物像流星般从观察窗前划过。

现场安静得让人窒息,蛟龙号潜水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潜航员在观察窗观察海洋情况,显示屏上的数字播报着下潜深度。这次下潜的目标深度是3700米左右,内容是均衡试验、水声调试和潜水器性能复核。

1小时40分钟后,潜水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随后下潜到3757米,已经坐底。主驾驶叶聪向指挥部发回消息。

触底10分钟后,蛟龙号潜水器传回首张海底图片,图片上蓝灰色的海底平静而美丽,一个类似海葵的水生物像鲜花一样开放着。与此同时,潜航员透过观察窗,操纵机械手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入海底,尔后.一个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也被放到海底。

在静静的深海底,充满着诱惑,人们以为海底世界,五光十色。其实。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到达3000多米的深海时,只有零星的生物。偶尔有海葵和鱼,但没见过大型海底生物。

3700多米,的确令人不敢想象,风险很大,一丝疏忽都足以造成巨大的危险。危险会来自设备故障,最怕被破渔网、电缆缠住。有一次,电池在上浮过程中发热,电池外壳损坏了,当时,他们距水面有几十米的距离,才所幸没有发生意外。

他和蛟龙号向着更深的海域进发

2011年7月25日,叶聪驾驶着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首次向5000米深度大关挺进。海试的地点在东太平洋,那里又是一块非常平整的海底。

载人深潜风险不小,5000多米的水下,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受500万千克的水压。有一次试潜,突然发生故障,蛟龙号与母船失去联系,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出水。迟迟没有收到儿子报平安邮件的父母,紧张得一夜未睡,连发了3封电邮,直到叶聪平安出水回复邮件后,父母这才放下心来。

在蛟龙号的前端,有3个观察窗,这是潜航员们观察海底最方便的“眼睛”。潜航员在强光照明下可观察到前方20米范围内的海底环境。

接近海底,叶聪开始忙了起来,叶聪启用潜水器悬停定位功能,平稳地在海底着陆。他详细观察周边环境,选择作业地点,同时和海面的指挥联系。机械臂开始展开取样,试航员开始忙碌起来。待在海底5个小时,叶聪和同伴还开心地吃了顿午饭。返回水面的1小时40分钟里,他听了一会儿音乐,还和同伴聊了聊下潜的感受。

叶聪在下潜之前告诉父母不要熬夜看直播,但叶大群夫妻俩牵挂着远在海洋深处的儿子,从25日晚上开始就一直守候在电视机前。

清晨6时12分,家里的电话铃突然响起,叶聪舅舅给叶大群打来电话说:“叶聪下潜5000米成功了!叶聪下潜成功了!”

2012年6月15日早上7时,中国3名试航员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承担第一次下潜任务的是潜航员、主驾驶叶聪。按计划,此次海试安排6次下潜,并冲击7000米深度。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本次下潜试验于北京时间6月27日5点05分开始,蛟龙号于5点29分开始注水下潜。11点47分,潜水器到达7062米深度海底。下潜试验全程历时695分钟,进行了标志物布放、测深测扫等作业,并从海底取回了3个海水样品、2个沉积物样品和1个生物样品。16点40分,叶聪驾驶的潜水器返回试验母船甲板。他在第一时间给家里发电子邮件,向父母和妻子报告:下潜成功,顺利返回。

如今,一提起叶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深潜第一人”。在他看来,载人深潜就像游戏一样有趣,而神秘莫测的海底就是他的游戏乐园。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深海探测强国。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