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而志】写《北京折叠》的女孩 首先折叠了自己的人生

 
【十八而志】写《北京折叠》的女孩 首先折叠了自己的人生
2017-04-21 10:01:53 /故事大全

中国人连着拿了两届“雨果奖”,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毕竟这项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的奖项,自1953年开始颁发,直到去年才出现了第一张亚洲面孔刘慈欣。没想到短短一年之后,郝景芳竟然再次得奖。

郝景芳曾经与郭敬明并列出现在2002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名单中,却考取了自己热爱的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研究生期间,她选择攻读计量经济学,之后又在经管学院读博士。她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北京办公室实习,如今在国务院研究中心成立发起的半官方基金会进行社会调研工作。她说,一切都是因为兴趣爱好发生的转变。

所以,在她夺得“雨果奖”的作品《北京折叠》中,你可以看到她对城市发展在物理科学层面的想象,也可以看到她对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循环经济等各种经济命题的思考,而支撑起这一切的,则是她对于人的观察。

《北京折叠》中,未来的北京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在底层第三空间的人,人数最多,但被分配到的时间最少——每天只有8小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从事着垃圾分解工作,主人公老刀就是其中之一。在冒险违规为第一和第二空间传递信物的经历后,郝景芳对老刀有这样一段心理描述:

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

对于自己的命运,第三空间的“老刀们”不仅无暇顾及,甚至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郝景芳用刚踏入职场的白领作为第二空间的代表。在来自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面前,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第一空间,不论是一份爱情还是一份前途,总之,那里有他们所向往的,在等待着他们。然而,现实对他们充满恶意。

这份来自第二空间的焦虑,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最熟悉的,或许也是郝景芳的切肤之痛。她曾在自述中透露,自己开始写作,是在所谓的清华“学渣”期,她的内心各种崩溃:“每一个尝试、每一件小事都成为一种自我证明和自我审视。而这种审视注定是会失望的。”后来,她开始提笔写作。那年是2006年,至今正好十年。

她将写作视为让生活继续的习惯,而不是谋生的职业技能,她说:我是那种很看重“职业精神”的人,如果以某事作为职业,就需要职业化,根据职位做事,需要根据客户和雇主需要做事。但写作于我,从始至终不是这样的事。所以我至今仍然不是一个作家,以后也不会是。没有能力,也不想争取。

物理爱好者/经济学家/小说作者/80后妈妈郝景芳——有人将这类人命名为“斜杠青年”,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对她们而言,职业和兴趣是支撑起立体生活的不同平面,经不起折叠的生活只是一页白纸。所以,那些你以为难以逾越的,对她们而言只是折叠成的一道斜杠而已。

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诚如郝景芳所说:我们生活在全部可能的情境中,我们生活在全部的平行宇宙中。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