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读后感 >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016-11-11 11:09:14 /故事大全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家长在问,“为什么我家孩子阅读量很大,语文成绩却不怎么好?”,“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样的问题,我经常见到,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家长内心的疑惑。下面的这篇文章会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

阅读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消遣,读书要乐在其中,兴趣很重要,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读书是一种享受,不是苦修。我们人类在生活中,无论他(他)活的幸福与否,都会有面对苦难和痛苦的时候,都会有产生愤怒、焦虑、急躁、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沉浸于书籍,会让我们暂时从苦难和痛苦中脱身,降低它们的烈度,一些负面的情绪也会淡化。

我们的孩子更弱势,很有可能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充满了游戏性和娱乐性,能够让孩子愉悦,放松身心,释放淤积于孩子心中的不快和冲动,代偿孩子无法满足的欲望。阅读、运动、户外游戏或者其他孩子真正喜欢能够沉浸其中的一些兴趣,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认为这些东西无用,或者压迫孩子去做,那么还有一样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无论你多么不喜欢和深恶痛绝,它都在等着孩子——那就是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用好了也一样是孩子学习的利器,这个有空另外探讨)。

我们阅读除了可以消遣、享受、排遣负面情绪等等之外,还需要从书籍中能够再得到或者学习到一些什么。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第二个目的,提高我们自己,它比消遣更重要。这种提高,可以是精神、心灵层面的,也可以是思维、知识、能力层面的。

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不在于它能不能够愉悦我们,而是它能不能让我们的心参与读书,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能不能引起精神与精神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能不能保护我们的好奇心,能不能激起我们的求知欲,能不能让我们的心灵成长。至于好成绩它多半是我们自我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它是一个结果,不是目的。经验告诉我们,把结果当做目的追求,多半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阅读是不是有效阅读。

不要着急问:我孩子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应该首先问问,孩子的阅读是有效阅读吗?孩子读了一些什么样的书籍?以怎样的方式读的?以怎样的动机读的?不恰当的阅读,会让阅读有效性大大降低,甚至是起反作用。那么哪些是不恰当的阅读,我们下面一条条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老夫子《观书有感》里的两句。虽然我对朱老夫子的人品和理念,很看不上眼,但是这两句诗写的好,很有哲理。用到我们阅读这个话题上,就是你读的书不合适,源头上水就是臭的,渠里面的水怎么清的起来。

我们知道我们阅读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很多书籍满足了我们的这个愿望,当然也仅仅满足了这个愿望,满足人类猎奇、窥探、麻醉自我的一些低层次书籍,反而十分畅销。这一点在孩子们中流行的书籍也同样如此,《吸血鬼》《查理九世》这些书籍对孩子们好处甚少。孩子们要尽量阅读那些经过时间和无数人证明过的优秀的适合他们的书籍(文学类要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如果孩子的阅读都是在满足感官刺激的浅阅读中进行,那么提高几乎就是一句空话。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国家传统上,就对人的尊重不够,对孩子们更是如此。儿童读物这一块,本土作品品质与先进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否认孙幼军、郑渊洁、杨红樱、秦文君等一批不错的作家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差距,不是几个作家可以扭转的,而且他们的作品也远非完美。中国的儿童读物往往走了两个极端。要么只在乎孩子们是不是爱看,浮光掠影,作品粗制滥造,不在乎价值观的浸染。要么过分在乎传递价值观,仇大苦深,充满道德说教。我们的语文教材和教辅书籍把这两个极端中的缺点占全了,堪称奇葩。往回看,传统文化的一些读物,大多也存在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大家可以到王若文老师博客上看一看她的作品《画中人》,对比一下原传统故事的内容和她改编后的作品,这个差距太明显了。真的希望若文老师这样的作家再多一些。

现在出版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占领低龄儿童的市场,把一些成年人、青少年的经典读物缩写改编成少儿版。有时候也经常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把一些适龄的儿童读物也缩写改编。我看过一些版本,改编的质量太差,文脉不通,这样的作品孩子看了,对于语言文字上的提高帮助不大。

在儿童阅读选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过早的让一些成年人的书籍进入儿童的视野。比如一些学校的老师,把《简爱》《飘》这样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小学生。还有的老师,把金庸作品推荐给孩子们做入门书籍。孩子们虽然很聪明,但是不代表他们可以很好的理解成年人世界的东西。特别是金庸的一些作品,真的不适合小学生看。像《鹿鼎记》,对成年人而言都不能说其是很好的作品,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说完全就是糟粕。当然,您觉得韦小宝之流的就是孩子的榜样,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孩子阅读的源头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孩子阅读时候的情绪和状态。最近这几年,整个社会都在提倡阅读,阅读在应试教育中也挤占了一席之地。据我了解,有的父母非常的功利,要求孩子必须看这本,必须看那本。或者父母本身不是很懂,学校老师非常功利,推荐给孩子们看一些他们认为能提高成绩的文章或者书,父母照章督办。当阅读成了一种任务,乐趣变成了苦差事,效果可想而知。

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也没逼着孩子看啊。仔细了解,发现其实他们内心很焦虑。他们对孩子阅读的口味,并不了解,很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今天听这个推荐,屯一套书,明天听那个推荐,再屯一套。孩子们是有慧心的,无论你怎么掩饰假装不在乎,孩子都可以洞悉你的内心。孩子在面对一下子涌来这么大量书籍的情况下,不容易对书产生发自肺腑的喜欢。这种情况下的阅读效率,是要比孩子真爱书要差一些的。

还有的父母,可能计划性比较强。这二十分钟练琴,下二十分钟做奥数,再读20分钟的经,最后阅读半个小时。我估摸着,孩子大概最喜欢这半个小时了。真正爱书喜欢阅读的人,一般都会有过,拿到一本喜爱的书,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一气读完的体验。对于孩子们,也是同理。阅读时间可长可短,但是它一定要有连续性,不能被安排的支离破碎。即便是一本书很长,需要几天看完,也要等孩子把一段故事看完,书的小结处停下来。

如果以上问题都没有,那就需要考虑孩子阅读的方式。我们知道,能够称得上儿童文学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游戏性和娱乐性的因素在里面,孩子们会喜欢看。由于孩子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他们会比较着急往下看,采用的阅读方式,一般都是快速阅读。大量、快速的泛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但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心智成熟度和理解能力是不如成年人的,再加上他们比成年人强烈得多的好奇心,他们在泛读的时候,很容易只注意到有趣幽默的情节上,形成类似浅阅读的状态,影响了孩子对语言的吸收。当然,父母们不必为此担心,这并不是事实上的浅阅读,因为这些美好的书籍中,浸染着良好的价值观,有着优美流畅的语言,她们会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内化。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吸收好的孩子很快就会显现出来,而有的孩子则需要等很长时间。总体而言,泛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愉悦且副作用很小,但偏缓慢的方式。当孩子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量,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考虑引导孩子进行一定比例的精读。

精读主要有反复阅读、背诵、摘抄评论、逐字逐句研究四种方法。反复阅读是其他精读方法的基础,没有反复阅读就没有精读。反复阅读也是最适合中低年级孩子精读的方式。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也很愿意反复的阅读。孩子们的记忆力又很好,经常是读着读着就全记下来了。所以我们传统上喜欢采用的背诵复述,对于孩子来说一般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以一种任务出现,反而容易起反效果,除非这孩子被您治的特别老实听话。

摘抄评论是学习语言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它不仅仅是读书,它需要思考、需要选择、需要感悟、需要组织语言。我说的摘抄不是抄好词好句,词和句子哪里有孰高孰低。摘抄应该选择您喜欢,觉得有用或者能够引起您共鸣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容纳的内容整体性更强。简单一点,可以直接拿铅笔划出(电子时代更简单,直接拷贝粘贴)。评论也不是读后感,而是你对这个文章或者是文章的某部分文字,甚至是某一句话,某一个文字,产生的感想、评价、体会等。这种形式,孩子是不容易直接喜欢上的,需要引导或者结合其他活动进行,不能勉强。

逐字逐句研究是通过阅读学习语言最强的手段,也是为我们传统读书所主张的。但是这个方法不用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也没有几个做得到的。它适合那些字字珠玑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古文中的名篇。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切入,或者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心性、自律精神,这种方法要慎用。

适合精读的文字,节奏一定不能太快了。我建议孩子们应该先多读一些好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或者百科读物,培养孩子语言的严密、准确和逻辑性。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场合下,所使用的语言是不能随性而发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孩子应该多读一些优美的文字,对孩子的语感和美感都有帮助。仅仅为了作文成绩,让我们的儿童读冰心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这是不必的。散文这种体裁,文字虽然美,但是内在的逻辑性往往比较差,情感也太成人化,孩子很难理解它的情感和意境。这种体裁放到中学时代,可能效果会更好。《柳林风声》《夏洛的网》《大草原的小木屋》《海蒂》《绿山墙的安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等一些作品,其文字之美是不弱于那些散文的。还有像《昆虫记》这样少数能够成为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经典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欢,那一定要多读一读。

学习效率比较高的方式有竞争式、讨论式、辩论式、探究式、教授式,我们的精读可以结合合适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竞争式学习是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在类似学校这样集体学习的场合,使用会更好一些。竞争总会有输赢,这种方式要合理使用。讨论式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高一些,需要和孩子同时读一本书,并且要读的比较熟。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或者就孩子关心的问题、观点、细节等等展开探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引起孩子更多的思考,让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孩子回顾书籍或者查看自己疏漏的地方,让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更精细。辩论式,兼具竞争式和讨论式的优点,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语言表达,知识面等等都有巨大的好处。但这种方式容易刺激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更富于攻击性,所以应当慎用。探究式是带着强烈动机、目的、疑问去学习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却错误的以为多问为什么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确实是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它不是那种以考察为目的的明知故问和简单设问,而是启发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探寻,独立思考。推荐大家看一看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您就会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也许有人说,这是美国。那好,我推荐您了解一下深圳语文吴泓老师的专题学习法,或者看一看《新教育风暴》中关于王智能老师的那部分章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教授式学习,不是孩子们背着手被别人教授知识,而是孩子们通过教授他人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孩子要教授他人知识,需要先去掌握知识,理清教授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需要组织语言临场表达出来,对孩子是全面的提高。

毫无疑问,好的阅读可以提高我们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语文和作文成绩与此有关,却不是正相关的关系。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孩子们好像一个下部带着水龙头的水桶。这个水桶随着年龄会变的更高更大,水龙头的位置也相应的增高。孩子们的能力和水平,就像桶里的水,随着阅读和其他的途径,不断的积累增加。而考试成绩,却像龙头里出来的水,它眼前的多与寡可能和龙头的关系更大。这个龙头叫做考试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以后,以前特别刻苦、特别听话的孩子成绩会不断的下滑,原来特别活泼,喜欢看杂书,兴趣爱好广泛,不务“正业”的孩子,这个时候成绩会大踏步的赶上来,其道理就在于此。靠着听话、反复做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换来成绩缺乏积累的孩子,容易没有后劲。而那些有思想、会思维、有积累的孩子,一旦打通考试能力或者认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而努力的时候,他会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语文这门课和数学英语不一样。数学英语的考试,科学严谨,题目非常的客观,只要孩子有能力,稍加引导,考出好成绩不是难事。我们的语文课,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宣传灌输。即便是很多客观题(选择题),实际上体现的是出题人的主观意志。那些在美好的书籍中浸染长大,有思想和主见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不适应考试的尺度,反而会考的差一些。《对抗语文》的作者叶开老师,说过语文成绩不要那么好,越好越糟糕,他考虑的也许正是这一点。有人在回答阅读理解题怎么才能答的好时,他说只要往道德、教育、真善美上靠就行。他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做父母的需要问问自己内心,到底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要不要为了成绩,这么早教孩子学会陈规陋习去适应考试。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